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建文稿-39篇(第20/36页)
(二)增进团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条基本经验上来
党的团结实现得如何,关键就是大家的思想能不能统一到对十条经验的认识上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决议》的重要性,即其对党的建设、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自觉把认识、行动统一到《决议》上来。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每一个历史决议的出台,都极大地促进了党的事业发展。比如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后,党召开了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很快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出台后,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历史贡献等问题上形成了统一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全党的团结、凝聚了全党的力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快速渗入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概括、历史意义的阐述、历史经验的总结,必将有力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国共产党再创百年辉煌。
其三,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失误与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历史上有成功也有失误与错误,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失误与错误。一是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是主流,失误与错误是支流,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不能把支流变成主流。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自觉地把我们的认识同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与党中央的有关精神统一起来,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三是要警惕一些错误倾向。比如,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这些错误倾向会极大危害党的团结,不利于党的思想统一,我们要自觉抵制。
(三)增加信心:自觉在行动中践行十条经验要求
经验是成就的升华,信心源于成就经验的掌握。坚持经验,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坚持经验,不断创新和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就掌握了未来继续成功的密码。拥有了成功经验,意味着我们后边能够走得更顺利,能够更有效地避免遇到挫折。因此,坚持经验,同时使这些经验与发展当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困难,开拓新局面,并取得新的成功。
当前,坚持经验的优势已经逐步体现出来,比如2021年我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和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我们取得的成就,源于我们坚持正确经验、坚持正确道路、坚持正确方向。所以,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信心。
(四)增强斗志:正确认识形势和任务并矢志奋斗
当前,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所以,要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增强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
(五)坚强保障:用完善的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和政策保证经验落地落实
十条经验是一种宏观的概括,如何落地落实?我们要加强各方面的保障,比如能力保障,领导干部能力的好坏,决定了经验在一个单位落实得好不好。当然,还有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没有相应的党内法规、国家法律与政策,这些经验很难贯彻落实。
国家法律方面,比如坚持党的领导,这是首要经验,要把这条经验体现在国家法律当中,要在宪法及其相应法律中明确表述。最近几年法律的修改方面,其实都注意了这个问题,即把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体现在法律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定中。
政策方面,比如坚持人民至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则上,而是要把它变成保障人民利益、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系列政策。
党内法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在保障党的领导、规范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除了党章以外,还有准则、条例、规定、办法、规则、细则等。我们要善于把十条经验变成相应的党内法规。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很多党内法规,比如《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等。
总的来说,我们要通过完善的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十条经验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地落地落实。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使全党更加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相信,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概括,对历史意义的阐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必将有力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促进中国共产党再创新的百年辉煌。
以上是我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作的汇报和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金国坤: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2-04-19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党全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我主要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核心要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时代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主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反映,现在一个案件,无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不托人情、找关系的是少数。尤其是到了法院审判环节,请客送礼、打招呼、批条子的情况很严重。现在常有一些所谓"捞人"的事,声称可以摆平什么腐败案件、操作改变死刑判决,要价很高,有的高达几百万元。他还指出,一些有权人、有钱人搞花钱捞人、花钱买命、提钱出狱,为什么能得手,原因就是政法队伍中存在腐败现象。一些黑恶势力杀人越货,不但没有被惩处,其头目反而平步青云,甚至戴上"红顶",当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后面的保护伞很大啊!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法干警思想作风问题、责任心问题、道德问题,但更多是因为监督形同虚设。因此,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坚决破除"关系网"、斩断"利益链",让"猫腻"、"暗门"无处遁形。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对司法腐败现象,要彻底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
2.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要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有问题要依靠法律来解决,要让人民群众有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要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在安全生产领域,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生产经营单位被责令改正且受到罚款处罚,拒不改正的,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从国内来看,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那么怎么办?就是要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从国际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同时,对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要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此外,中国打击外逃贪官,也需要国际执法合作。
4.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截至2021年6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82件、行政法规610件、地方性法规1.2万件。我们的法律已经制定出来了,我们已经有法可依了,那么现在,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对立法的要求高了,这也要求我们要科学立法。
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为什么遭到破坏?《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历经三次修正,部分规定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不一致,将国家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10类活动,缩减为"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狩猎、垦荒、烧荒"等3类活动。这就是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5.法治理论上存在误区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我们必须要同西方错误思想划清界限,决不能落入西方错误思想和"司法独立"的陷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行使审判权和西方的"司法独立"完全是两个概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
1.奠定基础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2.初步形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第三部分是"关于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这些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全面依法治国进行思考和论述。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了目标和任务,那么这些目标和任务谁来实现和推动?要靠三支队伍--立法、执法、司法这三支队伍,当然也需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基本形成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坚持",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这"十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两个坚持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道路,也就是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四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要实现的目标。五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工作布局。六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九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十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些都是重点任务。
4.全面形成
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20年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国际法治领域合作,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十一个坚持"。这"十一个坚持",相比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十个坚持",增加了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增加了"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减少了一条内容,也就是"十个坚持"中的第八个--"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这一条在"十一个坚持"中虽然没有单列一条,但是融入了其他内容中。此外,将"十个坚持"中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改为"十一个坚持"中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中,将"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改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增加了"革命化"。
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既是一以贯之,又不断完善和发展。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切实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这"十一个坚持"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政治方向,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重要地位,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工作布局,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四是重点任务,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五是重大关系,包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和改革的关系等;六是重要保障,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我们要学原文、悟原文。下面,我简单地对这六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政治方向
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尤其是对政法工作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法治建设做得好不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北京市推行的"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有问题打12345热线,接线员再派单,通过"吹哨",让相关部门解决问题。2021年9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发布,"接诉即办"为民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强调法治和德治要结合。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案件涉及多种价值取向的,法官应当依据立法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定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判断、权衡和选择,确定适用于个案的价值取向,并在裁判文书中详细阐明依据及其理由。"
(二)重要地位
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三)工作布局
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成了,法治国家也就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都已发布。
(四)重点任务
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关键在于什么?关键就在于要保证宪法的实施。要做好合宪性审查工作。
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重点要解决公正司法方面的问题,因为"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怎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是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随着政法领域机构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关于"提前介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规定: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监督检查、审查调查部门已查清主要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事实并提出倾向性意见的;对涉嫌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行为性质认定分歧较大的,经批准案件审理部门可以提前介入。那么,怎样解决制约问题?就是要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
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
(五)重大关系
在"十一个坚持"中,体现重大关系的包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和改革的关系等。
(六)重要保障
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对于法治专门队伍而言,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对于法律服务工作者而言,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总体而言,法律服务队伍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热衷于"扬名逐利",行为不端、诚信缺失、形象不佳;极个别法律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薄,甚至恶意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因此,要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尊法,尊崇法治是关键。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以上我们从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六个方面对"十一个坚持"进行了学习。可以看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
2021年1月,北京市委召开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首善标准推动法治建设,奋力谱写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新篇章。
(一)立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