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材料合集27篇,含讲话发言、视察报告、调研报告、代表建议、经验信息、先进事迹等(第4/5页)
公办养老机构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化服务,逐步扩大养老覆
盖面,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健全完善符合实际的养老机构
入驻标准,并建立供养人员信息数据库,经常性开展养老服务需求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同时,在保障医养需求、丰富精神生活、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方面再下气力,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工作水平,让广大老年人生活得更有亲情、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夕阳红"的美好。
(三)在合理扩容赋能,不断满足养老需求上再丰富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设老年人活动功能区域;在小区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及社区养老中心。同时,丰富老年人活动功能室,扩大活动空间,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带动养老服务再上新台阶。要结合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目标。
(四)在增强持续动力,办好农村幸福大院上再完善
乡镇建办幸福大院,要总结经验,完善要件,加强监管,扩大规模,抢抓政策机遇,创新养老模式。要协调医疗机构与福利中心、中心敬老院、幸福大院建立医养结合机制,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服务。要持续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对老年人开展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
关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农业
农村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 人大工作
去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定》。为评估决定实施成效、推动决定贯彻实施,在常委会分管领导指导和带领下,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围绕决定贯彻实施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一是下基层调研
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实地视察新农村建设,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
二是与部门座谈
召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座谈会,就决定贯彻实施进行交流。
三是赴外地取经
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做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定贯彻实施情况
一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贯彻实施决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健全工作体系
市县两级全面建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制定领导小组议事规则、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年初部署、年中督查、年底对账工作机制。
二是细化责任分工
将决定有关要求融入到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研究落实具体举措,并加强日常督导检查。
三是加快城乡融合
建设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探索城乡融合新途径。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四是推进产业振兴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农业劳均增加值达到67700元,居全省第一。一批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农业示范创建名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二、决定贯彻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问题
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竞争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总体水平不高、规模较小,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民宿、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辐射带动还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充分,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不够有力。
(二)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方面问题
全市所有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20万元,但
经营性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33633元,居全省第三,排名下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低于全省平均增速。
(三)工作体制及力量配备方面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还不能很好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牵头部门力量有所削弱。"三农"领域工作力量配置还不够均衡,一些市级部门在农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人员分散、人手紧张、力量不强。
三、深入推进决定贯彻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新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科技化建设,培育形成优势主导产业。二是挖掘乡村资源,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民宿、特色美食、特色文化、特色种养、特色旅游、网络营销,鼓励专业人员开展农村特色设计、技术、营销服务。三是研究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举措,健全"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从预算编制、分配、执行等各个环节着力,在市县不同层级同步推进,统筹整合涉农财政
资金,把各类资金尽可能拢起来用,更好保障乡村振兴重点工
作。三是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增强各方力量保障
一是把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作为重点,配强相关工作力量,切实加强对乡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的指导与服务。二是高度重视我市农业从业人员问题,认真研究对策,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断壮大队伍、提升水平,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三是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农居设计、文化旅游、电商经营等新业态新技能培训,打造新型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科技创新 人大工作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5月25至5月29日,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调研组到县经济开发区及部分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并赴县外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县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为全县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政策日益完善
连续多年出台《工业发展及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科技计划后补助项目评审办法》等创新政策,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28.86%,位居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9家,占规上工业企业4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4.5%。在
培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家,科创
板上市21家,新三板上市3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个,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孵化器1个。
创新活力有效激发
全县专利申请量779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18件,授权发明专利4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55件。创新平台建设较快发展,全县工业企业共建科技机构59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研发平台21个,市级研发平台31个,县级研发平台6个。全县归集研发经费投入达2.47亿元,科技创新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8%。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创新机制不健全
一是科技资源共享和集聚程度低,科技创新的合力优势没有形成。二是现行创新政策、人才政策、科研经费等不够进准,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科研项目的跟踪问效不够,科研项目经费等资源发挥效益欠佳。
(二)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
一是部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的研发和配套能力较弱,无法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自身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三是企业围绕自主创新研发开发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较少,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水平普遍
低。
(三)全县科技创新人才紧缺
一是多数企业缺乏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二是缺少企业所
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技能人才。三是企业科技人才
普遍呈现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三、对策建议下一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实现高质量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一)强化主体作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实施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二是鼓励企业提升产学研合作开发能力,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和咨询制度。三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四是注重培育壮大中小微科技企业,有序选择一批技术创新绩效明显、产权明晰、成长性好的中小微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壮大,在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
(二)完善激励政策,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一是完善产业创新政策,加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研发力度,引导科技创新在传统优势产业发力求突破的同时,立足"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三大首位度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业
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完善人才政策,加强创新型企
业家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开发紧缺型产业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三是整合财政科技预算资金,统一进行规划调度,提高科技创新资金配置效率。引导企业、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三)改善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一是谋划好我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科技项目招商奖励政策,引领创新发展。三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引进培育一批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等一体的中介机构,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创新平台。
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背景: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集聚化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步伐还不快
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与省内其他地市等地相比,速度还不快。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主导产业还不强
我市大多数数字产业项目还处于建设阶段,规模不大、带动不强。
三是要素支撑还不足
人才、资金等要素方面还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比如,我市科研技术人员总体数量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构建"数字平台"
以生态科技城为主阵地,着力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重要
平台。在定位上,把生态科技城打造成绿色生态示范区、科技
创新引领区、数字经济集聚区。在目标上,力争到2023年,带动全市数字经济主体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在举措上,加快推进科创中心、新产业综合体等17个基础设施项目和激光智能制造基地、物联网智能制造等15个数字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数字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
瞄准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推动云服务基地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数据采集、存储、交易等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合作,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努力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无人工厂"。大力发展5G商用产业。深化与电信、移动等合作,加快5G试验网络部署及5G开放实验室建设,推动5G试点示范应用的建设落地。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培育各类物联网技术应用企业,做大物联网产业联盟。
三是深度推动"数字融合"
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为契机,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推进与工业深度融合。以我市五大传统产业为重点,每年遴选一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产业数字化改造样板企业和示范项目。推进与农业深度融合。依托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打造一批数字
农业样板,创建更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是不断集聚"数字要素"
依托本地院校和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培养引进一批数字经济技能型人才。统筹全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补贴、项目奖励、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持续简化现有涉及数字产业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设立门槛,进一步释放市场创新活力。
"【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圈子里有全面的公文材料,各种紧扣热点的公文合集。材料众多,每天更新的材料都会专门压缩打包标明日期,并编辑出材料目录索引,方便查找的同时也方便下载。加入后,开号以来的所有材料都可以下载。
关于加快推进园区企业人才引进培育的建议
背景:
人才是兴业之本、强县之基、竞争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融合壮大,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坚持把人才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坚持科学引领、强化政策激励,在招引人才上打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招引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实现突破。但也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环境氛围吸引性不强
当前,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总量不大、龙头企业较少、品牌影响力不够,整体上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二是企业培训人才主动性不高
部分企业的人才培训仅仅停留在内部规章制度学习和安全环保业务培训,对搭建科研平台、主动与高等院校进行人才深度培养积极性不高。
三是企业人才队伍稳定性不够
作为企业中坚力量或后备力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流动频繁,作为骨干力量的技术研究人员或中层管理人员也或多或少存在流失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拓宽企业引才渠道
在招引方式上突破传统招聘会、交流会等运动式、集中式引才方式,大力创新并推行协作引才、中介引才、招商引才和以才引才,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二是强化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明确企业把生产研发和人才培育投入作为获得政府支持的依据,引导激励企业人才成长。
三是引导企业健全人才制度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加大激励措施,逐步引导企业改善人才创新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引导企业不断健全自身人才制度,营造爱才、尊才、重才的工作氛围,真正让人才融入企业,持续奉献才智。
四是创新多元合作协作模式
探索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深入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好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调研,当好企业与专家对接的桥梁,鼓励双方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合作模式。
关于推进"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
背景:
"地摊经济"是城市的"活化分子",激发内生动力,释放无限价值。今年以来,我们加大力度推进"地摊经济"发展,发挥了其增加就业、方便群众、拉动经济的重要作用,但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一是污染环境卫生
流动地摊经常出现摊位零乱,噪音较大,油烟飞扬、污水处理不及时、果皮和垃圾乱扔等影响环境卫生情况。
二是影响交通秩序
流动摊贩多在人流、车流多的地方经营,影响道路交通秩
序。
三是权益保障困难
相对于正规店铺,"地摊经济"有着价格低廉的优势,吸
引不少顾客。但流动摊贩也存在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不诚信
行为,侵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单位的利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规立制,注重规划
"地摊经济"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众多底层人民的实际
问题。要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地摊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摊主信息登记制度、诚信经营考核管理制度等,"放""管"结合,有序经营。要在城区重点规划部分区域设立流动摊位贩卖点,规定经营地点和时间,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不扰乱交通秩序。
二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一是积极引导有创业意向的群体加入;二是人社局、综合执法局、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可行政策,刺激行业发展;三是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引导开展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
三是创新方法,加强监管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倾听群众述求,精准施策;二是在地摊经营区域设置治安管理亭,加大巡逻力度,保障经营秩序。三是定期开展座谈会,倾听摊主及城市居民的意见,及时解决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背景: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进入发展提高阶段,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业产业化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盲目选择和布局产业
有的产业不经试验试种,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导致有林无果;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二)经营管理能力弱
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有的产业,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的现象,龙头带动作
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三)重建轻管较突出
不少地区农业发展只注重产业的发展规模,忽视了产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市里虽然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制定了管护标准,但由于部分乡镇及村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管护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基地杂草丛生。
(四)缺乏科技支撑
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领办、创办农业产业的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
要。
(五)品牌"小而散"
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
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注重沿河、沿库、沿路、沿园、沿寨
进行布局和选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苗
木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
(二)政策引导,激活经营主体
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
(三)加强管护,提高产业效益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特别要做好已实施"3155"工程的验收评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兑现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奖补政策,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基地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
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围绕创
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黑山羊、小黄姜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五)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经营主体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发达地区或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或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推广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凉都地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品牌特点、文化内涵,多出快出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积极组织农
业科技试验示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鼓励科技人员带
职带薪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产业基地;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关于全域旅游体系建设的建议
背景: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们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旅游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全域旅游稳步发展、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招商引资的力度小,大项目、好项目、转型项目少,础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等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重点景区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一到旺季,全市80%以上的景区依然存在车辆"走不动、停不下"的问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骑行专线、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不完善,有的尚未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建立。智慧景区建设质量不高。
二是旅游产品质量不高
目前,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缺少适合现代休闲度假、
体验文化的高端产品。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
合发展的力度不大,文化体验、康复疗养、运动休闲等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仍然缺乏。乡村旅游功能单一,创意农业、特色产品几近于无。重点景区的核心竞争不大,而且扩容提质进展缓慢。
三是宣传推广手段落后
目前,我市的旅游营销工作尚未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不足,没有营销规划,营销经费不足,推介内容极其简单,精准营销方法缺乏,营销机制尚未建立。各景区基本属于"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利于旅游品牌战略实施,影响了旅游市场运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好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体系
外部交通要迅达、内部交通要顺畅,内外交通要互联互通,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公路、交通、客运、文旅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实施省际、城际、城乡旅游公交提档升级,建立健全舒适安全的旅游车辆运输系统。
二是建好设施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
继续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培育发展特色民俗、特色客栈、特色农业等
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是建好全景覆盖的旅游环境体系
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全面优化旅游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上一篇: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