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调研报告(第2/3页)
(三)推行"三问"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关切多元主体需求
集体经济组织拥有雄厚的资产和丰厚的经济收入,尤其对辖内存在租赁关系的企业和外来人员,有直接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资源,但集体经济组织多重管理轻服务,且因日常服务工作主要由辖内社区居委会承担,各类主体服务需求未能得到全面重视、回应和满足,致使外来人口归属感较差。XX联社党委主动从抓经济向抓服务转变,探索推行村社两级干部常态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三问"制度,让各类主体的服务需求可以得到及时了解掌握,通过制度设计和措施执行,组织凝聚各类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各个环节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一是全覆盖访民走巷夯实"三问"制度基础。建立常态化商议制度,丰富群众提议路径。一是提高群众走访覆盖面及保障走访频次,党委班子成员每年全覆盖走访经济社全体社员,每月联系中心户、困难户、信访户等重点户,每周至少开展2次以上徒步走街串巷活动。二是多点设立群众需求反映场所。在联社党群服务中心前建设"三问广场",在各经济社群众聚集活动场所设立"问需连心角",每周定期到现场与群众面对面聊天,做到走巷不漏户、户户见党员干部。2022年3月实行"三问"制度以来,联社、经济社XX名干部包保联系四千余户村民,先后分片开展X场恳谈会、X轮集体入户走访,累计收集办理民意需求和意见建议XX项,确立村、社两级民生实事XX件。二是全流程工作要求明确"三问"标准路径。建立服务民生常态化"问需于民"、重大事项前置"问计于民"、工作效果评价"问效于民"的闭环机制。将日常随访与集中座谈相结合,经济社干部在各社"三问角"坐班提供便民服务,联社党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问需于民"集中座谈会。针对群众提出的关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群众切身利益等事项,协同职能部门一事一议召开"问计于民"现场会,让群众充分参与到党委决策中来;以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工作的最高标准,涉及民生的工程项目验收前,组织群众进行现场问效挑刺,其他工作通过定期跟踪回访、项目评审会、党员述义务、干部"三述"考核等活动,做实"问效于民",及时校正方向、优化工作。三是全类别问题台账压实"三问"责任落实。成立"三问办公室",建立一干部一档"三问"工作制度,设置"三问台账柜",推出"三问日记本",要求原汁原味登记群众需求,分类建立"马上就办、家访反馈、承诺践诺"问题清单,确保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周内百分之百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百分之百上门反馈,需统筹推进的列入当年村、社两级十件民生实事,并通过定责任单位、定目标要求、定办结时限的"三定"措施,努力做到问题清单百分之百销号整改。同时,积极发挥村级监察站的作用,建立"问题收集-责任理清-分类办理-跟踪督促-反馈情况"全链条督办机制。
(四)创建村企双联盟,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高质量双提升
XX联社辖内共有XXX余家微小生产制造型企业,基本都依附在集体土地和集体物业上生产经营、发展壮大,大量员工衣食住行均在辖内进行,企业的发展给XX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红利,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如何压实企业主责任,管好自己责任田;如何把企业力量组织凝聚起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如何推动地区产业调整,促成企业转型升级?带着一系列课题,XX联社党委制定十条举措,创新推行村企联盟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着力构建村企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联建新格局。一是村企联盟共商共促企业健康发展。结合新业态党建工作要求,联社党委牵头辖内XX家"四上企业"组建村企联盟,提出四项服务举措,联社党委干部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开展经常性走访企业、问需于企活动,联动社区党组织将优秀企业负责人、生产一线员工发展入党。提出会员企业优先制度,明确辖内集体空置物业,优先提供给会员企业或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推行"十分钟首问服务制",承诺无论何时何地、任何问题,只要企业呼叫,联社干部或工作人员十分钟内必到现场,对服务需求一跟到底。建立企业产业供应链数据库体系,发挥集体土地和集体物业的主导优势,加强上下游资源对接,力争在辖内构建内循环产业链,降低企业成本。落实企业升规帮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全过程政策服务、手续跑腿、挂牌入库等,帮助及时升规纳统。二是村企联动汇聚社会治理多方力量。发挥企业经济优势,组织会员企业一对一结对辖内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帮扶、人文关怀、就业扶助等暖心服务。发动企业党员、职工组建党群联纵队,广泛参与辖内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该支队伍在核酸检测、守护卡口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带动更多员工入伍献力,队伍规模从2022年4月8日建立之初的XX人,十天后迅速扩充到XXX人。建立村企人才共建机制,建立联社大学生人才与企业对接就业服务,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多赢平台,探索出了城中村地区城市党建、"两新"党建与集体经济组织党建融为一体的治理新路径。三是引入国企力量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城中村集体资产大多遵循"以地生财,坐地收租"的发展模式,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转型升级难,含金量低。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联社党委引入区属国企力量,大力推动留用地开发、"工改工"项目建设,积极挖潜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资源,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效应,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实现集体经济物业软实力大幅提升、集体收益大幅增值、村级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用"绣花"功夫建设文化生活环境,深化城中村治理提质增效
城中村普遍存在三大短板,一是管理方式粗放落后,仅依靠传统人治方式,治理效能低下;二是基础环境建设缺失,公共空间被物业挤压,群众居住环境较差;三是传统文化被小贩经济冲击,乡风民风亟需修复。突破城中村治理瓶颈,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是重要路径。XX联社党委突出抓好"一降一增一扬""三板斧",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应用,降低协同治理成本;拓展城中村有限的土地利用效能,扩大公共服务空间增量;挖掘本地文化底蕴,弘扬文明风尚,推动技术、资源、人文的"最大可变量"变为促进社会治理的"最大递增量"。一是打造广视角"3+2智理"系统。针对城中村来X人员、车辆停放、垃圾卫生等管理难题,综合开发运用出租屋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车辆管理识别系统、环卫保洁智能化调度系统"三大系统",应用数字化手段准确掌握管理对象底数,高效开展人、车、垃圾清扫调度,为城中村治理插上"科技翅膀"。针对辖内企业安全生产事件易发且风险防控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建设安全生产打卡系统和安全生产直播间"两大平台",落实风险排查每日打卡制度,发现问题,通过在线直播约谈责任人、宣讲政策方法等,督促相关主体加强自纠自查、问题整改,构建常抓不放、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局面。二是建设全领域公共服务空间。盘活土地资源,建立政府支持、集体投入、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渠道,分类、分片、分步骤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建成且老化的基础设施,利用市区街容貌社区创建契机,实施优化美化改造计划,让老片区焕发新活力。将长期存在群众家门口的烂泥风水塘、废弃停车场、倒塌旧屋地等环境黑点堵点,全面改造为党建文化公园、群众活动广场、小憩园地,建设一经济社一党群服务站,把党的宣传阵地和群众活动空间有机融合,形成100米公共服务圈,做到群众出门见绿、百米风景,让群众在街坊乐园中畅谈美好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宣传教育。三是培育多维度新时代乡风民风。针对城中村文化传承缺失、重经济轻民俗等问题,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以文化传承加强德治建设。修建保护传统私塾、古建筑,设置党员责任区、干部责任人构建辖内古树保护屏障,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挖掘本地文化底蕴,联合上级专家,以原生态民俗活动中秋舞火龙为依托,创作火龙文化歌曲,组建火龙文化宣讲队,增强文化传播力。着重培养民风民俗,组建红色家庭党支部,分别设置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站,建立干部结对重点户、信访户、意见反对户制度,开展经常性家风家访活动。建立大学生名单,支持青年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引导新一代形成崇尚学习、热爱劳动、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