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对待“微腐败”要“无微不治”
征文--对待"微腐败"要"无微不治"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处不慎、大处必败。大吃大喝,无不从小吃小喝开始;大奸大盗,无不自小偷小摸发端。一些贪腐落马的违法犯罪分子,也无不是从"微腐败"发展为巨贪大蠹的。可见,"微腐败"是腐化堕落的温床,毁坏大坝的蚁穴,若不及时遏制,就可能积小腐为大腐,由小贪变大贪,一步步走向无底深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定不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基层一线、群众身边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正风肃纪、高压反腐,总体的情况好多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存量腐败尚未得到彻底清理整治,反腐形势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从建立到强盛再到衰败的过程,不是由哪个统治者掌控,而是由民心来决定。《孟子·离娄上》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实践也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丢江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前,在一些单位,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克扣盘剥、雁过拔毛、优亲厚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问题,以及"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难办"等现象依然存在、不可小觑。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这些有损公平正义的"微腐败",严重啃食着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公司和部门的形象。要想让职工在反腐"拍蝇"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势必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老虎"露头就打、"苍蝇"乱飞必拍,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一、反应在职工身边的"微腐败"的几个现象
"微腐败"是指基层干部或者重要岗位人员利用上级赋予的小微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进而侵害基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也可衍生为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作风问题。"微腐败"领域广、形式多,可用"吃拿卡要、吹拉弹唱"八个字来概括。其一是"吃":大吃大喝、白吃白喝;其二是"拿":损公肥私、不择手段;其三是"卡":雁过拔毛、虎过留皮;其四是"要":要官要权、大言不惭;其五是"吹":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其六是"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其七是"弹":夸夸其谈、光说不练;其八是"唱":溜须拍马、媚上欺下。
一是善于利用关系"人脉"。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有各种圈子,亲朋圈、同学圈、战友圈、同事圈,"微腐败"之人善于利用各种圈内的关系搞损公肥私,拉拉扯扯,用一条烟一桌饭解决"难题"。这反应了用公权办私事,觉得即便被查也违不了法,犯不了罪,于是想方设法钻法规制度的空子。
二是紧盯项目"大动脉"。企业中的基建领域也是"微腐败"的高发温床。"微腐败"官员跑项目吃回扣,把项目当成"唐僧肉",层层剥皮,层层分包。他们善于在项目"动脉"中抽血,伤不着筋也动不了骨。
三是玩转现代"科技脉"。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人往往不会去顶风违纪,而是另辟蹊径--变相发个"红包",抱个财神,求个风水,组织聚会发个纪念品,交流经验设个奖项。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牟私之举可谓五花八门。
二、正确认识"微腐败"的带来的危害
"微腐败"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看似事小不起眼,实则危害大、影响面广,如不大力整治,放之任之,势必会抹黑公司的形象,损害执政根基。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微腐败"看似微不足道,但小而不小,不加以控制,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大祸害。
一是降低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快速发展、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必然具有崇尚劳动、多劳多得的氛围。大到国家、小到公司单位,如果有失公允,充斥着不思进取、腐败享乐、不劳而获,势必会打击实干者的积极性。十八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只有提倡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才能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二是葬送了个人的大好前途和家庭幸福。不仅自己身败名裂,大好前途瞬间化为乌有,还会使家庭失去顶梁柱,甚至牵连家人。一些人在手握一定权力后,缺乏抵抗不良风气的免疫力,自认为一顿饭、一条烟、一件礼品算不了什么,也不会被发现,殊不知"微腐败"是大腐败的开端,"小苍蝇"是"大老虎"的前身,一旦思想上出现滑坡,踏入腐败的泥潭,就会在温水煮青蛙牌的"微"波炉里被侵蚀得体无完肤。许多曾经的好党员、好干部都是从小腐败开始堕落为一只无缝不叮的"小苍蝇",最终发展为"大贪"、"巨腐"。
三是带坏了企业风气、公司形象和利益。当吃拿卡要、损公肥私的口子一开,势必引起更多人的效仿,进而严重腐蚀干部职工队伍,企业"烂树""病树"丛生,蝇鼠肆虐,会导致企业政治生态由点到面逐渐恶化。"微腐败"虽"微",却要"无微不治"。身边的"微腐败",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此以往,将打击同志们的工作热情,损害团队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逐渐腐蚀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损害公司利益。
四是损害了职工群众最根本的切身利益。"微腐败"是一种公权乱用行为,影响党员、群众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就业的方式变得复杂,严重侵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啃食了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破坏了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
腐败没有大小之分,大腐败是腐败,小腐败也是腐败。看似小事,实则是腐败的初期形态,不得不防。堵住人情才能杜绝腐败,折断伸向"小利"之手,才能遏制大腐败的产生。否则,一旦踏入"腐败"的泥潭,如果不能及时自我反省,自我救赎,只能越陷越深,直至毁灭。
三、职工身边"微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是利益驱使,心存侥幸。一些党员干部或握有管理权的人员,法纪意识淡薄,受利益的诱惑,钻制度的漏洞,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有的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收点"小礼品""小红包",即便被查也违不了法,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二是特权意识,思想滑坡。少数党员干部不严格遵守党的群众纪律,官本位思想严重,把职责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有的受特权思想影响,淡化廉洁意识,拉关系、收受礼金、走后门,严重破坏企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是把关不严,监管缺失。一些单位管党治党责任传导力度不够,越往基层衰减越明显,责任的缺失为"微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有些单位监督制衡机制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有的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及时制止,导致违纪行为的蔓延。
四是意识淡薄,胆大妄为。政治意识、法纪意识不强。平时不去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以及"微腐败"的危害程度;理想信念缺失、贪欲之心膨胀,什么钱都敢花,什么事都敢做。
五是制度不严,不管不顾。有的单位部门虽然有制度,但没有人去管,让原来遵守制度和规矩的人也因为无人问津而变的不守制度规矩了,虽然有制度,但受社会不良风气或其他内部原因造成只有少部分胆小的人才去遵守,而大部分人不顾制度的存在都不去遵守,造成"法不责众"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流于形式了。
四、如何解决和有效治理"微腐败"
(一)两个经常开展
1.经常开展警示教育。充分集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岗位特点、廉洁风险形势,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三会一课、廉洁课堂等形式,用真实鲜活的反面教材,警示教育人员明底线、知高线、不踩红线。
2.经常开展提醒谈话。深刻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转换关系,用好用活"第一种形态",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工作人员的针对性提醒谈话,对干部员工中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要常打招呼,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
(二)两个经常排查
1.经常排查重点业务风险。围绕本单位部门人、财、物的运行,紧盯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位,经常排查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廉洁风险,重点查找由于权力高度集中、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等可能发生与岗位有关的"微腐败"行为而导致的风险。
2.经常排查重点岗位人员。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以编制重点岗位人员"微权力"清单为载体,明确"微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任务要求、方法步骤,绘制工作流程图,增加权力行使透明度,主动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三)两个最大限度发挥
1.最大限度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只要有利益往来、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微腐败"风险。"微腐败"存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对"微腐败"的治理既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严肃惩处问责,更需要职能部门发挥业务监督作用,通过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大监督"格局,提高对"微腐败"行为的察觉率。
2.最大限度发挥基层组织的探头作用。面对单位点多、面广、战线长,发挥基层纪检委员、党风监督员身在基层、贴近关键岗位等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上级监督力量"鞭长莫及"的短板。
(四)两个关键制度执行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定理想信念,廉洁从业,严格落实公司的"家规家法";廉洁用权,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规范行使权力;廉洁修身,严守工作纪律,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自觉接受组织和职工群众监督,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并努力提升"微腐败"发现能力。
2.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基层绩效分配、人员调整、评先选模等工作,紧密关系着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应按照或比照"三重一大"形式决策,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上下结合,按程序做好民主决策,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结果该公示的要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与评议,避免"微权力"用在"歪门邪道"上。
五、解决和治理"微腐败"重点
(一)作风不严不实问题。是否存在"官小官威大",高高在上、漠视职工疾苦,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工作推诿扯皮、应付了事、生冷硬推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是否存在处事不公,在岗位提升、奖金分配上优亲厚友或打招呼、使眼色,与民争利等问题;是否存在违规对基层职工罚款或截留职工奖励,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