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素材汇编(主题教育)(第7/23页)
二、为人民谋利是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表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办事情、想问题必须从人民的出发点来考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与发展的要点。
(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过程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这些年来,宁夏各级领导干部响应中央号召,开展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一是实施异地扶贫,通过移民让贫困群体从边远贫困山区迁移到交通发达的地区,在六次移民的过程中累计帮助130万贫困群众 走向新生活。二是通过积极探索,精准聚焦,通过精准扶贫的模式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在多个领域开展扶贫工作,提升贫困人民的幸福指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每一个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在扶贫工作全面落实以后,2021年的首要任务是对扶贫的效果进行巩固, 大力推进宁夏的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加大黄河流域的环保工作力度,在落实"四大提升行动"的基础上,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让脱贫成果扩大。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脱贫是底线,富民是关键。宁夏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富民,首先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并加以推广,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知名度, 打造乡村龙头企业。其次是根据市场变化,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化、智能化的新兴产业。再次,政府应该积极推出各项帮扶政策带动当地的就业,在扶贫的过程中,当地国企和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人收入,让百姓手中的余钱越来越多。最后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
2022年6月宁夏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区情做出了精准研判和分析,提
出了"三区建设""四新任务""五大战略"等新思路、新举措,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透纸背的仍然是"人民"二字,提出了实施共同富裕战略和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宜居宜业城镇、人民生活福地等温暖民心的措施。
三、为人民造福是正确政绩观的最大目标
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4]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谨记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扎根群众,造福群众,解决群众亟待解决的难题,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为群众服务。
(一)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途经宁夏大地,贺兰山隔断了沙漠侵袭,让宁夏平原有充分发展的自然环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宁夏时强调:"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5]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宁夏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生态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在民生的过程中,水患治理尤为重要。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宁夏通过多重手段综合治理的方式解决了各种难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预防了各类水患,同时积极利用黄河的水资源造福宁夏平原。在治理的过程中,宁夏开展了各类保护活动,借助各类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寻找全新的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治理效果,让黄河成为服务人民的母亲河。
贺兰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父亲山,它将沙漠和寒冷的侵袭阻隔在外,保护了宁夏平原,同时对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稳定和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治理的过程中,贺兰山保护区内的所有矿产资源被禁止开发, 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同步进行,生态保护工作是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在治理的过程中充分重视生态一体化,通过全方位的修复工作提升整体环境的生态恢复能力。同时形成了"三山"生态屏障,充分利用贺兰山、罗山、六盘山的资源和地势推动当地的生态发展。
在不断保护环境的同时,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更多的财富。通过黄河治理工作,人们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态环境也逐步恢复,洪涝灾害逐渐减少。在贺兰山治理的过程中,其具有的风沙防范能力更加强大,同时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二)打造人民生活福地
宁夏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任何发展都必须通过实干才能实现。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要将党代会精神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深刻领悟,做到入心入脑。
近年来,宁夏确定战略方向,多方入手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首先,坚持生产力和科技的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在推广和落实的过程中,有373项重点计划被批准,建成创新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同时在宁夏建立了多种创新平台,通过与东部区域的合作带动本地科技水平的提升。其次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的过程中对现有的园区进行整合,经济效益得到了逐步提高,在产业优化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的便利性,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优化和升级现有的产业结构。再次是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 每年政府将超过七成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从2012 年到2019年贫困人口减少了83万人,贫困率从原有的22.9%降低至3%。最后,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投入上,宁夏政府在2016年到
2019年累计投入360亿元,治理项目超过1000个,全面带动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为全国环境治理做出了表率。
2020年,宁夏实现了全面脱贫,9个贫困县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农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现代化能源企业逐步建成,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6]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团结和帮助完成了民族统一的大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坚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妥善处理民族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提升各民族的
统一意识,在共同繁荣的前提下推动民族共同进步。
四、由人民做评价是正确政绩观的最真实反馈
人民群众在不断努力和发展的过程中缔造了历史,同时他们起到对历史评价和检验的作用。人民的真实评价也是反映领导干部政绩的最真实、有效的途径。
人民赋予党员干部权力,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以民为本,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因此,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铭记权力源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最根本的宗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尊重事实,扎根群众, 反映群众需求,聆听群众的中肯评价,让人民群众监督自己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改革开放44年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1982年开始,宁夏脱贫人口超过330万人。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共产党人制定的精准扶贫策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今日的宁夏,已从昔日的苦寒之地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塞上江南,宁夏的医疗资源更加充足,道路更加宽敞,教育更加优质,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足,这种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7]这反映了共产党人不忘初衷的本质,也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树牢正确政绩观 走好为民初心路
山东省日照市委书记 张惠
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为主政一个城市的领导干部,到底是为了城市发展、人民幸福还是为了一己私利和个人升迁,政绩观不同,从政行为就会完全不同。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躬身践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价值追求融入政绩观,一切决策和工作都以"是否有利于人民、人民是否切实需要"来判断考量,一切业绩和成效都让群众来评判,真正做到真心为了群众、真诚依靠群众、真干服务群众。两年前,日照市开始用多渠道"问需于民"的方式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下午放学孩子照看问题,我们下决心克服多重困难,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由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的课后延时服务,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学生参加率从最初的89%提高到现在的98.27%,群众满意率超过99%。这样的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创造什么样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要创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绩,深刻把握"完整、准确、全面" 的实践要求,切实强化系统观念,在谋划发展的"大棋盘"上,坚持五大理念一起落子,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同时,要准确研判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短板弱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谨防形成"木桶效应"。对日照市来说,最大的短板是发展不协调,既有城乡不协调,也有区域不协调。为拉长这个短板,我们确定了举全市之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坚持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发力,久久为功,努力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业绩。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怎么创造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这就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干立身,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把谋篇布局变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切身感受。我们要把"真"和"实"贯穿工作始终,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的,要不打折扣执行,以精准思维、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要从长远着眼,从基础做起,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造福一方百姓上来,又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聚焦难啃的硬骨头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大难题狠下功夫。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纠"四风"树新风的要求, 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慎重用权、为民用权,涵养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大家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其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干部、班子、队伍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一个部门、单位、地区的顺利发展,乃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防止和纠正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干部的政绩观扭曲、功利心作祟--有的只考虑"对上负责"、不顾及群众感受,热衷于作秀装样子、要"面子"不要"里子";有的好大喜功、一味蛮干,盲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重显绩、轻潜绩,热衷做"立竿见影""显山露水"的事,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如此种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贻误了经济社会发展,教训十分深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一再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
观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切实答好的终身课题。须知,想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摒弃功利心、争做实干家,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