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年汇编170篇(第22/38页)
因材施教,方能各展其才。孩子们天生携带创新基因,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兴趣,既善于模仿,也乐于求索。但是,每个孩子的潜质是不一样的。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照顾好每个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最大程度激发个体探索性思维、创造性潜能,充分提升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力,才能让青少年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就能为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筑牢基础,进而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人民论坛)
学生里,有的选择"当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知识渊博的数学老师",有的表示"今后要用所学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还有的立志从事数学研究或教育......从教30年,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蔡小雄始终笃信"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比上课更重要的是育人",和同事一起帮助学生寻找人生方向。通过这位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教学实践,人们看到了教师在推动学生多元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心灵成长的引路人。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应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蕴含着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也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探索多样化办学,注重因材施教,能够帮助孩子们拓宽成长成才的道路。乡村教师支月英几十年如一日,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不仅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更让他们树立起走出大山、远离贫困的信念。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窦桂梅多年保持"一日蹲班"的教学习惯,还带动年轻教师一起参与,俯身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就能以充满智慧的育人实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强教必先强师。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提升育人本领、积累育人智慧是必修课。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准确识变,与时俱进,拓宽教育视野,把握教育规律;科学应变,适应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带来的教育转型,善用技术提高教学质效;主动求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更好适应变化,让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抵达更高境界,才能用实绩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见贤思齐、拼搏奋斗,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能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人民论坛)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从教70余年、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痴迷语文教学,耄耋之年仍坚持站上讲台。她躬耕教坛、与时俱进,用行动践行"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广大教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躬耕不辍,涵养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才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学不可以已,教师应当成为勤于治学、不懈求索的表率。"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卫兴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这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始终奋斗在勤学求真的道路上。90岁之后,虽然病痛缠身,仍每天学习工作不少于8小时,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即使卧病在床,也坚持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卫兴华将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实践表明,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广大教师以身作则,既传授知识、也传递信仰,就能给学生以无穷力量。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如今,无数优秀教师秉持躬耕态度,激扬奋进的精气神,以勤勉奉献为"强国有我"写下生动注脚。长期在野外进行科学观测与试验研究,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用持之以恒的科学实践,攻克能源电力装备安全多项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为我国电网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既"树木"又"树人",贵州大学教授丁贵杰带领团队创建马尾松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和种质基因库,在多目标培育技术体系和优化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教学和科研中培育创新人才。深厚渊博的学识,学无止境的精神、知行合一的品格、实干奋斗的情怀,都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越是发展,越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今天,教学工具不单是粉笔黑板,还有了翻转课堂、智慧教室;教学场所不止于三尺讲台,而向社会大课堂延伸;授课内容不局限于书本教材等学科类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葆有创新意识,持续加强知识储备、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征程上,广大人民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精湛的学识、深厚的素养、创新的理念,做学生前行的引路人,必能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春的盛会,拼搏成就梦想(人民论坛)
成都大运会上,一场跌宕起伏的网球赛令人印象深刻。刚满20岁的哥伦比亚代表团女选手帕迪拉,在女单首轮首盘比赛中出现10多次双发失误,但她随后调整状态、敢打敢拼,最终战胜对手晋级。初出茅庐而富有活力,状态起伏却坚韧顽强,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真实的样子,也是大运会的独特魅力所在。
8月8日晚,简约、安全、精彩的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大运会期间,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挥洒汗水、奋勇争先,奉献了一场又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国际大体联和各国各地区代表团一道努力,把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成都大运会的圆满成功,兑现了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集中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青春活力与风采。
青春点燃激情,拼搏成就梦想。作为代表世界大学生最高竞技水平的体育盛会,大运会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在女子反曲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代表团选手王黎敏顶住压力,在关键一箭射出10环,助队夺冠。匈牙利代表团选手凡妮·皮格尼茨基刻苦训练,只为在艺术体操比赛中呈现出一套完美动作。瑞士代表团体操运动员马可在单杠项目上失误后,及时调整状态,坚持完赛,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比赛。无奋斗,不青春,大运会运动员永不言弃,不断超越自我,赢得无数掌声与喝彩。"一代年轻人的精彩表现,可以影响下一代年轻人。"中国代表团女子跨栏运动员吴艳妮,道出大运会的深远影响。拼搏精神、青春力量,早已超出比赛本身,扎根广大青年心中,鼓舞更多人为梦想而奋斗。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都大运会上,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2.9岁的中国代表团,获得103金40银35铜,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以优异的运动成绩、精彩的赛场表现、昂扬的精神风貌,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也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游泳运动员覃海洋,"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继游泳世锦赛后,又在成都续写包揽蛙泳"三金"的传奇。女篮运动员李双菲,170厘米的身高是全队最小的个头,却能在比赛中抢下最多的篮板。跆拳道选手李婉和队友,不畏强手,在上场前30分钟决定挑战"踺子后空多腿"这一在平时训练中都很少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最终顺利完成,收获一枚宝贵银牌。出色的表现,生动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传递出强大正能量,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携手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成都大运会是一扇窗口,让世界看到当代青年的进取精神、刚强意志、挺膺担当。近年来,从55个国家166名青年发起《携手抗疫,成就无悔青春》的倡议,号召团结一心战胜疫情,到来自中国、法国、印度、利比里亚的青年,以多国语言共同向全世界发出《2022全球青年应对气候变化倡议》,呼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再到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为世界人民团结发出青年之声,为全球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实践充分证明,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面向未来,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
"我会想念成都,想念中国的""我会坚持努力训练,期待下次发挥得更加出色""在未来的赛场上继续拼搏"......盛会虽已落幕,但青春永不散场。当代世界青年携手共进,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青春作为、青春担当,必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庆丰收促和美(人民论坛)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指出"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强调"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秋分时节,稻黄鱼肥,瓜果飘香,人们共庆丰年、分享喜悦。满满的收获、斑斓的景致、舒展的笑脸,共同勾勒出"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图景,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美气象。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千百年来,人们把对丰收的祈盼,写进诗句里,留在画作上,融入天南海北各具特色的习俗礼仪中。麦浪滚滚、稻谷满仓,是幸福生活的底气,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农业丰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调"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更多目光关注"三农"、更多资源投向"三农",更多力量建设"三农",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我们致敬耕耘、讲好丰收故事,让更多人深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爱粮、惜粮、节粮的意识更加牢固;我们集中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开展扶农兴农关爱行动,让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我们举办缤纷多彩的农耕农趣活动,让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得到更好弘扬和传承......向农民致敬,为丰收礼赞,助力新时代中国书写下沉甸甸的丰收答卷,也推动全社会日益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岁稔年丰令人欣喜,丰收答卷来之不易。今年以来,我们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才迎来今天丰收在望的喜悦。这也提醒我们,保障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松懈。粮安天下,农稳社稷。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新征程上,"三农"压舱石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多措并举做好"三农"工作,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让"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才能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添充足信心和底气。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瞄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必将进一步激发亿万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合力。
国庆将至,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主题花篮亮相。今年,花篮首次将象征丰收的五谷加入其中。这一创意设计,饱含着对祖国大地花团锦簇、五谷丰登的美好期许。金秋九月收获季,最是丰收悦人心。在这个洋溢喜悦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为"三农"工作凝心聚力,在希望的田野上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穰穰满家的丰收年景,共绘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人民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当了几十年林业工人的周义哲代表,提出适当提高林区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成本补助比例等建议。建议被积极采纳、重点督办,如今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公网通信覆盖率由10%提升至50%,林业工人基本不用再为"搜寻一格网络信号"满山跑。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一条条意见建议不断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成为中国式民主的一个生动体现。
好的民主一定是实现良政善治的,一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新境界。如今,从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讨论,到"小院议事厅"共商落实垃圾分类、"屋场恳谈会"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治理,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