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16/41页)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秉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和塑造灵魂的重任,要具有"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广大教师要坚定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切实将知识传授与道德启示有机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放在心上,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展理论学习应"风物长宜放眼量"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理论学习后的一次实际应用中突然领悟到"此中真意"就像"子弹命中"的瞬间,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回响",此时才完成了学习的"闭环"。开展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更是主题教育工作的题中要义。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为契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真学中深化认识、在真信中消化理论、在真用中转化力量,在真感受中完成理论学习的"闭环"。
带着"热情渴望"学,以学正风学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渴于求知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做到"善读"。开展主题教育务必坚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学原文、悟原理,思想上的坚定离不开坚持不懈"自我管理"、实时更新的理论学习,保持理论清醒是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念和行动自觉的坚实基础。要主动改变"蜻蜓点水"的表面学习,以理论学习打头、以经受思想洗礼为开篇,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知行合一做到融会贯通。要杜绝"浅尝辄止"的表演式学习,发扬"钉钉子精神",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中的"此中真意",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增加党性觉悟,更加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带着"赶考精神"学,深挖富矿研出心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不但能表面释义,还要能深悟其理。在理论学习中秉持"空杯心态",不妨多追问自己:如何做到深学、悟透?不仅要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著作原文,研讨难点、深奥的内容,共同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政治忠诚、明确奋斗方向,从深层次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还要在日常干事创业、履职实践的路上,积极将专业特长和理论学习成果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深入调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多做务实之举。
带着"务实作风"学,结合实际干出新篇。从习近平总书记"闯关夺隘"成长为"黄土地的儿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到回答外国政要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情表达,再到慰问老职工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暖心鼓励,简短的话语给予每个人前进的力量,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从深层次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让主题教育成果走实走深走心,就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工作,让手头案边的工作件件落地、事事见效。理论学习的转化还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知心话",把"大道理"讲成有烟火气、人情味的"小故事",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而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凝聚思想共识。
"三把钥匙"解锁乡村产业"进阶密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东北全面振兴的优势所在,也是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身处乡村振兴一线,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内涵,用好"资源整合""经营创新""科技赋能"三把钥匙,解锁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进阶密码",持续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用好"资源整合"钥匙,推动乡村产业"串珠成链"。所谓"大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更蕴含着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农业是农村的"命根子",也是广大农民的"专业课",因此,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立足优势,做强一产",树立大食物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期下,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海等资源,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钵钵"。比如,可以通过盘活闲置坑塘发展生态渔业,开垦荒山荒坡种植山地林果,利用林下环境培育食用菌菇等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也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只有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提高产业附加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这就要求我们紧抓城乡融合发展机遇,向三产融合要效益,不断拓展农业农村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旅游、食物供给等多元功能,推动乡村产业连点成线、链式发展。
用活"经营创新"钥匙,促进乡村产业"增效提质"。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实施农垦体制改革,在坚持国有农场性质的基础上,推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从而充分调动农场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力。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创新乡村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创新乡村产业经营管理体制,关键在于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既要加强本土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又要为"归雁""鸿雁"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其深度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在乡村产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中,要特别处理好"急"与"缓"、"收"与"放"、"实"与"虚"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不违背基本政策制度的前提下,以实体化运行为导向,确保新型经营主体真正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的"金靠山"。
用实"科技赋能"钥匙,引领乡村产业"迭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2022年已达到6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其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让"高大上"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接地气",如何打通"科技赋能"的最后一公里,就成为基层干部应当着重关心的问题。一方面,要搭建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转化平台,积极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同科研单位的合作,发挥基层直接接触生产实际的优势,通过引入试验示范项目、建设"科技小院"、设立专家服务岗等途径,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加快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探索实施"订单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科技创新的"负反馈"作用,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科技难题,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购买科技服务,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加速器"作用。
从"黑龙江之行"中领悟三组"关键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考察,进林区、察生态,进村庄、访民情,进高校、谋创新,听汇报、作指示,为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党员干部要从"黑龙江之行"中领悟绿色发展、人民至上、科技创新这三组"关键词",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从"黑龙江之行"中领悟"绿色发展"关键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思路和举措。无论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还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亦或是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主题教育中积蓄"绿水青山"气力,在以学促干中凝聚"绿水青山"力量,不断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把生态文明意识贯穿进日常的行动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从"黑龙江之行"中领悟"人民至上"关键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坚持勤政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我一直牵挂受灾群众,尚志市这次受灾较为严重,看到灾后恢复重建快速顺利,乡亲们生活有了着落、生产有了保障,心里很踏实。"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亘古不变,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真正站稳"C"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有希望,中国式现代化才会走得通、行得稳。党员干部要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以百姓心为心,心中装着百姓,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至上的理念刻印在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从"黑龙江之行"中领悟"科技创新"关键词,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坚持自立自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无论是2022年8月"东北之行"中,总书记到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了解高新科技发展、核心技术攻关等情况;还是这次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科技创新。"党和国家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之为"国之大者",全力推动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逐步向"质的飞跃"迈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员干部要传承好"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红色基因,敢于挑战"无人区",以时不我待的"冲劲"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突破"卡脖子"问题,在开拓创新中抢抓先机。
读懂"黑龙江之行"背后的前进密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考察,进林区、察生态,进村庄、访民情,进高校、谋创新,听汇报、作指示,为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年轻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黑龙江之行中解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前进密码,吹响"集结号"、擂响"催征鼓"、立下"宣战书",让敢干会干赢得民心,让能干巧干闯出新路,让实干苦干结出硕果,党和人民事业必将"芝麻开花节节高"。
吹响矢志为民、勤勉在公的"集结号",以敢干会干筑牢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7日上午,习近平走进杨春贵家中,看到房屋修缮即将完毕、生产生活都有安排,感到很欣慰。隔着玻璃看、伏在案上写、坐在车上转,是无法密切干群关系、厚植执政基础、筑牢鱼水深情的。不知柴米油盐事,怎知百姓生活之艰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标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牢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毅力、"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粉碎一块块"绊脚石"、击退一个个"拦路虎",实打实帮百姓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多积尺寸之功,多尽毫末之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擂响借梯登高、因势而谋的"催征鼓",以能干巧干展现勇建新功的坚毅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必须告别固有路径和现成模板,对工作的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发力点在哪里了如指掌、洞若观火,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断在思想上革故鼎新、在方法上破旧立新,在行动上守正创新,力争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快人一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弯道超车""直道冲刺""换道领跑",既要"站位高"顺应发展大势,也要"谋划深"统筹把握全局;既要"勤动脑"创新思路方法,也要"多跑腿"调研民情实情;既要"接地气"紧贴民生热点,也要"业务精"推动各项工作。
立下宏图待展、志气满满的"宣战书",以实干苦干交出厚重提气的发展答卷。事缀者无功,耕怠者无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承载光荣使命的接力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淬炼"为官避事生平耻"的责任担当,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发展上、用在工作中,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要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拒做消极倦怠、碌碌无为的"撞钟先生""差不多先生""好好先生",不断解难题、攻难关、破难局,比担当、比贡献、比作为,让实干苦干硕果满仓,努力交出一份不负组织所托、事业所系、群众所盼的发展答卷。
读懂"牵挂惦念"背后的"人民情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去黑龙江考察,来到遭受洪涝灾害的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前往农田、村街察看水稻、房屋受灾受损情况,并走进村民家中看望慰问,一言一行间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牵挂惦念。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当读懂"牵挂惦念"背后的"人民情怀",常怀为民初心、坚持务实作风、激昂实干斗志,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常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站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立场。田是粮,房是家,对于乡亲们来说,这是他们心中最重的两样。来到龙王庙村,习近平总书记去的第一站便是村口的稻田,望着躺在手心的一串稻穗,他神色凝重地看了又看"都快灌浆了,水给泡了。""能保几成收成?""保险理赔,政策能及时到位吧?"尽是惋惜的话语中,关切着乡亲们的关切。来到稻田边的砖瓦房,总书记细致地询问着保温材料、抗震级别,关心入冬前房子能不能住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要想稳稳守住人民的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人民在何处,心就在何处、目光就锁定在何处,始终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在古田干部延伸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