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4/42页)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需注重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统一。一方面,应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另一方面,应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迫切需要全方位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努力实现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救灾机制更灵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就能获得更为牢固的安全保障。
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人民时评)
把握好保护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相关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我国的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科学基础。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是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形成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完善物种评估等级标准体系,查明物种受威胁等级并分析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
对生物多样性总体情况的掌握,为科学制定保护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的国土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95%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以及包括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二者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科学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让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比如,得益于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不断增长,野生川金丝猴种群从2002年的1.4万只,增加到目前约2.5万只,濒危等级从"易危"降到了"近危"。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把握好保护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相关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一方面,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压实保护责任,提高保护成效。另一方面,要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增进人类福祉。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巩固已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定能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筑得越来越牢固。
藏粮于技,夯实粮食丰收基础(人民时评)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立夏后万物蓬勃生长,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中原粮仓,无人机飞过大田,"一喷三防"作业忙,麦苗茁壮生长;赣南大地,高速插秧机来回穿梭,稻田一片新绿;东北黑土地,"田保姆"推广保护性耕作、北斗导航作业,豆种入土扎根......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农业生产一线激荡新动能,让大国粮仓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坚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不久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绿色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当前,冬小麦面积稳中有增,长势好于去年,春播进展总体顺利,夏粮丰收有了扎实基础,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底气更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应该看到,这些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14亿多人吃饱吃好。现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饭碗还面临不少压力,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实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提高。
农业科技可以运用到粮食生产的各环节,提升播种效率、产业韧性和竞争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新建4500万亩和改造提升3500万亩年度任务,必须补上土壤改良、田间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要以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为重点,加紧研发平原地区适用的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要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让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能够为农民增收拓展新路径,主要体现为"节本"和"增效"两个方面。从节本来看,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普及,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从增效来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极大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带动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能获利、多得利,将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基础。
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把丰收的基础转化为丰收的果实,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分环节挖掘增产潜力,分主体调动种粮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赋能作用,必能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赢得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
畅通"网络盲道",让更多人共享便捷生活(人民时评)
畅通"网络盲道",需要筑牢初始设计这一根基,有赖于构建协同发力的行业生态,也离不开信息无障碍专业人才的贡献
打开手机软件,系统自动读屏:页面上有哪些文字、哪个窗口正在打开、什么程序正在运行等,一一给出语音提示。看新闻,靠文字识别技术"读"出资讯;想购物,图片转语音"描绘"商品详情......借助信息无障碍技术,许多视障者可以在工作、生活中,自如使用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除"数字鸿沟",帮助更多人拥抱大千世界,是互联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有超过3.2万个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交通出行、购物、娱乐等移动应用,则让视障人群靠一部手机便能更好地与世界连接。不论是阅读还是出行,有"网络盲道"的导航,视障者的生活更加丰富,融入社会的渠道更加畅通,实现自理自立更有依靠。
也要看到,当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服务信息向网络特别是移动应用端聚集,做好信息无障碍工作变得更为紧迫。目前,视障人群上网仍然有一些障碍待消除。比如,有些音频应用,播放键只是一个图标,软件在读屏时只能生硬地说出"按钮"两个字,无法说出它的具体含义,这就不利于视障者接收信息。有些软件升级频率快,开发者添加了更丰富的功能、设计了更美观的界面,但无障碍需求往往没及时跟上,于是出现了新的不便。这说明,信息无障碍建设仍有不小改进空间。
畅通"网络盲道",需要筑牢初始设计这一根基。互联网应用的信息无障碍优化,现在基本上是哪儿有卡点疏通哪儿,只有极少数能下沉到初始设计。一些开发者没有意识到,也不懂得如何围绕视障人群的上网需求进行针对性优化。互联网产品在做初始设计时,应当考虑信息无障碍的要求。相关部门不妨考虑出台统一标准,为完善应用初始设计提供遵循。
畅通"网络盲道",有赖于构建协同发力的行业生态。比如,一些智能手机厂商开发无障碍触感设计,让视障人员触摸到界面元素,便于他们快速感知不同控件。有些头部硬件企业对手机系统进行无障碍深度优化,为行业做示范。应进一步提高各方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的积极性,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激励推出更多信息无障碍产品服务。同时,推动相关技术开放共享,帮助第三方平台进行无障碍升级,形成共促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合力。
畅通"网络盲道",也离不开信息无障碍专业人才的贡献。视障人群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使用习惯。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程序员很难从视障人群的角度去理解需求,进而优化产品。当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有必要通过培训交流,推动更多工程师把无障碍设计有效融入未来的产品开发中。
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全盲及弱视人群在内,我国有1700多万视障者。每个人也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借助听觉获取信息。可以说,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虽然对视障者更有益处,但它的服务对象包括所有人。推进信息无障碍应成为各行各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主动考虑特殊人群需求,携手共创更加包容、温暖、便利的上网环境,这样就能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水平整体提升,让更多人共享便捷生活。
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人民时评)
优化公交专用道专用时段,允许部分社会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规范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标志标线、借道区......近日公安部出台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由各地结合实际实施。通过改革寻求保障公交车运行速度和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之间的平衡,这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城市里,从交通出行到餐饮消费,从垃圾分类到噪声治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城市治理息息相关。城市治理得好不好、精细不精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是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新要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过去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燃气管网、桥梁等如何实现实时监测,红绿灯如何配时,公园绿地如何布局等,都考验着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在上海静安,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集纳了"一网通办"自助机、公用事业费一体缴费机、共享打印机等便民设施,将服务和资源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在山东青岛,当地通过设置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暂存点、废旧衣物回收箱、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等,改善垃圾分类投放环境;在四川成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共享单车停放情况和投放数量,智能调度企业及时清运......各地实践启示我们,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就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开展城市体检,找准"落针点"。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首先要找准难点和堵点。比如,针对公交专用道如何优化调整,北京面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邀请市民对优化改进方式提出建议。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北京还探索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问题找准,才能有的放矢。
注重科技赋能,磨好"绣花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部分城市通过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让各类管网一目了然;借助前端传感器对管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就能不断实现治理方式的优化升级。
加强统筹协调,用好"穿针法"。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例如,治堵工作往往涉及公安交管、住建、轨道公司等多个部门单位,只有强化统筹,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
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更好地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必能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怎样读懂这份半年报?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全面、辩证、长远地分析经济运行的"形"与"势",凝聚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的信心与力量。
--编者
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
"今天巫山枝头,明天百姓桌上"。进入7月,一架架满载巫山脆李的"脆李专机"从重庆市巫山县飞往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从去年的每天1班到今年的每天2班,运行周期由去年的15天增加到20天,"脆李专机"的"扩容",既折射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也映照着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态势。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经济半年报。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读懂中国经济,既要关注增速,也要分析结构、质量。从增速看,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快于去年全年的3%,也快于一季度的4.5%,回升态势明显。从结构看,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产业、消费、投资结构在持续优化。从质量看,高技术行业增势良好,新产业成长壮大,新业态持续活跃,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综合看,环比增速连续4个季度增长,市场活力不断释放,这都表明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