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开展调查研究--余爱民
我怎样开展调查研究
余爱民
我认为调查研究,就是弄清情况、找出办法、解决问题。书本上的解释当然更准确一些:调查研究实质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它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了解,直接或间接地搜集客观事物的各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处理,以获得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从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有两个环节,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收集各种数据和素材,进行感性认识的过程,叫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概括、整理、归纳、升华的过程,叫研究。两个环节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选题至关重要
调查研究第一环,就是选题。选题至关重要。我们说,题好一半文。题好不仅仅指标题好,更重要的是选题好。有些调研是领导安排的,我们不需要选题,但更多的调研需要我们"找题目",政务重重,题海茫茫,怎么找?我的做法是"三个围绕"确定范围。
1.围绕中心。我们经常说,跟着书记干,围绕中心转。书记就是中心。党委政府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工作中心,调查研究只有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才会有所作为乃至大有作为,否则"顶磨子唱戏--人吃亏戏不好看",甚至有"偏离主航道,容易被搁浅"的危险。所以我们要自觉而勇敢地"到中流击水"。当年俞正声书记在湖北工作期间特别重视农村税费改革,我写了几十篇税改问题调查,大多得到了他的批示肯定,批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此文很好!"后来罗清泉书记致力于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亲自挂帅出征,一月主持召开一次会议。我沉到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调查,一年时间写了二十多篇调查报告,罗书记批示:"余爱民同志对新农村建设几个问题的研究很有深度,所提建议很好。"我把这些报告汇编成一本书,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友凡同志亲笔作序。李鸿忠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就是组织开展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为主题的"三万"活动,李鸿忠书记委托农民日报何红卫站长调查全省农村政策落实情况,何站长特邀我参加,调查报告得到了书记的长篇批示,称"这份报告是沉甸甸的"、"我们要用好"、"在抓'三万'活动时当做'指引'用、当教材用"。
2.围绕大局。调研选题要有四性:要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也就是四大核心要素:一大、二广、三重、四远。调查研究需要胸怀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善于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抓住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寻求统筹解决的思路。所谓"身在卒位,心谋帅事",我们经常笑自己"写一篇报告便当一回书记"。说来好笑,因为我从基层来,"胆子很小",一直不敢像同事们那样动不动就作什么《关于全省什么什么》的大文章,来了半年后,在大量调查学习后,我小心翼翼地写了篇《湖北新农村建设的十点思考》,没料到领导看了大加赞赏,正声同志批示:此文很好,很多内容可吸收到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
3、围绕难题。解决难题是调查研究的本质属性。调查研究不能大而化之,不能搞"空对空",要搞"地对地"。能够解决问题就是成功的调查研究,"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要突出重点,关注热点,攻克难点,尤其是要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要有敢吃螃蟹、敢尝"禁果"、敢淌深水区、敢闯地雷阵的探索精神和无畏勇气。应该说,我写的调查报告更多的是寻求难题上的突破,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次参加全省"三万"活动,我从驻点的黄冈市团风县了解到,当前农村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这么几个:两水问题,种田没有水,种子播不下去;吃水也不安全,压把井的水又黄又苦。两债问题,绝大多数村负债,村民小组也有债务,我们住的那个有个小组欠债数额还比较大。两路问题,公路只到了村没到组,进进出出仍不方便;生产公路也要修,至少要让农机开得进去。两房问题,新房无规划,杂乱无章;老房子不拆,东倒西歪。三留守问题,留守老人缺少关照,留守小孩缺少关怀,留守妇女缺少关爱。这些困难和问题就是我们应该调查的重点课题。
调研两点一线选题。下面一个点是老百姓的着急点,上面一个点是领导的关注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两句话:急百姓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倘若能急在未急时,想在刚想间则更有价值。一线,是两点之间的连接线,不同于几何里面任意两点都能连成一线,我要作的连接线,是指我的工作责任线。我觉得,脱离了本职一线,纵有千万个两点也不容易连接,而如果我们每一个行业的干部,都能自觉地连接属于自身责任范围内的上下两点,那我们的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很多情况就不一样了。两点一线连接起来,就找到了问题,也就是找到了我要调查的课题--有价值的课题,可以决定调查一半成功的课题,一炮就能打响的课题。
二、深入调查
我听有的同志说,农村工作还不是乡乡村村差不多,去年今年差不多,甚至全省全国差不多,过去现在差不多。错!我认为,农村工作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上网、看材料就能了解的,即使下去调查也不一定能获得真实准确的情况。情况不明,决心就不大,调查不深入,决策就可能失误,用毛主席的话说,那是要害死人的。所以,我们的调查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1.深入调查要"四到"。即听到、看到、访到、查到。听介绍、看现场、走访群众、查阅资料,这是调查的一般方式方法。调查组下去先开座谈会,主要是开市县乡三级干部座谈会,听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这样容易对调查的事情有一个总体的、全面的把握。然后看现场(有时先看现场),不看现场写起来不踏实,看现场能获得具体实在的感觉、生动形象的印象,这是先入为主的印象,非常重要。资料的学习参考也很重要。每次调查我们都会收到很多的资料,注意,当天的资料要连夜消化,把重要的东西摘录下来或者在材料上做个记号,一天一整理,一地一小结,千万不要指望回到单位再去看,回到单位肯定是要将所有调查得到的资料全面系统地过一遍的,问题是等到回去的时候资料已经多到袋子和箱子装不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便给淹没了。走访群众是"必须的",但实际调查中,我们可能是不够的,很多调查总是因为时间太紧而不能做到更多地走访群众。这不仅仅是工作缺陷,而且影响科学决策,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改善。
2.深入调查要"八见"。即既见领导更见群众、既见榜样更见抽样、既见成绩更见问题、既见共性更见特性。这是调查的一般要求。即调查要全面、要准确、要辩证,要独到。而我们的调查往往只见前面而不见后面,我们以为深入了,实际上只深入了一半。比方说,我们常常被地方干部引领着去参观他们的现状,而很少做随机抽样的调查,这样得到的情况不一定真实。温家宝总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到农村考察,不一定按预定路线走,随时招呼停车,虽然不大顾及地方干部的"面子",但总能摸到实际情况的"底子"。再比方说,我们的调查比较容易发现共性而忽视特性,所以写出的报告千篇一律。因为我们习惯于总结而不是发现,习惯于被介绍方牵着走而不是自己去观察,习惯于就事论事而不去做相同事物的比较。所以我们的调查很多是"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尽是看花人"的赏花之作,而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或者"小荷打苞未露角"的发现之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调查不深入,对一些深藏其间的有价值的东西发掘不够。
三、透彻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研究,调查所得的材料如一盘散沙、一堆乱草。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最见功夫的。
基层干部群众是最大的研究主体。毛主席说得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所作的很多农村调查,研究成果大都来自乡村干部和农民。我这次在椎子河村作了一个农村废弃房子如何处理的调查座谈,村干部和农民代表提了一些很好的解决办法。
相关部门也是研究的主体。他们长期做这方面的工作,碰到的问题多、解决的问题也多,他们比调查者更有发言权,多听听他们的研究意见,或者说依靠他们来研究解决问题。比方说,你要作小型农田水利方面的研究,你还是请教水利厅和财政厅、发改委管这项的领导和专家们,不仅因为他们对此有研究,而且你的报告被领导批示下去,最后还得靠他们来落实,不能抛开主管部门搞研究。
专家学者是研究的必要主体。重大事件的决策必须请专家学者参与,请他们出主意提意见,这是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和必要前提。农村有句话,过了厨子的手,汤才是鲜的。我们省委政研室所作的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两圈一带"重大战略的调研,都请了湖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专家参与研究。我们所作的林业改革发展调研,也是请了中国林科院和省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的。
最后的研究主体是调查组,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都要我们来"综合、比较、创新",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
三、创新写作
文章是别样的艺术,写作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又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章担当,我们这些党政机关"笔杆子",应该在新时期调研文章上有所创新。
我对写文章(不独指调查报告)有一个自己总结的"七有一无"标准:"七有"是即文有识(见识)、文有理(道理)、文有趣(情趣)、文有物(事例)、文有情(感情)、文有文(文采)、文有句(妙句)。"七有"如同一个人。"七有"中的前"三有"--有识、有理、有趣是灵魂性的东西。我以为,第一境界为有识,第二境界为有理,第三境界为有趣,三者兼得为最佳境界,能有其一都算上乘境界。第四有(有物)为躯体,躯体要强壮、健康,事例要丰富、典型。第五有(有情)为气质,无感情之文有如无气质之人,此情应当是亲民爱民之真情,而不应该是吹牛拍马之伪情,应该是实事求是之真情,而不应该是哗众取宠之虚情。第六有(有文)为外表,我这里多指语言这个外表,外表可华丽可朴实,酌文而定,写农村问题调查,以朴实自然为美。我以为朴实生动最难得。第七有(有句)为名句(外表与内在的都可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倘有一妙句,全文自风流,调查报告能出精彩的观点,经典的句子,或者能有让人记忆深刻、引用经常的一两个事例,那也就成功了。所谓不求万言垂千古,但望一句入人心。这种成功,常见妙手偶得,也可刻意磨得。我说的"一无",就是敢于无视文章套路的意思,文有定法,文无定法,有可以变,无就是变。毛主席是写调研文章的大师,我细读毛主席的经典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一个体会就是文无定法,变即为法。形式服从内容,文章服务革命,打破戒律,自成一体。毛主席写文章自如挥洒,浑然天成,进入了一种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