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理论文稿-33篇(第26/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1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4分钟。

加强原创性要突出问题导向的实践性

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线,也是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的根本之策。但是,创新不是简单概念的翻新和理论的凌空高蹈,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创新的检验标准和最终归宿,必须突出实践性以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

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伟大实践变革中的原创性实践进行概括和提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及进入新时代10年来,中国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阐释其背后深刻而系统的道理、学理、哲理,将中国人民创新、创造的成果以思想精华的方式凝练出来,以助益于民族复兴和奉献于人类进步,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职责所在。对这些伟大的原创性实践视而不见、不加研究或者研究不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成为了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同样,基于普遍性的视角与胸怀,人类一切伟大的创造性实践变革也都应该成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加以概括和升华的对象。

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更要直面中国和全人类当下实践的大问题,以理论创新直接推动实践变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起点。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时代的大问题也是集结号和试金石。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同学科角度不同、方阵有异,距离一线具体实践也远近不等,但都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际上也就是实践之问、实践创新之问,形成各方辐辏、合力聚焦的态势,从而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即便是一些所谓绝学、冷门学科的发展,也不应当只是养在深闺中,更不能满足于作为观瞻的景观,而应该从更高层面着眼于实践,从人类文明传承、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民幸福的角度和"计长远"的高度加以弘扬、光大。

坚持系统观念要强调共同合作的真诚性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已经搞好,行动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齐心合力、通力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与学术的分野、学科及专业间的割裂、学术环节之间的脱节、学者自我封闭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倡导真诚先于真理的精神,以真诚合作保障公共性的达成,共同铸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管理角度看,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有关举措。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不同学科的合作,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合作甚至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合作,由此还涉及到不同科研院校、不同科研平台以及不同地方、单位之间的合作甚至是世界性的合作,更不用说同一个一级学科内部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合作--但当前的事实往往是即使在这个层面的合作也不够理想。在这些方面,个体的科研工作者总体力量是很小的,或者说他们的努力应该说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还是需要有体制机制的安排和保障。如何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真正实现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牵引和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真正保障以最好的资源、条件来确保最佳的阵容实现科研的最大效益,还有不少细致的工作要做。

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亟需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走向真诚合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可能靠某个人或某个团队单打独斗去完成。在整个系统工程中,有学科分工、领域分工,也有环节分工甚至角度分工,每个学者和团队都是"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自的"片面性"为代价贡献了某个方面的深刻,最终集体铸就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伟业。因此,每位学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多维一体的本质,正视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每个学者从自己的角度坚持高度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决不可以轻视他人的努力。在学术研究中,人各有志也人各有长,或善于致广大,或长于尽精微;或重在爬梳考据,或偏于义理辞章;或坚守基础理论之研究,或喜好对策建议之思考,只要目标一致、真诚而发,就要得到尊重,得到真诚对待。学者们不仅应该在科研中加强合作,而且在学术争鸣中要注意开展理性、健康的学术批评,不宜以自为重而党同伐异、文人相轻。

后疫情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的三重逻辑

2022-0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国际传播的目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持续爆发又加剧了大变局之"变"。随着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疫情防控呈现良好态势,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中国同世界携手应对疫情,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担负起大国责任、展现出大国形象。"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价值观念,也成为国际社会的聚焦点。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客观性认识、本质性理解与自觉性认同是提升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度的必然逻辑。

客观性认识是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的逻辑起点

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日益深入人心,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