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网评文章-196篇(第31/100页)
监督问责是保障。既要反对放松、放开、"躺平"等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也要坚决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反对和克服任何形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发挥好行政督导和纪检约谈等机制作用,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遵规守法、严守防疫要求,公众是疫情防控的主体。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战胜疫情的法宝。该管住的坚决管住,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落实的落实到位,我们一定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坚持旅游为民,推动露营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公共营地建设,扩大公共营地规模,提升服务质量;鼓励支持经营性营地规范建设,提高露营产品品质;有序引导露营旅游休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暂别城市喧嚣,择山水草坪扎营,或与孩子掷飞盘嬉戏,或和亲友野餐小酌,感受摇曳花香,仰望璀璨星空......随着公众休闲方式多样化,露营日益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惬意的新选择。但也要看到,户外露营发展时间尚短,逐渐暴露出供需不平衡、设施不健全、安全有隐患等问题。
群众有需求,政策有所应。有关部门出台《意见》,不仅是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旅游为民的要求,更旨在丰富优质露营休闲产品供给,推动露营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露营,首先要有明确范围和相应设施的营地。《意见》明确,在符合相关规定和规划的前提下,探索支持在转型退出的高尔夫球场、乡村民宿等项目基础上发展露营旅游休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划出露营休闲功能区,提供露营服务;鼓励城市公园利用空闲地、草坪区或林下空间划定非住宿帐篷区域,供群众休闲活动使用。科学规划、遵规守矩、分类指导,使多种类型的场所都被纳入提供露营场地的范畴,这是从供给侧顺应群众需求,会令近郊游、度假游、公园游等不同距离和时长的露营都有休憩之地。同时,这也是利用存量空间和现有资源,节约建设成本,避免盲目上马项目、恶性竞争。《意见》还指出,营地选址应当科学合理、注意安全,避让生态区位重要或脆弱区域,远离洪涝、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和危险野生动植物活动区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露营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同样体现在《意见》中。鼓励和引导营地与文博、演艺、美术等相关机构合作,结合音乐节、艺术节、体育比赛等群众性节事赛事活动,充实服务内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露营不仅能带来身心放松,还会丰富游客的精神与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文明露营意识,推广"无痕露营",更是让游客"除了脚步,什么都别留下。"
安全更是露营旅游的要点,管理和监督不可或缺。露营旅游休闲经营主体要加强治安、消防、森林草原防灭火等管理。压实经营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隐患排查,及时整治防患于未然。同时,各地要充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在规划建设、规范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营造、安全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才能确保群众获得良好的露营服务及周边保障。
旅游已成为中国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不断增加包括露营在内的优质旅游资源供给,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旅游休闲需求,是旅游为民的切实体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坚持退耕还林,让山川着绿林海生金
曾经濯濯童山,如今秀美山川。作为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近日,《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首次对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彰显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综合效益,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效。
犹记得1998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让"风来沙满天,雨来泥滚坡"的生态问题愈发引起人们关注。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从1999年到2019年,我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报告》显示,2019年,综合效益总价值量达24050亿元。退耕还林,让神州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也让不少村民富起来、腰包鼓起来。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退耕还林还草具有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森林防护和林木养分固持等生态功能,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风沙肆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从长远来看,更是为了调和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看到,尽管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宝贵,但开垦生态承受力弱、不宜耕种的土地,往往经济效益低、环境破坏大,甚至出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家园只有一个,损坏难以复原。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共同家园,正是我们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初衷所在、使命所系。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道单选题。对于世代生存于此的居民而言,一方土地就是生计所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如何释放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经济效益?既要靠政策补助,更要靠产业发展。在四川巴中,不少村民搞林下养殖,培植椴木银耳;在宁夏固原,前来采摘休闲、买手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多,农户吃上"旅游饭"......绿色产业逐渐成为幸福生活的支柱产业。从土里刨食到林业生产、技术服务、森林康养等协同发展,退耕还林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帮助群众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下一篇:理论文稿-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