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75篇(第9/16页)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基建世界领先,中国减贫成绩斐然,中国饭碗端稳端牢,中国故事走出国门,中国科技不断突破......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气,磨炼滴水穿石的毅力,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才能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将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XX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推动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以开展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这一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善于运用这一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善于运用这一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运用这一思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善于运用这一思想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8日05版)
来论:科技贴心,养老舒心
不久前,浙江台州一位老人发现,独居的75岁老友未出门活动,敲门也无人响应,在某软件上半天运动步数无变化,于是马上报警,及时帮助突发中风的老友脱离生命危险。
科技助力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题中应有之义。双向可视摄像头、居家安全警报器、健康监测手环等智能装备,多方位陪伴老人、呵护健康;不断优化界面、简化程序、增加功能的应用软件,满足着老年人社交娱乐等需求......近年来,随着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的进程不断加快。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方案,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彰显社会发展的温度。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人。应当看到,老年人适应和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如何让科技产品既"好上手"又"效果好",成为一道现实课题。一方面,要瞄准老年人真实需求,不断丰富产品功能;另一方面,要完善优化使用体验,降低使用门槛。科技更贴心、便民,老年人生活才能更安心、舒心。
拆墙透绿,便利群众
天津市滨海新区赵虎
清明前后,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花开似锦,由于没有围墙和大门,人们进出游玩更方便;实施拆墙透绿工程的山东青岛中山公园,游人如织;四川成都人民公园原来用绿色铁丝扎成的栅栏消失不见,园内的亭台流水与园外的繁华街景相辉映......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公园拆除围栏、围墙,与城市街区无缝衔接。
公园属于公共资源。拆除公园围栏、围墙,不仅能够有效盘活与利用公园内的资源,也能更好满足公众户外活动需求、休闲娱乐需求。同时,拆墙透绿不等于一拆了之,在拆除物理隔断之后,还需着力提升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比如,根据新的开放情况优化游园路线,增设摄像头和智能化设备以及时发现风险、消除隐患。
共享与共治相辅相成。公园开放性增强,为市民旅游、休闲带来更多便利,也对人们的文明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广大市民应爱护公园环境,爱惜公共设施,主动对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加以制止,共同维护良好公共空间秩序。共治共享,才能让公园更好满足市民生活所需,助力城市更宜居、更美好。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8日05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评论员观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就业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谋划好、解决好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经济增长。面向2023届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社部组织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江苏提出扎实办好"新开发10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等民生实事项目;浙江省德清县组织县内重点企业赴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劳务协作,为来浙务工人员提供"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服务......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推出稳就业大盘、促高质量就业活动,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民生福祉,就业为本。党的XX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一重要部署,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37287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677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稳步推进,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推动就业优先政策聚力增效,切实把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就业优先导向要继续坚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就业;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要继续用好,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要稳步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就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做好包括就业在内的各项民生工作,才能助力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从2022年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78万人,同比增加133万人;市场供求保持活跃状态,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46。面对多重因素冲击,就业成绩单为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谋划好、解决好。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我国就业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应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让个体奋斗与强国征程同频共振,中国的未来不可限量。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8日05版)
以学科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民时评)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这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抓手。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对高校而言,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决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布局,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和水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上依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部分地区、学校依然存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不紧、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深入发展阶段之后,如何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注重质量,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首先应做到紧密服务国家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还应突出优势特色,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此外,还应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的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总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守正与创新之间、现实与未来之间、学科专业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找到平衡、做好衔接,才能适应时代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将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从长远来看,构建健康的学科专业发展生态,将助力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8日05版)
从一元钱打火机说起(金台随笔)
坚持通过创新研发走在行业最前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勇立潮头
打火机虽小,却能占领全球大市场。全球绝大多数一次性打火机都是中国制造。2022年,湖南省邵东市出口打火机35.2亿个,约占同期全国打火机出口总量的一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工和材料成本逐年高企,邵东为何能把打火机1元的价格优势保持了20年?答案源自创新。
科技创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能压减成本。集纳调火环、气箱阀等30多个零部件,涉及火焰控制、点火强度等多项精密工艺......1元打火机售价虽低,技术含量却不低。2009年,邵东6家打火机出口企业和5家配套企业"抱团取暖",在政府牵线搭桥之下,携手组建了集打火机研发、注塑、检验、销售于一体的电气集团。2018年,邵东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0多家打火机龙头企业基本完成自动化改造。过去工人们捏着镊子、攥着钳子昼夜三班倒,如今12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这让每个打火机的人力成本从0.1元降至0.015元。俗话说,针头线脑,积少成多。微利产业近乎极致的成本控制,映照着中国制造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
设计创新,进一步筑牢了1元打火机在全球市场中的优势。在实际销售过程中,有的地区消费者偏爱彩色系,邵东厂商就把打火机外壳喷绘得鲜艳;有的地区消费者青睐简约风,厂商便推出极简包装;年轻人喜欢多功能,加装手电筒的打火机便悄然问世......凭借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看似寻常的打火机,走在了时尚创新的前沿。小商品蕴藏大创意、软实力,为中国制造打开广阔销路。
这并非孤例。常住人口仅3万多人的江苏省扬州市杭集镇,牙刷年产量75亿支,占国内市场的60%、全球市场的40%,相继推出可降解、更环保的产品,既敲开了高端酒店的大门,也登上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浙江省永嘉县年生产纽扣约500亿粒,近年来药剂纽扣、发光纽扣等创意产品层出不穷,引领了消费潮流。在研发制造上下功夫,延伸小商品价值链,创新擦亮了中国制造的名片,推动更多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和高铁、盾构机、超级计算机等大国重器一样,饱含创新元素的牙刷、纽扣、打火机等,同样是了不起的中国制造。相关产业或许体量不大,但不少已成为扎根本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它们是关键技术的"攻坚者"、产业链安全的"维护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是中国制造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程带来深刻启示:坚持通过创新研发走在行业最前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勇立潮头。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制造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接续创新、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中国制造的前景更加光明。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9日05版)
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助力(现场评论·海南自贸港观察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把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扭住效益转化的关键点,最大限度释放"生态能量"、撬动"绿色增量"
你可能知道太阳能光伏,也经常见到路面地砖,但对光伏地砖了解多少?漫步海南博鳌东屿岛,广场上铺设的蓝色光伏地砖引人注目:它们主要由防滑钢化加厚发电玻璃和控制器等部件构成,能保证人员行走的安全性,也可发电,还十分美观。利用天上的光、海上的风,借助新技术、新材料,东屿岛让碳"归零",为海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绿色是海南亮眼的底色,生态是海南宝贵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海韵声声、椰风徐徐,热带雨林、蓊郁苍翠,提及海南,人们充满着对蔚蓝海水、纯净风光的向往。保护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更应如此。让高颜值生态助推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海南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然而,一些地方曾因围垦过度开发、滩涂不规范养殖、矿山无序开采等,环境遭受污染。痛定思痛,不治理就不能涵养生态,不转型就难以实现永续发展。比如,陵水黎族自治县针对岸滩脏乱、水质浑浊等问题,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经过努力,如今的新村潟湖、黎安潟湖如同明媚的"双眸",当地人说"'眼睛'重新擦亮了"。"水下荒漠"长出珊瑚,黑臭内河变得清澈,采石场披上"绿装"......对症下药、因地施策,海南不少地方生态环境为之一变。保护好山、河、湖、海、林、草等生态资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今天的海南,生态环境变好了,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美了,人们更加懂得:保护好生态环境,也会得到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