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素材汇编(主题教育)(第6/23页)
八是重显质,轻潜质。有的干部重显性工作,轻长期才能显现成效的工作。"面子工程"的工作争着做,"里子工程"的工作不愿意做。
以上问题虽属少数人和局部现象,但由于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牵涉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影响不可低估,应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三、根治错误政绩观的举措
根治错误政绩观不仅需要加强教育,而且需要引入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尤其需要强化问责机制。根治错误的政绩观最关键的是依靠民众,民众心中有一杆秤,只有赋予民众话语权和决定权,官员才会敢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一)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增强公仆意识
要使党员干部认识到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工作, 为群众办事。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带领群众扎扎实实艰苦创业,才能创出群众满意的政绩。靠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骗取的政绩,或许可以博得上级一时赏识,给个人带来暂时荣誉,但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更经不起历史检验。"政绩不够,数字来凑"曾在一些地区大行其道,不仅影响中央对地区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还影响到中央对地区转移支付规模, 降低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二)科学进行政绩认定,强化考核导向
干部考核导向对干部政绩观乃至干部成长具有很大影响,各级党组织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合理界定政绩内容,认真
搞好政绩分析,科学进行政绩认定。科学的政绩认定,需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一是正确评价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政绩,但换来的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创造的是潜在的政绩。"显绩"固然重要",潜绩"更为可贵。只有打好基础、管好长远,才能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因此在考察使用干部时,要把显绩与潜绩结合起来,对潜绩要高看一眼,正确评价;二是要客观评价干部在艰苦困难地区工作的政绩。正确处理现实成果与原有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合理使用在困难地区扎实苦干的同志,鼓励干部到艰苦环境下干事创业;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对政绩评价发生了变化,既要看经济建设,又要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政绩的成本效益、人民群众是否受益等; 既要看纵向的历史比较,又要看横向的国际比较。所以,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四是合理分析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认定政绩的归属,既不能将集体政绩揽到个人名下,也不能抹杀和否定个人的作用与贡献,既不搞政绩大锅饭,也不搞政绩垄断。具体区分好个人在其中是起决策主导作用,还是起参谋执行作用,实事求是地判断个人在集体政绩中的贡献份额。
(三)选拔任用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公认
党组织选拔任命干部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实行领导干部与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淡化选人用人的群众路线,用变通的办法简化民主程序,这是极端错误的。选人用人走群众路线与党管干部原则是一致的、统一的。在干部使用上,一定要重实绩、重公认,把群众真正拥护的干部选拔上来。对那些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在工作中摆花架子, 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干部,不仅不能使用,还要视情节给予批评或纪律处分。特别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当今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进而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群众评价",只重视"领导认可",把仕途升迁作为唯一目标, 从而导致决策过程中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和民生工程放在第一位。有干部认为, 给老百姓办事是花钱的,办个厂是挣钱的。多做一点挣钱的事,少做一点花钱的事,好像是很好的政绩观。如果改革成果不让群众共享,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就做不下去。
四、立正确政绩观的指向
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发展观、价值观在政绩问题上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政绩观有深刻的阐述,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
(一)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联解体,苏共倒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弱化抑或否定了党的领导。苏联解体、苏共倒台十五年之后, 戈尔巴乔夫指出:"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必须是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相统一。党组织坚强有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单位或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检验党建工作必须考量的实质标准。
(二)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也有形象工程, 例如大肆建设的迪拜。客观地讲,有些形象工程也有一定实用效果,受百姓欢迎。例如某些城市的河道改造,将自然河流改造成宽敞的公园;还有一些城市露天广场的建设,成为夏天人们避暑纳凉场所等等。应当区别对待某些确有功效的形象工程和群众厌烦的形象工程,要建设群众真正欢迎的形象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应与经济发展同步,量力而行。如很多地区财经很困难,却巨额斥资修建大广场、大剧院等等,结果广场修好后无人问津、剧院建成后无人看演出。在城镇居民较少,且居住分散的情况下,广场自然无用;并且居民收入尚低, 不足以支持文化消费和业余时间消费。
(三)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每个党员要
为党的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但党的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实现。"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果实收获前必须经过长时间培育,这是客观规律。政绩也是如此,功成前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如果收获时打不上自己的标签就不做,那么, 可供摘取的果实能有多少?只摘桃不栽树,只飞奔不铺路,事业之路不可能越走越宽广。每个党员达到为党的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时,才能做到"功成不必在我"。为了一己私利,很容易陷入"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的漩涡,热衷于"烧三把火""踢前三脚",把心思用在"形象工程" "面子工程"上,很容易造成"前任建、后任拆"的问题。"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就能够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发展大局,科学谋划、谨慎施策,真抓实干,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棒,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全局观、发展观。历史观就是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承继了历史而没有割断历史,是否在前任的基础上前行而没有推翻前任、朝令夕改,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全局观就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研判形势、决策问题,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战略与策略、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观就是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以付出损害长远利益的代价干杀鸡取卵的蠢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速度,要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功成不必在我"对于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和党性修养、提高治理能力、走好人生路具有重要意义。
(四)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切失败的人基本上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不重视基础工作,都想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长,结果反而因此埋下祸根,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一幢大楼盖了十层甚至几十层,如果基础不好,也必须推倒重来,否则,一直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要做利长远的事。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的事,就是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要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升温,一些地方土地被贱卖,虽然一时间赚了个钵满盆满,GDP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但经济发展的基础却依然脆弱,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特别是当海内外各种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纷至沓来时,那些贱卖土地的地方却在为找不到地而犯难, 显然拖累了地方的长远发展。此外,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特别要注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朝令夕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有学者研究"换届冲动症"的现象:一是政策"翻烧饼",太随意,换届就换蓝图, 换人就换思路。在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没有延续性,主政干部经常拍脑袋决策, 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二是新官不理旧账。签订的各种协议,对投资商的承诺,拖欠的工程款 对这些前任留下来的"旧账",少数"换届干部"一概不认,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甚至公然"赖账",不仅有违诚实守信的法治原则,也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和政府公信力;三是好大喜功,热衷上马"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少数"换届干部",总想快出成绩,不重"里子" 重"面子",大肆举债搞建设,把看得见的地方包装得像"欧洲",看不见的地方即使像"非洲"也放任不管、无动于衷。
(六)不能简单地以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只是某个方面的发展,否则,就难以持续;只注重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生产发展的质量,就有悖发展的宗旨。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是辩证关系,简单地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然会顾此失彼,失去的东西会更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历史将说明一切。政绩最终要用实践、群众、历史三把尺子来检验。我们创造的政绩要经得起这三把尺子的检验,这样我们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浅谈正确政绩观的树立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王婧漪
政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可以有效地反映领导干部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情况。政绩观代表了领导干部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情况。古语有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民为本是新时代每一名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政绩观,也是服务人民的终极目标。
从1997年至今,习近平多次来到宁夏,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进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要点及宁夏的改变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指导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核心
"人民"二字,在领导干部的心中应该占据最崇高的位置,要始终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政绩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民的努力和奋斗缔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坚持不变的工作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人民,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民为本,要时刻牢记决策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习近平从1997年开始一共4次来到宁夏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多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将人民利益作为考察的重点。2020 年6月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第4次来到宁夏,他再次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 这充分说明人民的重要程度,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思想与理念,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宁夏不断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领导干部要用心聆听人民的基本诉求,办实事、办好事,
解决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响应人民的各项合理诉求,做好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