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把握公文写作的“四个关键”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17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把握公文写作的"四个关键"

提高公文写作质效,可从构思、选材、布局、表达等"四个关键"来把握。具体来说,构思要"明",选材要"准",布局要"紧",表达要"精"。公文写作是党办人的重要职责,发挥的是参谋助手作用,实现的是以文辅政目的。关于如何写好公文,大家岗位不同、经历不一,往往是各有各的方法、各显各的神通。笔者体会,想要提高公文写作质效,可从构思、选材、布局、表达等"四个关键"来把握。

一、构思要"明"

(一)要明立场。要坚定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把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公文起草的全过程。要站稳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比如,构思起草疫情防控调度令,就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宗旨贯穿全文,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就是胜利"重要指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体现在具体要求中。要把握政策立场。把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贯穿始终,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本地区、本部门现行的和新实施的政策法规了然于胸,特别是规范性文件的构思起草,还应请法制机构专家给予指导,进行合法性审核,确保公文立意与政策法规不冲突,与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二)要明目的。每一篇公文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功能,弄清楚"三个问题"是前提。首先是"为什么行文?"要弄清楚所起草的公文是为了提供决策参考,还是贯彻决策部署;是要对方了解、认识某些问题的重要性,还是要求对方采取行动、出台措施;是向上行文,还是向下行文;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是"可否行文?"公文过多、过滥、过糙、过长,容易滋生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因此凡是法律法规或现行文件已有明确规定,或能通过电话、传真、口头协商等方式解决问题的,一律不行文。再次是"行什么文?"要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选取正确文种,正确使用文种。工作中错用文种、联用文种、臆造文种的情况比比皆是,常错把"报告"当"请示"用,把"请示"当"函"用,把"工作要点""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当法定文种用。先通过此番"望闻问切"探明目的,以此展开谋篇布局,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要明意图。公文写作是"受领导之命、代组织立言",要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和把握领导真实意图,避免南辕北辙、写不到点上。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就是领导者、决策者,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心和重点,力求在大方向、主思路上贴近领导所思所想。要学会直接交流。经常主动地与领导进行面对面交流,交换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一旦出现重大分歧,要在充分尊重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尽量作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弄清分歧的原因所在,以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要学会拓展延伸。在把握其实质和要义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概括提炼、补充完善。比如,领导指示写春耕备耕的情况,作为起草者就应统筹考虑农机农具、粮食生产和安全、乡村振兴等情况。

二、选材要"准"

(一)核准事实。搜集素材既是面面俱到、广收博取的过程,更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所用素材必须有根有据、客观准确,不能闭门造车、弄虚作假。线上素材可从官网、官微等官方渠道搜集,线下素材尽量从正式文件、出版刊物、单位报送的资料中提炼,确保所选资料找得到出处、数据经得起核验、事例经得起查证。同时,还应注意素材的时效性新颖性,如有必要,还可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素材。

(二)抓准典型。引用素材的目的是支持观点和结论,必须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并根据论证所需进行加工打磨、淬炼升华。比如,总结性公文中的经验,应选取有成效、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典型,体现出建立了什么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得了什么成绩;批评性通报中的事实案例,应选取能以个性反映共性,具有广泛代表性、深刻警示性的事例,起到举一反三、警醒他人的作用。

(三)对准主题。从公文写作的"进阶"规律来看,刚接触公文写作的新兵往往容易被素材"牵着鼻子走",最终导致"人云亦云、不知所云"。想要摆脱这种困境,选用素材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素材的内容、数量和详略。比如,批复、决定等通常用较少的材料就能表达主旨,而报告、公报、意见等一般需要相当数量的材料来作支撑;指示性通知以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为主,略写其他方面,而知照性通知以处理事务性工作为主,着重体现所办事项、时间、地点,略写基本情况、背景、意义等内容。

三、布局要"紧"

(一)盯紧文种特点。不同种类的公文,在反映公务活动的表现方法上各有不同,因而往往具有不同的适用情形和结构形态。因此,布局公文结构要充分考虑各个文种的特征,遵循其在结构上的特殊要求,体现鲜明的"文种感"。比如,批复常采用"主送机关-批复依据-事项-结语-落款"的结构形式,纪要多采用"会议情况-议定事项-参会人员-发送单位"的结构形式,以通知形式印发的党内法规常用"总则-分则-附则"的结构形式。

(二)贴紧工作实际。公文写作重点不在"字儿"而在"事儿",最重要的是对事物的看法、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工作开展步骤和内在联系的把握,这也是安排公文结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比如,根据不同工作特点,公文布局既可采取"做法-成效-问题-对策"模式,也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还可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

(三)扣紧主旨需要。公文的各个部分自始至终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公文写作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观点交叉、内容重复,导致有些段落要点集聚、冗长繁杂,有些段落无话可写、废话来凑。因而,要注重运用逻辑思维,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划分层次、段落,如何组织文字、材料,头脑中都要有十分清晰的思考。各个环节都要紧扣主旨、突出主旨,要把与主旨无关的内容剔除出去,努力做到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收放自如。

表达要"精"

(一)突出精准。精准是公文语言的生命,起草公文必须实事求是、公正客观,不能夸大成绩、缩小问题。要避免出现歧义。准确把握字词的词义、词性,掌握"一带一路""双碳"等重要论述的特定内涵,弄清诸如"截至"与"截止"等易混淆词语用法,注意成语、俗语、歇后语古义与今义、字面义与引申义的区别。要避免褒贬失当。注意词句的感情色彩,既不能用贬义词表述肯定性语句,也不能用褒义词修饰否定性语句,不能自相矛盾、自我反驳。要避免语法错误。防止出现成分残缺、主语跳转、搭配不当、乱用关联词等常见语病。

(二)突出精练。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准确严密地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要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风,祛除"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要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善用纵向思维、辩证思维,表述问题能反映全貌,分析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阐述对策能具体可操作,达到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相统一。要规范严谨、庄重得体。正确使用"根据""特此"等书面词语,适当使用"兹""亦"等文言词语,慎用"大概""大多"等模糊词语,少用"的""了"等结构助词。

(三)突出精彩。要说"接地气"的话。古人说"大道至简",往往越是普通的文字越能阐明深刻道理,比如毛泽东同志说打仗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邓小平同志谈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令人耳目一新、久久回味。要说"动人心"的话。就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会议纪要这样写更加分》延展阅读是要让读者有同感、有启发、有共鸣,如习近平总书记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表达为民情怀,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阐述生态理念,用"我们一起向未来"激励共同奋进,这样深情的话语亲切温暖、直抵人心。要说"合时宜"的话。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措辞得体,把握分寸,比如请求上级机关批准解决某个事项,语气要礼貌、谦恭,宜用"拟办""恳请"等词语;指示下级落实某项工作,语气要严肃、坚决,多用"请遵照执行""抓好贯彻落实"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