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04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75篇(第2/1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60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4分钟。

辽宁开展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安徽发布"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非遗精品力作精彩亮相......近期,不少地方围绕非遗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促进非遗开发利用,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一个个案例,既彰显着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启示我们,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到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再到建设非遗特色景区,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合理利用,才能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当非遗工艺品借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当非遗美食制作技艺经由短视频成为年轻人的下厨参考,当非遗戏曲融合流行音乐获得听众青睐,厚重的文化资源将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地市级、县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下一步,还应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传承人参与院校学习和企业生产,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我国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今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遗就能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06日05版)

乡村教育应有乡土特色

在山东菏泽,乡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设田园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涵养精神、塑造品格;在重庆潼南,乡村学校成立少年宫,为学生学习剪纸、竹编、扎染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四川成都,乡村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陶艺产业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感受劳动之美、创造之美......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课程,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等,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些特色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

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决定了乡村教育要多关注本土文化生态。在设计课程时,乡村学校不妨因地制宜,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社会文化知识,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场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搭建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开展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厚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

优质的乡村教育,不仅要具有鲜明的乡村特色,也要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如今,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乡村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就能享受到海量的教学资源、获取丰富的学习机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乡村教育数字化水平存在差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薄弱地区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更新,持续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畅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机制,用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发展,有助于补齐乡村教育短板,让乡村教育品质"立"起来。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促进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教育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一定能让更多农村学生拥有深厚文化自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更多英才。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06日05版)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新论)

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全球倡议与行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发展。从历史经验看,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推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把握由此产生的战略机遇,就能脱颖而出;反之,则可能落伍。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转型蕴含的战略机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新一代数字技术迭代速度快,渗透力强,影响面广,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快速推进,已经从PC互联进入移动互联,正在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网上购物、数字消费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推动生产方式革命性变化,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成为当前最具活力的领域,数字技术还能为其他产业赋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数字贸易等新的生产方式或贸易活动风起云涌;三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政府在治理理念、平台、流程、标准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四是推动国际竞争范式的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数据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日益紧迫,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从倡议转变为行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在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快速兴起,均是绿色化转型带来的机遇。我国在上述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我国把握绿色化转型的战略机遇奠定了难得的基础。还应看到,数字化与绿色化并非互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就使得未来转型更加广泛、深刻、快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一趋势性变化,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把握两大转型并激发二者的叠加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将催生出大量新领域新赛道,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要做好顶层设计,深入研究不同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以全球视野进行谋划,既要重视新领域新赛道,也要重视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旧并举、共同发展。要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推进深层次改革,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潜力与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汇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从人类现代化进程来看,引领科技革命的国家,总能够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率先获得新科技、新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面对数字化和绿色化这两大转型,只要我们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0日05版)

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评论员观察)

数字社会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路径

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数字技术和生产生活的结合始终朝着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

前不久,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回头看"抽查结果显示,网站和手机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复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87%。对于未通过复检的网站和手机APP,有关单位将建立"一对一"指导咨询机制,帮助其及时完成功能改善,助力提升改造的广度、温度与精度。持续提升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水平,有效解决老年人等群体面对智能技术"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等难题,彰显了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和进展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作为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字社会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生产生活,数字生活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数字技术为生活添彩的强大创造力也不断凸显。在城市社区,手机支付、APP打车、网上订餐、协同办公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常态;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乡村变身"掌上村庄",村务微信群成了宣传政策的"明白群"、服务群众的"好帮手"。从购物消费、居家生活到旅游休闲、交通出行,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服务不断迭代升级,互联网新技术在社会各方面深度应用,标注着数字社会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构筑起生动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数字社会人人共建,数字生活人人共享。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路径。比如,目前我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环境基本建成,中小学校园网络接入率达100%,高校上线慕课数量超过6.45万门,学习人数达10.88亿人次,教育数字化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又如,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数字医疗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实践证明,紧扣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就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数字技术和生产生活的结合始终朝着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加大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重点热点问题的整治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数字社会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法治体系,夯实数字社会建设的法治基石。另一方面,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为数字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深入优化数字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就能推动数字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让越来越多人享有更好的数字生活。

数字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变革,也涉及社会组织方式和利益格局调整。科学谋划数字社会建设行动方案,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我们必将迎来生活更加舒适、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具效能的数字社会。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0日05版)

跑出事业发展的"加速度"

改革开放蹄疾步稳,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区域发展活力四射,乡村振兴气象一新......春日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处处洋溢奋斗激情。

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之年催人跑。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奋跃而上、跑出事业发展的"加速度",正当其时。

得有时不我待的意识。3年多来,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走出一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开局决定走向,起跑关乎全程,工作开展贵在开好局、起好步。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方此之际,尤应快马加鞭抢抓时间窗口,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心态去抢时间,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姿态去抢时间,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继续发扬脱贫攻坚时的那股子劲、那股子气。

得有务实高效的举措。奋进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要有扎扎实实的方案、举措和办法。开年以来,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微观措施加快落地、精准有力,各地出实招、鼓实劲,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激活潜能,中国经济发展涌动着勃勃生机。跑出"加速度",需要能力作支撑。面对艰巨繁重的各项任务,面对千头万绪的各方面工作,深调研、察实情,拿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办法,真正解难题、提效率,方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得有聚力奋进的行动。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美好的蓝图不会自动实现,仰赖于苦干实干、踏实奋斗。尤其是碰到矛盾和困难时,绝不能打退堂鼓、放不开手脚。春潮澎湃,万物生长,新起点上,起步即冲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只争朝夕、不负时光,撸起袖子加油干,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才能以实干实效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蓝图恢宏,气吞山河;号角激越,催人奋进。跑出事业发展的"加速度",体现责任和使命,彰显能力与担当。眺望前方,按下奋进的快进键,开足马力、奋勇争先,我们一定能创造新奇迹、成就新辉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