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46篇(第7/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944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82分钟。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讲授好"四史",应善于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学界的相关研究与阐释成果积极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具体应从下面3个方面入手。

(1)实时跟踪一些研究、阐释和宣传"四史"的重点刊物。《党的文献》杂志的每一期都会围绕党史研究、党内重要人物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内容进行阐

释、宣传与解读,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扎实学习"四史"、丰富教案讲义大有裨益。

(2)实时跟踪研究、阐释和宣传"四史"的知名专家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思政课教师要走在学术前列,就时刻不忘理论思维,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以学术界最新思想为指引。譬如,关注学界研究、阐释与宣传党史方面的领军人物,关注他们研究的党史方面的最新成果,从哲学基础、核心思想、理论精髓、理论主体与主线等方面的论述,还是从历史地位、基本特点、重大意义的把握,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党史等相关内容的重要学术参考和教学文本。

(3)围绕讲授"四史"的若干教学难点进行实时跟踪。围绕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重要决策与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与把握的问题,围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高校现有思政课在内容上有重复、交叉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可以实时跟踪最新研究著述,丰富教学课件和教辅资料,加深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提升思政课讲授"四史"的教学实效。

此外,在实现学界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语境转化、话语转换等方面进行深度加工、改造。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善于将学术研究中理论探讨的原初语境再造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具有"现场感"的、鲜活的教学语境。"概论"课教师在讲授邓小平理论部分关于改革开放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与实践探索历程时,要善于把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背景回顾、过程介绍、情景勾勒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增强学生听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吸收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要善于进行话语转换,把学术话语转换成学生的日常生活话语,实现思维的深邃与话语的大众化相统一,使学生听得明白,入脑入心。

在高校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既要一以贯之、始终坚守,又要变化发展、不断创新。因此思政课教师讲好"四史"也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孙赫

进入新时代,中国对高校思政课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思政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具有愈发重要的地位.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大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及教师教学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政课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一、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风格呈现多样化,但从学生学习效果看,更具吸引力的教学风格对高校思政课有效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风趣幽默教学风格

风趣幽默教学风格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好感,提升教师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风趣幽默教学风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切入--

第一,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高校教师的幽默风格要有针对性、贴近学生喜好,如此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引起共鸣、达至预期。比如,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脱口秀形式,也可以结合相声语言风格,或者从喜剧电视电影及现代自媒体中挖掘一些幽默元素,培养自身的幽默感。把这种幽默感自然而不是刻板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增加课程内容趣味性。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幽默段子。融入幽默段子要有相关性,即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融入幽默段子要有针对性,融入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幽默话题,以引起学生共鸣,用幽默形式传达课程知识和内在价值。融入幽默段子还要有节奏感,可以在课程开端和课程高潮节点,或者根据学生实际课堂学习状态适当融入。这样,既可以在开始阶段迅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又可以在中间阶段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保持兴趣,还可以随时缓解学生听课的疲惫感。另一方面,在授课内容中融入幽默元素。幽默元素可以保持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持久性,将学生注意力牢牢稳固在课堂。幽默元素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如幽默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不仅要做好知识传达,还要关注作为客体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以确

保授课的有效性。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设计风格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设计,可以增加课堂氛围感,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避免思政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在发掘更具吸引力的教学风格中,多样化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以吸引并启发学生的案例式教学设计为主体。案例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流模式,它可以把知识的内在价值由具体案例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思政课所要传达的内在价值观。案例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更具有可操作性。案例式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就课程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

第二,以多元化教学设计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是目前的主要授课形式,但其缺陷是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所以,多元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就在于营造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形式,可以是辩论赛形式的教学设计、模拟角色扮演式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式的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角,但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引导作用,最终要把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的体验升华为思政课价值观表达。

(三)形成问答式教学风格

问答式教学即一问一答,在问答间启发和感染学生,有效传授知识。这种授课风格需要教师充分凸显剖解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就大问题不断引出小问题,从而建构一个问题群,引导教学内容逻辑层层展开,在抽丝剥笋中将复杂问题讲得明白透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一,教师居主体地位的自问自答式。教师自问自答式教学更适用于在一堂课整体中贯穿使用。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展开以问题引导,不断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在问答中展开课程内容。问答式展开需要严密的逻辑,如同解数学题,完成上一步才能推论下一步,每一步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苏格拉底式"精神助产术"问答模式。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时并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教师

如同帮助孕妇生产的"助产士",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被称之为"精神助产术"。这种方式适合于课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就问题与某个学生或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如果学生答案中包含正确答案,则继续提问,引导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案错误,则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答案的错误之处,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通过教师细心引导出来的答案,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种问答式教学风格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就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答而表现出的激情并产生共鸣。教师将自身的人格魅力融入知识,让知识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答中掌握不断展开的知识点,感受学习内容的层次感。

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区别。这样,既可以激活思政课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丧失教师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对课程的体验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为中心。

(一)教学形式:以学生课程体验为中心

教学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提升学生课程体验的方式,对思政课教学外在形式进行包装,增加生动性和实效性,让教学更接地气、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

第一,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包装到讲授的知识点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知识点讲授会考虑有相应的案例作为根据,而案例选择是知识点能否入脑入心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案例就要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要提高案例对学生思想的冲击感和学习的体验感,借以提升学习有效性。这种以包装课程知识点为目的的案例,可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为基础,搜集与之相关的案例并形成案例库。

第二,把学生话语融入教师话语体系。枯燥干瘪的教师话语体系无法激起学生听课欲望,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这是因为,单纯的教师话语体系无法让学生找到认同感。如果把学生话语融入教师话语体系,会瞬间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迅速增强与学生的同频共振。然而,如何寻找学生话语体系,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平时关注的网络热词和网络用语。我们可以从B站、抖音等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体中借鉴丰富元素,关注这些媒体视频中用户的评论语,从中学习更多的学生话语。当然,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度,

不能把学生话语不假思索地一味搬到课堂而犯哗众取宠的错误,要对其进行加工和转化,尽可能平衡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的关系。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动态元素。动态元素可以从课件、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课件方面,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增加动态图案、简短视频或者动态课件等;教师方面,可以从板书、走动式授课或者一些肢体语言等方面入手;学生方面,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就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朗读重点内容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教学内容:以学生课程理解为中心

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是激活思政课有效性的第一步,是解决如何让学生"听进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让学生"听明白"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以让学生学懂为中心。

第一,教学内容确定要因材施教。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和理工科类学生在知识接受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作出调整。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可以多增加一些文学或者历史元素;针对理工科类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数据或者推理元素。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在学校的特色。比如,建筑类学校加入与建筑知识相关的案例和元素,师范类学校加入与教学知识相关的案例和元素。

第二,把课程所蕴含的道理讲透彻。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就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把专业知识话语体系转化为课堂话语体系,把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如何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呢?可以用比喻、讲故事等方式,把深刻的道理形象化。可以用知识迁移方法,特别是对理工科类学生,把其思维方法迁移到思政课所要表达的深刻道理上。

第三,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价值观升华。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区别,在于思政课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单纯讲解知识点,而要把知识点所蕴含的价值观挖掘出来。思政课并不是价值中立课程,而是有态度、有温度的课程,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挖掘思政课知识点中的价值观呢?可以从知识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达出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方向,引导学生在遇到类

似问题时如何正确地选择价值态度。也可以在每次课程总结过程中,升华课程内容价值观,直接把价值观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清楚明白,体会其中的价值意蕴所在。

三、采用有硬性约束力的教学管理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提升既来自教师风格和课程内容等软实力不断提升,又要注重课堂纪律和课程考核等课堂教学管理硬实力的作用。用课堂纪律和课程考核等硬实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是调动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一)课堂纪律为课程教学有效性提供制度保障

松散的课堂纪律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严格的课堂纪律既可以从总体上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舒适环境,又能让学生有组织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第一,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纪律。课堂纪律制订不是让学生与教师产生敌对关系,而是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满足。一方面,课堂纪律制订要征求学生意见。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他们有成熟的心智和极强的自尊心,大学思政课课堂纪律制订要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让学生表达心声,以确保纪律的可操作性。比如,上课迟到的惩罚或者积极参与课堂的奖励等具体纪律制订,要与学生充分沟通。另一方面,课堂纪律制订要把握好"度"。教师在制订课堂纪律时,要维护学生尊严。有损学生尊严的纪律,如体罚学生或以不当言语训斥学生,都是不可取的。课堂纪律不是为了强迫、惩罚学生,而是为学生构建良好学习环境。所以,课堂纪律制订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

第二,利用课堂纪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课堂纪律不仅是课程有序推进的制度保障,也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通过细化奖惩制度等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采用按班就座、机制鼓励方式,保障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有效开展,提升课堂授课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适当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大学生虽然拥有成熟的心智,但仍然需要细心呵护,而学习过程中的适当肯定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自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的重要因素,制订课堂纪律要加入鼓励环节或鼓励因素。比如,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完成课后作业等构建肯定性评价机制。

(二)课程考核制度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大学思政课考核制度跟中小学具有很大区别,大学生相对更加关注课程通过率和课程成绩。基于此,思政课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第一,将学生课堂参与度量化到考核当中去。一是将每名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情况以分值形式呈现出来,包括积极学习态度的正分值和消极学习态度的负分值。适当的奖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鞭策消极学习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二是教师要关注"不发声"学生,鼓励这部分学生勇敢参与量化考核。部分学生受制于性格和学习习惯,不喜欢或者惧怕课堂参与。所以,教师应该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

第二,考核作业完成情况,以有效巩固学习内容和了解学习效果。课堂考核固然重要,但会存在一些学生上课积极参与而课下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情况,也会存在一些学生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而无法发表自己见解的情况。作业考核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表现渠道,达到教学的公平性。作业考核分为课上作业和课下作业两种考核形式。一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重点问题进行课上作业考核。课堂时间宝贵,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就重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给每位学生展现自己见解的机会,可以把学生课上思考结果以作业形式纳入考核。二是课下作业考核。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符合课程学习目标和授课重点,坚持适当原则,即难易程度、数量多寡要适当,以学生能够完成为标准,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课下作业考核不仅能够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巩固学习内容,而且能使教师获取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万小燕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栋梁之才的核心群体,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大学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把握思想航线,引导大学生上正轨、走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围绕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法等根本问题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以及脱贫攻坚精神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最鲜活的素材之一,我们应积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把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青年大学生理想和斗志,同时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人才支撑。本文拟通过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方式两个大类探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创新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下教学目标与任务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

(一)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大学生群体对脱贫攻坚成果及其意义若不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体验,那么他们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和感悟是不深入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既不是直接参与扶贫的干部或工作人员,也不是被扶贫的对象。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历史功绩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壮举。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一道靓丽风景,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整个人类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些意义有无限延伸及延续性,需要后来者不断发力以巩固成果并把脱贫攻坚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须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说教说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通常只相信"有图有真相""所见即所得"。他们常常会发出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为什么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如果说我们连贫困人口问题都没能解决好,说什么优越性都是很苍白无力的。但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给了我们莫大的底气,至少可以说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是世界上其他任何道路、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在很短的时间让上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华夏5000多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首次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是让所有炎黄子孙尤其是当代热血青年感到特别自豪特别有底气的伟大成就。

(三)须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激发他们干事热情与斗志

自2013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数以万计的扶贫干部扎根基层,致力于脱贫攻坚,山河锦绣、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他们啃最难啃的骨头、碰最硬的钉子,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用奋斗与担当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秦彦军、黄文秀、黄诗燕等1800多名扶贫干部甚至牺牲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的名字应当被铭记,他们的品质应当被传扬。青年大学生必须学习他们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的政治本色,不辱使命、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不畏艰辛、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不负韶华、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当代大学生正是享福的一代,但所有的幸福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应一茬接着一茬地干才能取得持续的胜利和最后的成功。

(四)须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

大扶贫格局下形成的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之一,事实充分证明,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引导青年大学生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勇毅前行,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谱写新篇章。

(五)须引导大学生增强担当意识,接续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助力世界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时代造就英雄,使命呼唤担当,青年大学生理应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数据式教学

中国共产党当初建党时只有数十名党员,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近亿名党员。是什么力量让无数仁人志士追随着党忠诚于党,这当中无数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故事必定能吸引每一个人关注之、了解之、着迷之。

在思政课教学中,用一串串具体而惊人的数据给学生介绍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是首选的教学方式。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24个字的脱贫攻坚精神字字千钧,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与中国人民的意志品质,更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要义。思政课教学中,首先可以用大量突出的数据让学生"秒懂"脱贫攻坚精神。例如,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脱贫攻坚精神。

除了脱贫攻坚精神,在介绍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时候,以下这些数据是极具说服力的:全国贫困县数量从2012年的832个到2020年底全部摘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2020年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99.9%以上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2013年以来,累计2568万贫困人口告别破旧泥草房、土胚房等危房,均住上了安全住房;截至2020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当青年学生们看到一个个气势磅礴的数据事实,哪怕教师不作任何分析,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然升起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通过一连串数字,把我们党和国家所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直观而直接地、简单而明了地展现出来,越是复杂的事件越是需要简明的表达,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数据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乐意地认识脱贫攻坚,熟知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成就并发自内心为之振奋,岂不妙哉。

(二)故事式教学

一个故事胜于一打道理,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思政课提供了丰沛

的源头活水。在用心用情的讲述和描述中,将那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气吞山河的伟大征程,细细讲与学生听,从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到各地各部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好办法、新举措,再到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的宏大视野,聚焦见人见事的微观镜头,讲出爱国之心、青春之志,这一个个先进事迹,书写的是一个个扶贫干部的不凡一生,彰显的是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动人的故事中了解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明白这非凡壮举的深远意义,激发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鸣,引导青年学生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三)互动式教学

在长久以来的思政课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占据着绝大部分课堂。诚然,讲授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是相对更简捷、更高效、内容更丰富以及更能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学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无法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所以,尽管我们不缺乏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但教学效果始终不能提到一个新高度。

互动式教学强调共同参与、共同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充分体现以教为促、以学为本的人性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解决讲授式教学带来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于学习脱贫攻坚相关内容的课堂。脱贫攻坚其内容是活泼生动的、感人肺腑的、成就凸显的,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中能更了解脱贫攻坚、更清晰认识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并且有机会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选择互动式教学是非常理想的。

第一,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与青年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打脱贫攻坚、我们是怎么打赢的、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是如何做出来的、整个过程是怎么逐步完善的、当中进行了哪些调整、脱贫攻坚凝聚了我们党和国家哪些方面的智慧、脱贫攻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脱贫攻坚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脱贫攻坚打赢后还存在什么样的挑战、下一步该怎么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个人该如何做等问题。激发青年学生对脱贫攻坚的无限思考,更能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斗志。

第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教师还可引导青年学生谈谈个人对脱贫攻坚故事和脱贫攻坚成果的认识和体会。在信息化时代,大家都能从网络、报刊、电视等资源中及时获得最新资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也是一样能及时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的。甚至个别学生极有可能自身就是来自那832个原贫困县,他们切身感受着原贫困地区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自己的同学亲口说出他们心中的感受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和支持,很多时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四)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以"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古人说: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体验式教学就是把"听到-看到-做到"的逻辑思维与学生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变换角色,积极而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和明白到学习本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现代孩子的通病,既不参加劳动,也不能辨别五谷,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其重要原因是现代教学相对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践体验。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能只靠单一的讲授,哪怕是数据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具有再多的优点,也远不及在真正实践与体验中悟出的真知来得珍贵。所以,应积极推动学校课堂与课外体验课堂有机融合,既能提升一线教师调研业务能力,也能增强课堂感染力,关键能让青年大学生对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包括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直观感受,能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认同感。诚然,大部分高校是不具备现成的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实践体验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甚至必须探索出一条富有育人成效的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路子出来。

(五)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一般是由教师指导,以学生作为第一主角,由学生自主展开探索研究,认识、理解并掌握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内部关联,总结规律,得到对事物认识的概念,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模式。探究式教学是继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后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主动能力、获得能力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2]学习通常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学习是否有成效基本取决于学生的主

动学而不是教师的被动教。所以,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进行脱贫攻坚相关内容教授,教师应合理择取合适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以供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务必让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引导他们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全过程的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多学习多探索,多交流多表达,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互动式教与学课堂里所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将能一点点呈现。而且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将能逐步提升。数据式、故事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五种思政课创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对于历史性大事变尤其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若要让学生学得好、懂得透、理得明、悟得深,这五种教学方式尤显重要,是能实现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到认识、感动到感悟、量变到质变、被动变主动的创新性教学方式。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高校必须将教育教学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提质量、做增量。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要善用脱贫攻坚成果讲好思政课,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和针对性,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民情怀、勇担时代使命,让脱贫攻坚成果透过年青一代转化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义

桂林理工大学 蒋晓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一论述,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指南。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质量,而且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加清晰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伟大力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起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对办学方向的坚定和对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追求,也是高校思政课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契机。

(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解答,即在不同的时期大学总是服务于不同的领导阶层。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2]大学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有用人才而为国家发展服务。大学是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而要抓住大学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和富强持续不断地输送人才,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学这一关键点。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起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定坚持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推进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通过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其语言化、形象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宣扬和传导,使学生自觉领会、接受和吸收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内核。思政课教学要给学生讲清楚"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强化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价值是维持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客体对主体的观念和看法,是他们在面对价值问题和进行价值选择时所持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具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评判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尺。因此,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就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想牢牢把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使命。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是将多元的价值取向整合以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主体进行塑造。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价值的内容,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起点,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价值,推进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是当代青年大学生领悟、贯彻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迫切需要,更是对高校要"立什么德,做什么人"时代课题的有力回应。

(三)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主阵地,而思政课是否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则直接关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一论述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矛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育人为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强化问题导向,充分挖掘思政课程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实现思政课程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深刻内涵是丰富思政课程内容,进而提升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价值来源。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年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和成长,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情愫。而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的拼搏和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的背后也包含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比起纯粹的理论知识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明显提升了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方法创新。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发展到课下,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甚至可以发展到户外,通过引导学生参观纪念馆、观看纪录片、游览革命圣地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观看鲜活的实物,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氛围,把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遵循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当遵循时代特征,符合当前形势要求,关照学生发展特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时代感与吸引力,不断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因事而化,精准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因事而化,"事"是基础,"化"是过程,意指为适应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对基础事物做出改变的过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做到因事而化,立足学生实际特点,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灵魂、追求、本色、情怀的集中体现。"

伟大建党精神是深刻的,也是丰富的,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关照青年大学生群体间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对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精准阐释,增强教学针对性。对于在认知上存在一些偏差的学生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基础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情感认同不足的学生要通过情感渲染等方式加强爱国、爱党教育,让其全面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力量,引导认同主流价值;对于意志不够坚定的学生,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党的历史文化,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革命理想和精神内核,树立深厚的爱国情怀;对于在行动上有所欠缺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树立"实干兴邦"的学习理念,号召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丰富报国路径,真正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二)因时而进,大力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因时而进,"时"指时代,也可指时间、顺序,"进"表示进步,主旨为改进,全意是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进。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推进,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做到因时而进,立足时代主题,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要义,呈现其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头和起点,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走过百年,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对当下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伟大建党精神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他们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营养"。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要求。一方面,要立足时代背景,推进理论创新,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发现新规律,学习新方法,勇于改革创新;指导学生在继承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事物,不断涉猎新领域,学习新技能,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另一方面,要传承红色基因,秉承优秀传统。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

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坚守初心,担当使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三)因势而新,积极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载体

因势而新,"势"表示形势,也指形式,"新"包含新的路径和新的目标,引义为依据形势的变化而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伟大建党精神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其精神内核不断凝练持续聚焦,但其载体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变化。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载体创新,可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载体是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依托,不仅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也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成效。"[10]将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特征深化思政课程改革,紧扣伟大建党精神内核进行载体创新,对于突破思政课"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载体,要继续依托思政课堂的主阵地进行。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以直观、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切实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大力丰富和扩充课堂以外的教学载体,把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管理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和启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自觉行为。

三、主动优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时代背景,依据二者的耦合机制,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师教学、融入教材改革、融入校园文化创设,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初心和使命。

(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师教学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元素进行巧妙转化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夯实教师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

首先要读经典。教师要以教研室、教学团队或者科研团队为单位,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意"的活动阅读红色经典读物,逐渐提升其理论水平,感悟经典的精神要义。其次要促传播。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定位,在课上、课下等不同场合全方位传播历史文化,为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再次要换语言。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语言转换,采用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使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识、问题的共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11]最后要重实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以外,还要特别注重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在间接接受的基础上直接接受,在抽象感受的基础上直观体会,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材改革,大力扩充思政课教学资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中介,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高校思政课教材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了有力的回答,在理论知识的涵盖和框架的编排上体现时代给予青年大学生的使命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思政教材改革,将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融入教材内容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突出求真教育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见义勇为、敢于担当、扶危济困、家国天下的理想人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强调人民立场,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强化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还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突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通过呈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力量,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同时领略伟大建党精神的要义,避免学生的学习单一化。另一方面要整合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思政课程教材的扩充和发展。教材并不局限于课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都可以称为教材。通过整合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书籍、报刊、音频、影像等资料,大大扩充思政课教学的课堂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发挥思政课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育人效果,要注重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依托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和突破,增强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政课程育人实效。首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文化建设,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挖掘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建设课堂文化,推进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引导思政课堂观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拓展课程育人的内涵,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其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风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党性修养,用教师的人格和涵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抓好学生组织、社团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创新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充实宣传内容,加强网络引导,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管理中,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校园规章制度建设,在工作评估和监督机制中将学生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列为重要评价指标,科学构建融入机制,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制度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郑彦妮

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法治人才的主阵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推动高校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更是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呼唤。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和源头活水。"为什么"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这既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内涵上的契合性

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就为实现大学生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任务的时代要求,契合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总结了法治经验,弘扬了法治精神,尊重了法治规律。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必将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学法知法用法懂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思考处理法治问题,强化教师运用科研支撑教学改革。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在"四个自信"上的耦合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十一个坚持"精辟概括了思想体系和理论架构,既探索了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又借鉴了国外的法治经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旨在把我国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充分总结好、运用好、展示好,引领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正确分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资本主义法治道路的优劣区别,挖掘优势特色,感悟中华法律文化底蕴,体悟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伟力,筑牢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上的一致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公平正义和良法之治的价值意蕴,深刻阐明了法治与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强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努力寻求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以避免在现实生活

中出现法律与道德的"真空"或冲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的大德、公德、私德以及共产党所强调树立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品质。就此层面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法治与德治之间寻找平衡点,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处理问题的习惯,同时兼顾国法天理人情,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文化传授之中,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历史感。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在核心素养上的兼容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廓清了法治思想困惑,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需要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和双向互动,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内容入脑入心,用法治的独特魅力感染大学生,熏陶大学生,用博大的思想精髓启迪大学生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让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上生动诠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思路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刻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基本理论,科学回答习近平法治思想基本问题,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内核,表达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契合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身心特点,重塑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本质。

(一)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融入是基础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党和法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高校思政课课程要帮助大学生弄清习近平法治思想所揭示出的政治和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弄清党和法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党大还是法大这个政治陷阱和伪命题",详细论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关系,积极回应长期以来混淆政治与法治关系的片面观点,有力驳斥我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路子的危害和阴谋,纯洁全面依法治国政治底色。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当其冲就是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准确认识党与法的关系、政治与法治的关系,从思想认识上真正弄清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推动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高校思政课

课程要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特别是要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凸显社会主义法治温度,蕴含着人民性的鲜明特征。必要时,组织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学者聚焦社会和民生领域立法,有效回应人民群众重点关切,收集归纳整理典型案例,用通俗的语言深刻诠释指导性案例背后所蕴含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精髓,引导大学生学习领会指导性案例的价值意蕴,体现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法治决心。

(二)古为今用和时代价值的融入是重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借鉴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法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思政课课程既要立足于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维度,又要把握法治现实需求,引导大学生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深刻阐释法律和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功能,学深悟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涉及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治党治国治军又涵盖内政外交国防等,因而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点。高校思政课课程要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处理党与法、政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等若干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互动协同效果,让思政课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点。

(三)知行合一和守正创新的融入是支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理论体系,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要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特征出发,分门别类地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核和理论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引导大学生加强法学基础的各种理论研究,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素养,使思政课课程紧跟时代发展和实践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在法治素养提升和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

面临的各种困惑问题,着眼于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相关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理论供给与教学需求相结合,又要兼顾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相结合,还要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效。

(一)要在深化思想认识上坚定全面依法治国信仰

各地各高校要学会"从政治上看",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思政课教学改革举措,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融入法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教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要统筹谋划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使思政课建设跟上时代发展,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客观要求,践行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原则,既要打牢大学生良好法学基础知识,又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结合思政课各自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具体措施,配备优势资源,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核心任务之中,强化宣传推介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广大师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和内心认知,及时总结提炼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真正推动大学生法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要在更新教学内容上完善思政课程学科体系

协调好"思想道德与法治"基础课与其他四门思政课课程之间的关系,认真审视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难题,重点剖析高校思政课亟需充实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凸显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的方向指引,系统地传授和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重要环节、工作布局、迫切任务等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宪法至上理念,突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自觉弘扬宪法精神,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要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架构和思想体系,组织大学生分批次分层级开展"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法治专题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要廓清厘定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机理,引导大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要着重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历程,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必然,增强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专门章节,要重点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进程。《形势与政策(2021年版)》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涉外合法权益的价值功能,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也可参照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规定,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公共选修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法治意识,提高学法用法能力,更好地运用法治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重构思政课课程教学模式

要参照思政课课程标准的有关提示和建议,考虑地区差异,鼓励支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新要求,充分结合各地各校实际特点,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主题,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综合素能发展的学习需求,引导大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厘定相关概念,澄清错误观点,发挥思政课课程特有的教学育人功能。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总结提炼观点,用透彻的学理分析积极回应大学生之问,凸显习近平法治思想政治性和说理性的有机统一,以开放的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中,避免纯粹的知识传授和"说教式"教学,鼓励大学生尝试运用"头脑风暴"等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大学生在增进合作互信中充分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价值,提高法治实践能力。要强化辨析和优化案例,通过典型事例和优秀案例充分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切实把握过程与结论的关系,做到既关注过程又不忽略结论,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

参与征文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关心关注身边发生的法治案例,加深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四)要在注重多措并举上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素质

高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实战教学实践活动,密切与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单位之间的教育合作和实务教学,重点打造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本领。高校教师在做好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带动大学生,多参与法治实践,既要注重知识传播,更要突出价值塑造,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现象、分析法治问题,帮助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加强对当前法治领域错误思想观点的辨析,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言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核,重点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活动全过程和各方面,进一步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

(五)要在优化教学环境上营造法治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美化校园环境,深度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元素,制作宣传展示板、电子液晶显示屏、法治宣传专栏、学术报告厅、阅览室、校园法治成果展览厅等载体,让广大师生参与法治校园建设,增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判断。要购置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书籍和电子数据资料,采取多形式全方位宣传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让青年大学生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崇尚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筑牢法治思想根基,做到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要创建法治文化广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校园宣传和校园重大节日活动等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熏陶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要优化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平台资源,吸引广大师生参与、知晓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教师授课和大学生更新知识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大学生感受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征文活动""习近平法治

思想沙龙活动"等互动教学,丰富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教学资源,养成广大师生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运用法治思维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刍议

王娇、王仕民

组织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从学理阐释、功能作用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理解高校组织育人,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学理阐释

新时代以来,组织育人成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经过实践发展,形成了高校组织育人格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为落实这一任务,需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方式、机制创新等途径,"提高基层党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1]。2017年,党和国家发布系列文件,对"组织育人"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做了规定,其中指明了高校组织承担有重要的育人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组织具有的政治责任,落实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主体,这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高校组织包含有各级党组织、行政部门等政治性组织,工会、班级、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自治性组织。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的领导,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发展概况。高校组织建设早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之中。1961年9月,在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就提出在高校低年级中设置和逐步配备专职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专人专职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任务内容和人员来源做了明确规定。随后,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在学校党委层面建立起专门的学生政治思想机构,以统一领导学校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等,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能。由此,在中央系列文件的要求下,我国高校逐步建立起协同各类组织发挥育人功能的专门机构,高校组织育人的体

系架构逐步完善。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发了多个文件对该工作作出指示。在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思想指导下,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组织育人作为重要维度纳入"七大"育人体系之中,将组织育人同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战线联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任务。文件对组织育人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主要内容、实施举措等作出重要部署。"组织育人"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系要素。

二、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功能作用

新时代高校各类组织协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要实现高效组织育人的功能,就要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不同作用。

1.高校党政组织要通过对各项实践活动的政治、思想引领,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组织育人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P379-380)。一方面,高校党政组织依托高校各类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并将政治引领贯穿各类组织、各项工作之中,在实践活动中落实育人职责。党委各部门、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层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发挥高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坚持思想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切实发挥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立德树人功能,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之魂,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各类群团组织要借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实现组织的育人功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青团在高校群团组织中具有联系广大基层青年的突出优势,是党政组织的重要助手和后备军,也是培养党的积极分子的政治学校。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二是通过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在各项实践锻炼中,增强青年学生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感,在

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在观照现实中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各级团委组织的制度机制建设,将组织制度文化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此外,工会等群团组织发挥着服务、管理功能。通过优化学生组织管理服务能力、规范落实学生组织管理办法、构建扁平化管理结构和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等途径,创新举措以推动高校群团组织改革,从而有效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3.高校学生自治组织要通过开展服务与管理,发挥组织行为规范的功能和团结凝聚作用。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开展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平台,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自我监督功能。[3]这类自治组织包含有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学生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自治组织,发挥着团结凝聚、管理服务广大学生的作用。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运行,最大限度地凝聚大学生群体,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提升高校组织育人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的积极接受、情感认同和主动践行。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功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细落小,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学生自治组织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前哨,也是思想传导的基层触角,具有双向效应。高校学生自治组织自身独特性质,使其在育人方面具有思想引领作用之外,还发挥着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健康社会心态、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