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55篇(第7/12页)
这些年,"未来已来"这个词很流行,但也不能忘了"过去未去"。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比如,今天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治水智慧。在古代,基层水利管理者负责维护日常用水秩序、修筑堰坝、疏浚圳沟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渠长""河长""湖长"等均可见于传世文献。先贤们在水利管理制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当今的河湖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现在,河湖长制带来河湖"长治",江河湖泊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小切口"带来了"大转变"。由此来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可以为回答今天的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和启示。方此之际,只要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起来,就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既定奋斗目标。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变革和开放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我们的道路无比宽广、我们的前景无比光明!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05版)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不久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举办的一场大型线下招聘会,专门设置了"职业指导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区域排队最长。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有差异,因而往往需要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在多措并举拓宽就业岗位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耐心细致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就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就业预期各不相同,通过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在今年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着力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以帮助2023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说,积极的就业观念是顺利求职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可以放大就业政策效应,增强措施效果,让自己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看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客观上确实存在着种种差异,就业者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我之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增强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才能在就业创业时掌握更多主动。比如,很多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的青年,一开始只是车间普通的技术工人,后来通过不断钻研成长为某个领域顶尖的技能专家;有的技能人才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名牌大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些都说明,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从更长远视角看待当下就业和职业发展,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拥有更多可能性。
青春的样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样子。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一样能实现青春的价值,还能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有的青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有的青年成长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得到了磨砺和成长;在"三支一扶"计划中,大学生"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既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又拓展自身的职业赛道。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为走好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越是志存高远,越需要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施展才干的一方舞台,莘莘学子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05版)
推动暑期旅游市场升级提质(纵横)
年轻人约上好友,在旅途中发现更美的风景;家长们带上孩子,走过名山大川,探访人文古迹,追寻更有意义的假期......最近,"暑期档"旅游热潮悄然而至。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区别于传统旅游以观光游览为主,他们更加注重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联结,追求个性化和社交化的旅游体验。这折射出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促使旅游市场不断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多样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一些旅游目的地通过主题研学、生态旅游、"旅游+体育"等新业态和新玩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一些地方率先推出以各类音乐节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和旅游融合项目、地方民俗和非遗项目,以满足年轻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向往。
毋庸置疑,这些个性玩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多元需求,为"诗和远方"创造了新的图景,塑造了暑期旅游新气象。不过,这些新兴业态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不少暑期旅游产品缺乏具有可信度的品质评估和监管标准。一些旅游景区和文旅企业过于追求新奇和独特,忽视了游客的实际需求和体验感受。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要把保障游客安全和权益置于首位,并推动出台行业指导文件和品质监管方案,加强对暑期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在规范管理上"做加法"。
年轻人群体规模庞大,需求多样,这意味着市场创新有很大的空间。不过,在供需对接方面,一些经营主体图省事,采用通用化产品代替个性化产品。有些所谓的研学游只是以旅游为名,缺少教育之实。经营主体应该从精细运营的角度探索更多可能性,在行程设计、价值创新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广新业态和新玩法时,经营主体还应不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维护能力,在产品创意和开发上探索更多可能。同时,在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保留一些兼具挑战性与安全性的项目,满足年轻人探索新鲜事物的需求。
在暑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升级提质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旅行业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不足都会制约旅游服务产业链的良性运行。只有不断拓展长板、补齐短板,在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让暑期旅游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广大游客带来更优质、愉悦、难忘的旅游体验。
(摘编自《解放日报》,原题为《个性玩法塑造旅游新气象》)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0日05版)
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纵横)
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将健康促进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学习实践生活诸环节,有助于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学校深度参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难题。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存在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个体成因复杂,但充分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在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中,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学校建设是一个极佳的契机,可由此加快建立学校健康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作为育人的关键主体,学校应当把建设健康学校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更加主动地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相关实践要求。
健康是个大概念,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到底该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在关注肥胖、脊柱侧弯、龋齿、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应注重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注重多方协调、系统推进。目前,各大中小学校对健康课教育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应尽快解决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工作职责不清、课时无法保证等问题。推进健康教育,要不断优化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为教师提供实现专业价值、施展专业水平的舞台与空间。此外,应加强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健康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卫生健康等相关单位在师资配置、课时安排、研修培训、专题教研、健康科普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原题为《健康学校建设体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7日05版)
村史馆里故事多(现场评论)
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蓝天白云下,灰褐色的山体高高耸立;清澈平缓的河流,在山前拐了道弯。河滩上,绿树掩映之下,一座座藏式民居错落有致。
河是黄河,村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德吉村。游船快艇、特色民宿、风情藏餐......这个由260多座藏居组成的村落,在黄河上游远近闻名。几年前,千余名贫困藏民,告别几十公里外、海拔3000米以上的脑山,整体搬迁到这里定居,从牧民变成了民宿老板、厨师、生态看护员。
村前黄河边,一座两层的村史馆引人注目。走进展馆,一张张泛黄照片记录着过去的景象:一名藏族妇女背着一个水桶,跋涉在崎岖山路上,背来全家一天的饮用水;破败的几间石屋、紧邻一座石头垒砌的牛羊圈......当地村干部说,这是以前牧区的常态。与此同时,一幅幅新图片,记录着德吉村种植苗木、发展旅游的奋斗故事。
近年来,从东海之滨到雪山之下,从塞外草原到江南水乡,记者在农村社区采访时,常见到这样的村史馆。
村史馆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新时代以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如今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小小村史馆是时代大窗口,生动记录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村史馆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图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西沙沟村村史馆,真实呈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的发展历程。开商铺、晾晒棚,公益林补偿款、村民入股分红,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村史馆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小桥流水、特色民居等尽可能保留着,但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机械化代替了牛马耕作,标准化代替了手工生产。石磙、石磨、木轮车、地排车、蒸笼、风箱......不少地方的村史馆,将过去的生产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来,为乡村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
村史馆里有真切的民声民意。德吉村村史馆的显眼处,摆着一幅巨大的全村实景图--利用各种谷物制作完成的"五谷画"。6户脱贫户搬入新居后,感恩好政策、好生活,主动制作了这幅图。不少村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到了村史馆。一次采访时,恰逢一个村在开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汇成共同的心声:"没有共产党,哪来今天的好日子?"朴实的话语,表达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情。
村史馆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建好用好村史馆,就要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抓住"史"的特性,在整理乡村发展史中推动文化振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在尊重地方特色基础上,深耕内容、讲好故事,以独特的文化符号记录时代发展。村史馆源于百姓,应当聚焦服务群众,整合各项功能,不断汇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必将助力赓续乡村文脉,更好造福农民群众。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7日05版)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占地面积仅0.7平方米的智能椭圆机,设计时尚、风格独特的滑板与陆地冲浪板,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于一身的智慧化体育公园......前不久,2023年(第四十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产品科技足、服务创意多、展会人气旺,折射出我国体育消费的升级趋势与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也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在全民健身的带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持续火热的体育消费,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面对消费新需求,体育产业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这一新趋势、新变化,体育品牌只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创新步伐,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才能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更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在跳绳中加入智能芯片,同时通过外观设计形成绚丽的视觉效果,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跳绳这项运动。碳纤维打造的自行车受追捧、注重"精细化"锻炼的新型健身器械走红等案例也证明,只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功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才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体育品牌往往直接面向消费者,其创新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让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是一种有益探索。例如,国货品牌鸿星尔克此前正式发布了"共创中国跑者"品牌战略,从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开放共创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吸纳专业跑者和跑步爱好者对跑鞋的意见建议,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的产品。同时,不断完善跑者服务体系,在提供更具科技"硬实力"产品的同时提升服务"软实力",努力打造更适合国人的运动产品。瞄准消费者使用需求精准发力,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有助于实现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更好惠及消费者的双赢。
当前,在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水平等产业政策带动下,我国本土体育品牌迅速崛起,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展望未来,在产品科技创新、销售渠道改革、服务升级、拓展品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体育品牌与用户加强交互,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群众不断升级的体育健身需求必将得到更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