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市县域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3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市县域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根据陕西省县域经济考核及监测评价办法,全省76个县(市)纳入县域经济范围,我市除汉滨区外9个县(市)纳入县域经济范围。我市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超六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总体现状

(一)县域占比重。2021年,9个县(市)总面积1.9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5.8万人,GDP总量802.22亿元,分别占全市84.5%、70.5%、66.3%,同比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15.3个百分点、24.2个百分点(我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见附表1)。

(二)横比总量小。2021年,全省10个市中,我市县域GDP排名第7(后三名分别是商洛市、西安市、铜川市),总量与全省居第一的榆林市差3004.7亿元,与同样辖9个县的汉中市差310.32亿元,仅高于辖6个县的商洛市102.22亿元。全省县域10强县我市没有"一席之地"。GDP过百亿的有旬阳、汉阴、紫阳、平利4个县(市),总量最大的旬阳市200.74亿元,总量最小的宁陕县24.3亿元。县均GDP为89.14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53.9%,低于汉中和商洛市。总体比,我市县域经济体量小、实力弱。

(三)纵比压力大。2021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7.3%,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7%。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76个县(市)中我市优秀仅占2个(石泉、旬阳分别排名第17、18位)、一般1个(岚皋),其他6个县均处于良好等次。今年上半年考核,旬阳、平利、石泉分别排名第17、25、29,为A等次,其中,旬阳进1位,石泉退12位;镇坪、汉阴、白河分别排名第33、35、49,为B等次;岚皋排名第62,为C等次;宁陕、紫阳分别排名第71、74,为D等次。从上半年情况看,全年实现计划增速和进位目标压力较大。

二、突出问题

(一)"一县一业"虽确立,但产业整体质量还不高。调查发现,各县(市)虽按照"一县一业"要求确立主导产业,其中,工业类有旬阳、汉阴、石泉3个县市,服务业类有岚皋、宁陕2个县,三产融合类有紫阳、平利、白河、镇坪4个县。但实际却是"一县多业",每个县(市)均确立2个以上主导产业,如白河县除将木瓜、黄姜等"打包"为农产品加工循环产业确立成主导产业外,还将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各县由于产业分散,不聚焦,主导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生态旅游产业统筹协同不够最突出,如石泉、紫阳、岚皋、白河均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但县域间协同不足,内容重复。包装饮用水产业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最突出,如汉阴、岚皋、紫阳近几年都在大力发展包装饮用水企业,产品相似度很高,包装各不相同,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各不相等,市场占有率均不高。在我市县域经济普遍产业链条短,而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如魔芋、核桃等富硒食品产业多是初加工企业。产业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引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有限。在抓产业链工作方面,各县(市)反映我市确立的重点产业链显多,应确立几条确属重点的产业链市县协同抓好。

(二)"一县一园"虽实现,但园区产业集群未形成。9个县(市)中,有省级开发区4个(旬阳、石泉、汉阴、平利)、工业集中区10个,虽然实现了"一县一区(园)"目标,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县域工业集中区"水、电、路、气、暖、讯"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缺少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和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如旬阳、白河、宁陕、紫阳、平利、岚皋、镇坪等7个县(市)尚未通管道气,出现工业用气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各县均靠政府项目投资建设园区标准化厂房,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园区投资管理公司未充分发挥作用。9县(市)虽然累计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347万多㎡,但部分园区厂房利用率不高,"找房"与"空房"现象并存,如汉阴县经开区标准化厂房紧缺,白河县"飞地园区"标准化厂房空置多。园区企业退出机制不完善,一些"僵尸企业"占用园区资源。9个县(市)入园企业总数2220户,虽然有规模工业企业334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户数42.65%,但这些企业多是园区空间布局的集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协同互补循环发展的产业集群。9个县(市)工业集中区虽然工业产值占全市59.5%,但目前产值过百亿园区仅5个,产值不足20亿元园区有6个,园区经济体量仍然小。

(三)全员招商虽常态,但链式协同招商不精准。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员招商,招商引资工作保持全省前列,2021年9个县(市)签约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43个,到位资金673.1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78.6%、65.2%,但是,干群思想观念还不开放,"无中生有"谋划项目意识还不强,大项目好项目太少。从座谈走访中感觉到,干群思想观念普遍还不解放,一些县发展愿望强烈、发展目标远大,但是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足,尚未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没能在充分融入国内和国际经济大格局中研究政策、借势发展。市级产业链招商前期工作不充分,招商推介项目储备不足。一些县镇反映,招商引资制度有待完善,市级对招商资源优化配置统筹不够,市上给各县(市)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后,各县(市)再向县级部门和各镇下达任务,层层分解任务带来的弊端日渐凸显,"层层剥笋"导致县域难以招大商、招好商,且各县之间存在竞争性内耗现象。一些本地企业反映,政府对待客商内外有别,优惠政策对外不对内影响本土企业发展积极性。

(四)环境优化有成效,但要素不足问题很突出。全市扎实创建全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9个县(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9.6万户,占全市总量74.2%。其中,"五上"企业达到2411户(各县市"五上"企业培育情况见附表2)。但要素保障不足问题很突出,调研座谈中,政府单位和民营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无钱"。在政府层面,政府债务量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1年全市9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占全市的32.6%;一般预算支出223亿元,占全市的64%;县域收入占全市三分之一,县域支出却占全市三分之二;全市收支比约为1:10,而县域收支比却为1:20,即全市是"收入一角钱,支出一元钱",而县域却是"收入一角钱,支出两元钱",县域收支矛盾比全市收支矛盾更为突出。如镇坪县地方财政收入仅有0.38亿元,支出却达到12.4亿元(各县市财政收支情况见附表3)。各县(市)政府融资平台虽初步完成整合升级,但普遍融资能力弱,且面临还债压力。由于市县财政入不敷出,导致一些惠企政策无法兑现。如2021年全市涉及工业和商贸企业共346户4000余万元资金仍未筹集到位。在金融业层面,各县(市)本地银行储蓄资金外流较多,如2021年,全市9个县(市)各项存款余额为103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94亿元,分别占全市55.6%、45.8%,县域存贷比47.6%,全市存贷比57.7%,县域比全市低10个百分点(各县市银行金融存贷情况见附表4)。在产业层面,富硒产业是全市首位产业,但无配套支持的富硒产业发展基金。在企业层面,经济下行大环境下银行放贷更为谨慎,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是最大难题。农业园区(企业)既没有有效的资产作为抵押,也没有为其信贷融资的担保公司,部分农业园区(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倒闭。二是"少人"。从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来看,近十年来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各县人口外流加速,青壮年劳动力和大学生等流失最为突出,全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62万人,加之移民搬迁工程大量农民出村迁镇进城,空心村现象加剧,本地园区企业和新社区工厂招工难逐步显现,人才引进困难不小。三是"缺地"。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我市可开发利用建设用地占全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2.49%,建设用地十分紧缺,已成为制约项目落地实施的瓶颈。县(市)政府领导反映,全市占补平衡指标不足,县域内无法调剂补充,用地问题倒挂严重,如紫阳县建设用地指标53250亩,已用建设用地60250亩,倒挂高达7000亩。

(五)绿水青山生态好,但资源优势转化慢。我市森林覆盖率达68%,境内有中小河流900多条,汉江流经340公里,属于限制开发的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但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未建立,加之国家对我市专项生态补偿机制未实施,且我市在项目立项审批方面受到更为趋紧的政策限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仍显任重道远。如秦岭小水电整治中,全市拆除小型水电站47座,仅宁陕县就拆除30座,产业转型亟待再次破题。

(六)市县一体稳增长,但疫情冲击影响大。市县均及时出台了稳增长纾企解困系列政策措施,如汉阴县出台"房八条",平利县设立纾困专项基金,稳定经济增长取得积极成效。但企业普遍受疫情影响,特别是住宿、餐饮、旅游、商贸企业经营低迷。同时,受国际形势波动、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致使部分规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存在大面积退库风险。如截至7月底,9个县(市)停产半停产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17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三分之一。同时,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普遍存在农业减收减产现象。

三、对策建议

面对全市县域经济"产业弱、体量小、要素缺"现状,把握"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原则,坚持"稳定存量、做大增量、新增变量"方向,聚焦"六力"精准施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一)打造立县之业,提升县域经济支撑力。统筹优化市县主导产业布局,全市聚力打造富硒食品、文旅康养、新型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各县(市)聚焦"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着力打造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协同配套的产业体系。如旬阳、汉阴重点打造新型材料产业,石泉重点打造预制菜产业,岚皋重点打造旅游产业,紫阳、平利重点打造富硒茶产业,宁陕重点打造生态康养产业,镇坪重点打造中药产业,每个县(市)围绕首位产业,培育不少于10家"链主"企业,不少于50家链条企业,达到不少于100亿元产值,真正做大"一县一业"。市级整合涉产业涉企业有关基金、资金,采取市县按比例出资的方式,分别设立富硒食品、文旅康养、新型材料"三大产业基金",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发展三大产业,加快形成集群。聚焦"三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各县(市)深度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及富硒食品、钒新材料和先进储能等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助推产业链延伸。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强化产业发展科研支撑。坚持错位发展原则,市县建立产业协会等产业组织体系,对产业分布、产品价格、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强化统筹组织管理,特别是对X茶业、包装饮用水等产品加强品牌、包装、价格、营销等统一管理,防止恶性竞争,实现协同互补。加大"五上"企业培育力度,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培育一批明星中小企业和县域民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