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75篇(第10/16页)
秉持"科技范",为发展添活力。绿色发展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助力。借助技术力量,儋州王五工业园内的生态修复工程,让生态"负资产"变成园区"新名片";东屿岛上的一片片光伏板、一台台花朵风机"追风逐日",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利用"声音设备+数字技术"建立的"声音档案",让科学监测海南长臂猿实现啼鸣实时闻、精准辨......既借力自然又重视技术,既因地制宜又因技施策,以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赋能绿色发展,稳固生态"存量"、丰富生态"增量",为美丽生态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延长"价值链",向资源要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比如,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以茶山为依托,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叶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叶子";白沙黎族自治县探索建立"两山银行",通过将零碎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释放生态红利。良好生态让更多人吃上"茶叶饭""文旅饭",助力地方依托自然资源念好"山海经""致富经"。基于环境承载能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让"生态+"的综合效益持续显现。
南海之滨焕绿意,椰林婆娑育新机。海南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建设自贸港的优势。新征程上,把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扭住效益转化的关键点,最大限度释放"生态能量"、撬动"绿色增量",海南自贸港建设必能擦亮"生态招牌",在碧海青山间积蓄丰沛动能,不断书写发展新篇章。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9日05版)
推动网络慈善规范发展(纵横)
弘扬正气、刹住歪风,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注和帮扶
不久前,民政部发布一则关于防范"假慈善、真行骗"违法活动的提示。一些短视频主播假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之名,骗取广大网友的同情和善款,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近年来,慈善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社会慈善意识日益普及,网络捐赠、慈善众筹、慈善信托等创新方式不断出现,对慈善事业的管理更加规范。然而,一些网络主播用"摆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卖别人的惨,挣自己的钱",严重背离了慈善本意。有的还通过"骗捐""敛财"等行为获得不法收入,涉嫌诈骗犯罪。
爱心无价、慈善可贵。被曝光的假慈善、真行骗做法,不仅伤害了视频中出现的老人、孩子,也骗取了广大网友的善意和同情。对假借慈善之名牟利、违法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人和事,应坚决予以抵制。
维护公序良俗,需要法律的强力约束。我国现行的慈善法等相关法律,对不同程度的欺诈违法行为有明确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措施。实践中,在让不法者受到惩罚的同时,还应曝光恶意行为,让意图效仿者望而却步。此外,不少假慈善行为集中出现在网络平台。对此,应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督促监管发布信息的网络平台,切实履行涉及慈善活动的审核责任,减少造谣、炒作、制造"悲情戏"等不良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很多虚假慈善行为之所以能够被识破,往往来自细心网友对蛛丝马迹的质疑,也得益于这些年不断提高的慈善事业社会公众参与度。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慈善信息公开,推动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帮助人们增强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奉献爱心或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鼓励社会公众投诉举报假借慈善之名牟利、违法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等行为。
弘扬正气、刹住歪风,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注和帮扶,让人们在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相处,慈善才能释放更多正能量。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9日05版)
形成稳就业的强大合力(人民时评)
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江苏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进校园活动,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天津多措并举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积极推进吸纳农民工就业数量较多、成效较好的项目落地;山东把困难群体就业增收行动列入全年稳定和扩大就业行动方案,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力度......春招时节,各地积极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推动就业进一步回稳向好,力保就业大局稳定。
稳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重要部署。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稳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开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政策有力有效,为稳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也要清醒看到,今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为突出。据人社部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创近年新高。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做好就业工作,实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各方面支持就业的积极性,形成稳就业的强大合力。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抓住关键群体和关键环节,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一方面,应围绕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建立台账式的管理机制,构建清单化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就业支持政策,及时优化调整阶段性稳就业政策,从岗位推送、渠道拓展、见习培训、困难帮扶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靠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抓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要加快健全就业目标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快形成重大投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持力度。当前,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不断涌现,为稳就业创造了新增长点。应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帮助更多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与此同时,要着力完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提质的良性循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完成全年就业目标,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任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付出艰苦努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定能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9日05版)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评论员观察)
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件必须高度重视、稳妥处理的大事要事,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将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列入民生实事加以推进,着力解决群众生育、养育、教育后顾之忧,推动提升人口发展水平。
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审时度势作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放开三孩等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发展高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等工作,推动人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的XX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对于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是反映人口形势的重要指标。从我国人口基本国情看,人口规模巨大是首要特性;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人力资本日渐雄厚,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人口流动性增强并且不断向城镇集聚......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口发展既拥有强大人力资源优势,也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同时还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结合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件必须高度重视、稳妥处理的大事要事,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
生育状况,是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重要变量。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与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有关,也受年轻人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对此,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推出20项具体措施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各地区也因地制宜,从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各方面出台相关措施。优化生育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生命全过程、家庭全周期、社会全要素视角着眼,建立适宜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生育政策同向发力,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生育潜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提升人口素质在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人口素质包括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等方面。着眼未来,要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让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人口政策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灵活调整、不断完善。新征程上,凝聚众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着力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动将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9日05版)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人民观点)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达到的五个方面目标。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深入探讨,贯彻落实。
--编者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援引"治学三种境界",强调"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枚举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告诫领导干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论学习方法,为党员、干部夯实思想根基、强化理论武装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明确提出"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等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不断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才能不断激发大党大国办大事、建伟业的优势,汇聚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坚持学思用贯通,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好的实践效用。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学思用贯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可以避免用什么学什么、不用则不学的实用主义,也能够避免食而不化、学用脱节的形式主义,确保主题教育真正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知信行是内在统一的。要学而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系统掌握、准确领会;要学而信,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汲取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要学而行,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是否真知真信真用,担当尽责、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检验标准。通过主题教育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治素养,不断坚定信念、砥砺初心,不断推进自我改造、自我净化,党员、干部才能永远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勇于迎击任何狂风暴雨、战胜任何惊涛骇浪,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止。
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