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18/41页)
循迹"为民之行"读懂"枝叶关情",踏响奉献担当的初心步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怀人民幸福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印记中,始终有着"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浓厚情感底色,从走进民宿小院了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到察看龙王庙村水稻受灾和水毁房屋重建情况,一边牵着致富增收之道、一边置顶"人民至上"之理念,这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和使命依然、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追求和境界所在。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为民之行"读懂"枝叶关情",无论何时都要将群众意志高高置顶,用心围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发力",把关于生活生产的大事小事办到位,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部署落到地,真正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和付出赢得群众认同,踏响奉献担当的初心步伐。
循迹"发展之行"读懂"创新制胜",踏响开拓进取的奋进步伐。天工人巧日争新,满眼生机转化钧。东北作为"老工业区"其实一直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各种自贸区、经济带、双城驱动、科研高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地域之间的竞争和比拼,其实会形成一种向上的合力,为"强国版图"添加斑斓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之行中再谈科研攻击和创新精神,就是鼓励像东北这样的地区,要走出固有思维、迸发敢拼敢闯的冲劲,形成生机盎然、活力奔涌的新景象。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发展之行"读懂"创新制胜",在新时代学会踏浪而行、乘风起舞,主动在更新知识库、接收新资讯、学习新本领中,跟上科技创新、时代加速的步伐,真正以更多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推开成功之门,在赶考路上踏响开拓进取的奋进步伐。
以创新创造激发新质生产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更需要我们提振信心、增强斗志、把握主动、抢抓机遇,把科技创新创造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力创新创造"关键变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各区域间的角逐日益演变成创新创造能力的竞争。纵观硅谷、伦敦、北京、上海等全球创新网格枢纽,无一不是以创新创造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方向与路径,就是要以科技研发、智力创新为牵引,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高能级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效能成果转化、高品质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与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助推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聚力核心产业"攻坚硬仗",推进高质量发展"硬核任务"。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科技创新创造支撑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创造是关键变量,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体现培育发展新产业的方方面面,要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基础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创新发展,强化布局前沿生物、量子信息、先进能源、未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面向全球、全国的产业地标。
聚力广揽人才"领先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路领先"。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也要有坚韧不拔的定力,更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在招才引智上领先一步、高看一层,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提高政策覆盖率,突出政策实效性,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建优建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紧盯战略科技人才,细增产业领军人才,广揽海外留学人才,厚植优秀青年人才,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质人才梯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在行业占据先机、赢得优势。要创优留才环境,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关切问题,优化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等公共资源配置,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网络安全夯实网络强国建设
近日,《奋楫中流绘新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网络安全工作述评》指出,如何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已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课题。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我们要以"网络安全"建设筑牢发展屏障,助推"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
"一条线"贯穿,网络发展体系上下联动、精准发力。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网络发展是我们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和平发展的出鞘利刃,关乎国家发展命脉,关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长期以来,我们全国上下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互联网,不断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由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总策略决定的,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的一条主线清晰可见,引领着我们把握网络发展机遇,再立网络发展新功,把网络发展工作一以贯之。
"一盘棋"着手,网络强国构想广泛宣传、持续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擘画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十年来,我们不断坚持网络强国建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把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理论武装和推动实践的总遵循。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持续推动了网信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产品和新业态竞相涌现,互联网成为惠民、利民、便民的一大"利器",不断补足发展短板,增进人民福祉,优化社会服务,促进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做到以网利民、以网惠民。
"一体化"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为网络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持续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推进网络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更加稳固、更加利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法治作用,重视互联网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又要凝聚网络共识,力塑清清朗朗的网络氛围,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向上起来,多方位助推"网络强国"建设转型升级。
走进"尚志之行"感受"深深牵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遭受洪涝灾害的黑龙江尚志市,专门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牵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循着总书记"尚志之行"的足迹,感受背后的"深深牵挂",时时站稳人民立场、事事牵挂人民利益、处处着想人民幸福,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深深牵挂"背后蕴含"格局意识",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做"暖民心"的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7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7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中,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应对准备工作。此次"尚志之行",专门到龙王庙村察看水稻受灾和水毁房屋重建情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最快的速度抢修交通、通讯、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以最实的举措修复重建灾毁房屋、农田和农业设施等,努力当好防汛救灾的"领头雁"、灾后恢复重建的"排头兵",让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快回到"正轨"。
"深深牵挂"背后厚植"为民情怀",增强"事事落实到位"的使命感,多做"解民忧"的实事。受灾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国内考察的"第一站"。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察看淮河水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秋冬补种等情况。此次"尚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龙王庙村受灾村民家中看望慰问,激发了广大群众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力量。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科学规划、系统谋划,把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措施想得再周全一些、做得再细致一些、落得再扎实一些。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困难帮扶等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政治优势,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温暖港湾"。
"深深牵挂"背后彰显"担当作为",增强"处处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多做"惠民生"的大事。百姓冷暖、民生福祉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最大的牵挂。从提前研判预警,到防汛抗洪救灾,再到灾后恢复重建,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重点都作出周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四川考察期间,一直密切关注汛情,"时时放心不下",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持续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多措并举、远近结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写好"风雨大考"的"后半篇文章"。
做好东北振兴"人才"大文章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习近平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要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总书记从战略角度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指出明确路径,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总书记讲话中真正掌握内涵实质,在推进东北振兴中做好"人才"大文章。
以爱我家乡、振兴有我为旗帜,培育本土人才成为振兴主力。东北曾经是新中国工业"摇篮",创造出多个全国"第一",可以说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曾几何时,东北成为全国有志青年向往的理想之地,集聚了各方优秀人才,其中本土优秀青年更是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东北逐渐被南方发达地区所赶超,本土人口减少,优秀人才向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涌去,一度面临人才紧缺的"窘境"。东北振兴,关键在人才,尤其是本土的人才。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让广大优秀青年人才扎根东北、建设东北成为振兴的"主力军"才是"关键一招",否则振兴就如"无米之炊",成为"空谈"。要加强对青年的爱我家乡情结培育,让东北振兴人人有责成为行动使然,从而筑牢广大青年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根基,让"爱我家乡、振兴有我"成为新时代"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己任,涓流汇聚成为人才集聚洼地。东北振兴不仅需要本土人才,更需要各类的优秀人才积极参与,重新打赢新时代的"辽沈战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东北必不可少而且尤为关键。从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和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就可以看出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东北全面振兴"势不可挡"。无论工业、农业、科技等振兴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东北要从完善各类人才引育留政策上"出实招、见实效",切实提高人才集聚的"吸引力",让东北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龙头",成为各类人才展现自我的舞台。就如当年的"北大荒"吸引了全国的青年主力军参与开发建设,终于成为今天的"北大仓"。滴滴涓流汇聚终成大海,相信东北这片沃土将成为新时代聚集人才的"洼地"和科技智造的"高地"。
以增强信心、提振精神为统领,提升理念转变观念服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东北的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注入"强心剂",极大增强了振兴发展的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只要坚定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东北振兴发展虽然暂时面临一定的困难,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东北人民是有精神的,如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都是东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需传承和弘扬。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东北振兴就需要一种精神,才能走过"爬坡过坎"的艰巨期,到达理想的彼岸。提升服务理念,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做好人才篇章的重中之重,要在干部和群众的观念转变上下功夫,彻底扭转"老观念、老思维",让新发展理念新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生动实践。将东北打造成各类人才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树新风正气,重振雄风。
上一篇:在古田干部延伸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