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素材汇编(主题教育)(第2/23页)
一、党性与政绩观的内在关联
顾名思义,党性就是指政党固有的特性、本质属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但党性绝不是党的性质的简称,也就是说不能将党性简单
等同于党的性质。从指称的对象看,党的性质揭示的是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本真面目和内在规定性;而党性既可以指政党组织的性质,也可以考量党员个人的品性修养。从质与量的角度看,党的性质是对某个政党"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追问和质性回答,明确了这个政党是"此党"而非"彼党"的根本差异所在,因而它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而党性则不同,它同时也是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使命任务等固有特性在党员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也因此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量化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党性坚强""提高党性觉悟" "提升党性修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何谓政绩?早在201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就曾作过解释:"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政绩观就是从政者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树立和践行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立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观点和看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党性和政绩观是形影相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同一性的角度看,党性和政绩观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以表达共同政治意愿、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为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党性和政绩观之间所具有的最大类同性或相似性的特点、属性和趋势就是阶级性。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中批判德国"绝对的社会主义"时就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理论没有党性、'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显然,这里的"党性"就是指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性。1905年,列宁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一文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 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严格的党性则是使阶级斗争成为自觉的、明确的、有原则的斗争的条件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作出了明确界定:"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他还进一步说,"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党性"的一种表现,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同样
地,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政绩观"的本质,又可以发现它并不仅仅是对政绩"有没有""大不大"等问题的看法,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政绩"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层次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政绩观无疑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或"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才是正确的,也才能切实赢得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也就从深层次揭示了坚强的党性和正确的政绩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人民性,映射着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
第二,从差异性的角度看,党性和政绩观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呈现或表现样态。青年干部的政治修养、思想觉悟、道德观念、法治素养等多重内在要素的总和就是党性,是"官之为官"的内容,是为官之本;而青年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过程中与履职尽责、创造业绩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态度、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就是政绩观,是党性所呈现的能为人们所认知的外部客观表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内容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有什么样的党性,就必然会形成或者必然要求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一位青年干部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政绩观而不是那样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只能由党性这一根本内容来说明。人们透过政绩观呈现的诸多表现形态, 经由思维等理性认识途径,可以揭开裹在政绩观身上的面纱,认清青年干部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等思想世界深层次的内核--党性。与此同时,被一定党性所决定的政绩观,又是促进或阻碍党性锻炼的巨大力量。当政绩观正确且适合党性锻炼时,它就能促进青年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当政绩观错误或不适合党性教育时,它就会阻碍党性修养的加强。
第三,从统一性的角度看,党性和政绩观融渗于为民造福的实践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要革命地"改造世界",要将自己的全部理论付诸实践。党性和政绩观绝不是空洞的口号、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际的行动,二者统一于为民造福的实践中。一方面
是因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因此,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另一方面是因为为民造福是治国理政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觉悟、理想信念等内在党性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得以呈现的创造过程。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人民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再坚强的党性也只能由人民的实践来锤炼和检验,再科学的政绩观也必须由人民的实践去解释和证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
二、党性与政绩观在新时代的现实图景
党性坚强、政绩观正确、政绩突出,是中国共产党为青年干部勾勒的理想化图景、指明的努力方向和提出的使命任务,自然也是真正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全面审视青年干部党性和政绩观在新时代的现实图景, 是更好引导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的基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的党性更加坚强,青年干部的政绩观培塑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这是对包括青年干部在内的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状况的总体评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斗争中,广大青年干部勇当先锋、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敢打头阵,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实干彰显政治本色,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数百万青年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倾情付出、倾力奉献、任劳任怨、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最美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党群和干部关系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发展;在严重洪涝灾害的抗洪救灾过程中,广大青年干部率先垂范,积极投身第一线,让党旗始终在抗洪救灾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始终在战胜风险挑战中闪闪发光:这些无不生动诠释着广大青年干部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勇于斗争、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与此同时,青年干部的政绩观也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摆脱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情结",纠正了简单以GDP增长数字论英雄的观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变化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青年干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指明了青年干部成为好干部的基本目标;得益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
监督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调査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通知》等
法规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得益于我们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和果敢行动;得益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抗洪抢险等严峻斗争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
与此同时,青年干部的党性和政绩观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某些领域, 表现在脱贫攻坚、城市建设、疫情防控等某些方面。比如: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方面,个别干部"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事事留痕,把'痕迹'当'政绩'"等。在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方面,"重县城建设轻农村发展、重区域开发轻贫困人口脱贫","重'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大搞'政绩工程',县城建设得富丽堂皇,而边远农村面貌依旧","追求短期政绩", "消极等待政策","用纸面数字来展现所谓扶贫成效"等。在城市建设方面, 个别青年干部对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存在着"仅从短期政绩出发盲目造景偏向"。在2020年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抗疫斗争中少数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畏首畏尾,什么都等上面部署,不推就不动""敷衍应付、作风飘浮,工作抓而不细、抓而不实""百般推脱、左躲右闪,甚至临阵脱逃"等党性不强的表现给予了批评,并强调"决不能容忍!必须坚决纠正!"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以上种种问题,无一不是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政绩观错位的现实反映。
三、加强党性锻炼,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实践理路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与加强党性锻炼是同向同行、交织互动、协同推进的发展过程,也是青年干部不能回避且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终身课题。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身努力。" 引导青年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知"就是要知责、知理、知观,这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前提条件。所谓知责,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牢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始终自觉"做到忠诚于组织, 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知责更要担责,青年干部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担当尽责,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真正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因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所谓知理,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通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特别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因此,青年干部要健康成长起来,就必须舍得花精力, 坚持全面系统、及时跟进、深入思考、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在知理、明理、讲理、信理、用理中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所谓知观,就是要全面认识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干部的政绩考核问题时就明确指出,要"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政绩观是点与面、显与潜、动与静、质与量辩证统一的多维综合体。点与面就是要突出改善民生、生态保护等重点考核指标,但也要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各领域全面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显与潜就是既要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实绩,又要兼顾打基础、利长远的隐形成绩;动与静就是说政绩具有动态性、相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政绩考核时既要注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质与量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绝不能盲目攀比。
第二,"情"就是要坚守为民情怀、牢记初心使命,这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内生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在全国发出了"人民万岁"的历史最强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也充分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只有尊重人民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青年干部坚守为民情怀、牢记初心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干部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困难诉求记在心里,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化为创造政绩的强劲动力,才能切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才能真正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政绩。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他强调年轻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反过来讲,青年干部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性,就是丧失了党性,就不能称其为党的干部,也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而且有损害党的形象、滋生腐败现象蔓延的巨大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