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学习总书记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33篇)(第62/7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2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41分钟。

方法论创新

任何理论都有其自身逻辑,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更是如此。理论的力量表现为逻辑的力量。逻辑推演和表达靠一定方法实现,故而方法论就显得非常重要。注重科学方法论运用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构建的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我们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可以看出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体系构建和重大理论观点上的体现。譬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等。

其次,我们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还能看到诸如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但最个性化或最具独创性的是"底线思维方法"和"短板思维方法"的运用。把这两种思维方法理论化并前所未有地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作为一种宏观分析方法加以应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的独特风格。

关于底线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方法的论述,涉及经济、金融、军事、外交、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与经济相关的论述主要包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确保安全、顺畅、可靠、稳固"等。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已不仅是一种具体分析方法,而且是一种宏观思维、战略思维。底线就是风险线,风险在于超越底线,坚守底线才能防风险,才能避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底线也是活动空间的界线,坚守底线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底线,如此才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掌控最大的活动空间,争取到最多的机会,获得最好的结果。所以,底线思维并非只退不进、只守不攻的被动思维,而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积极思维。守住底线,不是被动死守不作为,而是为了更好作为。

关于短板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短板思维,多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和视野论述的。代表性论述有:"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等。可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短板思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系统思维,同时是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短板思维的论述给我们的启发是,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解决整体性、全局性问题,需要用广阔视野发现短板,而发现短板是为了补短板,短板所在明确了,才能从"最短处"发力,力量用在关键处。补短板是"协调发展"的要求,也就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短板是制约也是潜力,补短板是实现结构优化的机会。补齐短板,才能突破瓶颈,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增强改革动力和发展后劲。

总之,底线思维和短板思维,已成为谋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我们必须用好两种思维方法,总揽全局找问题,着眼结构抓关键,明底线、补短板,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刘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而宏观经济治理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剖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和矛盾运动的新特征,科学阐释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明确需要回应的基本问题,从而在回应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实践所提出的问题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理论和政策的系统性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时代是出卷人。[1]马克思也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2](P203)把握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时代特征及其变化,回应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核心主题,这是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逻辑。

一、认识适应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大逻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宏观经济治理新思想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滑,GDP同比增长率降到8%以下,2012年至2016年平均增长率为7.1%。如何"稳增长"成为突出问题。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3]指出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讲话强调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完善宏观调控。其中,特别明确,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贯彻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制定了行动纲领。在宏观经济方面,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4]由于条件和内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在2013年7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三期叠加"(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政策的消化期)的新特征,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期间,习近平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征,首次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5]且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5]并在后来多次强调这一重大判断。与之相适应,"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5]因而,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一是不再追求高增速,实施区间管理;二是不再"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三是注重前瞻性及灵活性,引导预期、适度微调。从而与经济发展演化趋势相适应,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5]的新常态。经济政策及宏观经济治理框架和体系,必须适应新常态。一方面,要认识到,"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6]另一方面,同样要明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5]党的十九大之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