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8/42页)
在重庆,我国首条横穿大巴山腹地的西渝高铁施工现场,路基、隧道、桥梁等177个工点同时施工,连点成线、齐头推进;在贵州,贵安新区多个数据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聚集成势......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重大项目正密集"上新"。我们应当坚定信心,随着各项政策落地生效,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投资有望持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人民时评)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稻菽成浪,谷米满仓。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多,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争取秋粮有好收成,就能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季沉甸甸的收获,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展现了"基本盘"的稳健力量。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才能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一台台大农机驰骋,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凸显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的硬支撑。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优质耐密品种,配套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适宜高性能机械,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落地见效,挖掘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就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抓好粮食生产机制保障,让好政策进村下田,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实施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补助,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各项政策举措实打实,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让农民通过种粮实现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才能更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还要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这要求我们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尽力实现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稳住农业基本盘,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盯紧防灾减灾、抓好秋管秋收,加强农机作业供需对接和服务保障,努力确保丰收到手、颗粒归仓,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保障持续发力。5月中旬,中组部等五部门发文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便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决定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进入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力度接续推出稳岗拓岗促就业政策,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合力。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才能有效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稳住企业这个"基本盘"。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主渠道。企业发展有活力,吸纳就业才更有动力。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象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降税费,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等优惠;发贷款,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达到一定比例的,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今年以来,一份份减负稳岗政策"礼包"精准发力,提升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政策支持下,餐饮、旅游等一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恢复,就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拓宽就业渠道,要大力开发新职业这片蓝海。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与2015版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这些新职业释放出大量就业新机遇,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据预测,仅智能制造领域,到2025年我国人才需求就将达900万人,缺口450万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加快新职业规范培育和标准开发。这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岗位潜力,拓宽高校毕业生求职视野,增强他们的择业、创业能力,形成更多人才红利。
拓宽就业渠道,还要用好基层这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今年,有关部门继续稳定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募规模,并按规定给予优惠政策;多地公务员招录也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这些政策将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一线、砥砺成才,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尤其要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倾注更多关心。展望全年,随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显效,各方压实责任、兜牢底线,广大毕业生积极主动、全力以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一定能取得新成效。
多措并举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斩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黑灰产利益链,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
8月29日,一举捣毁盘踞在印度尼西亚巴淡岛的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窝点,成功抓获88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9月6日,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集中向我方移交涉诈犯罪嫌疑人1207名,以及一大批作案工具......近期,中国警方积极开展警务执法合作,与印尼警方以及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等开展联合打击行动,打掉多个盘踞在境外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严厉打击了诈骗分子嚣张气焰,对跨境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形成持续震慑。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显著特征,虽然各国不断进行严厉打击,但仍然高发多发,同时催生了网络赌博、偷渡、人口贩卖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各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给各国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往往将犯罪窝点隐匿在监控盲区,企图钻法律漏洞,躲避严厉制裁。有效防止电信网络诈骗滋生蔓延,大有必要,刻不容缓。
合作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积极与各国各地区相关机构与组织共同进行反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逮捕遣返犯罪嫌疑人、拦截非法外流资金,以更紧密的合作、更主动的攻势、更专业的行动,凝聚起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今年以来,公安部陆续派出工作组赴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持续推进相关联合行动,向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发起凌厉攻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类犯罪高发态势。
同时要看到,各国合作仍面临难题和挑战。比如,各国对电信网络诈骗执法标准以及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时,经常遇到取证难、抓捕难、遣返难、追赃难等问题;有的犯罪分子在境外地区长期居住,甚至加入了居住地国籍,在司法协助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抓捕后的引渡和制裁。
由此而言,铲除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必须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针对当前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产业上游窝点、幕后组织者藏匿于境外等关键案情,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境外不是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盲区,也不是可以逍遥横行的法外之地。在尊重各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警务活动交流与情报信息共享,最大化推动司法合作,强化司法协助,提高打击的力度和效率,将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一步形成有力震慑。此外,还要全面推进我国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切断不法分子出国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渠道。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可防性犯罪,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减少群众财产损失。非重拳不足以惩恶。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始终依法从严惩处,对在境外实施诈骗等情形也绝不姑息。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上下游关联犯罪,同样要依法打击和惩处,斩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黑灰产利益链,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
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全民反诈格局,促进人民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提升,是解决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创新电信网络诈骗事前预防方式方法,让群众深刻了解、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和危害,提高对涉诈信息的警惕性,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辨识力,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抵制、共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浓厚氛围,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更好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贵州榕江,"村超"看台上人声鼎沸;陕西华山,游客举起手机频频打卡......这些鲜活场景,显露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而强烈的消费意愿要想转化为消费行动,离不开消费能力和稳定收入预期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可谓切中扩内需、稳增长的肯綮。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本经济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的XX大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这一发展目标,为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指明了方向。
从现实需要看,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绝对速度却在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市场主体,完善分配制度,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具有推升作用,稳增长对于稳收入至关重要。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带动社会投资等政策举措,都是应对周期波动、扩大就业的有效办法。目前,各地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等工作,已经收到积极效果。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将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年度全体会议,明确了今年收入分配领域重点工作安排,围绕持续完善初次分配制度、逐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提高居民收入,不能让任何人掉队。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应成为政策必选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
面向未来,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支点撬动更多宏观政策,努力实现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等政策目标,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发挥重大工程的"乘数效应"(人民时评)
今年下半年,我国铁路建设捷报频传:贵南高铁全线运营,为沿线区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丽香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不通铁路的历史,丽江市至香格里拉市最快1小时18分可达;连通京津冀地区的第四条铁路干线--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07亿元、同比增长7.4%。铁路密集投产,交通网络持续加密,为流动中国注入新活力,也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写下生动注脚。
重大工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建设勇当"先行官";修堤筑坝、连通水系,水利建设跑出"加速度";寻油找气、追风逐日,能源建设激发"新活力";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场馆建设按下"快进键"。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南海之滨到北国边陲,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拉动有效投资,增添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
重大工程体量大,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一段时间以来,总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重大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能够有效吸纳投资、扩大内需,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助推经济企稳回升。今年1至11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6.7个百分点,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有利于稳投资、稳增长,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