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署名文章汇编(44篇)(第7/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78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93分钟。

要在坚守为民初心中带领老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初心不渝为人民的执政理念,展现了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吕梁是革命老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切工作、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生猪、肉牛、食用菌、红枣、核桃、杂粮、马铃薯、沙棘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逐年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持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深化殡葬和祭祀改革,坚决革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建设文明乡风。二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快市区老城区城中村、老旧片区改造,推动老城区疏解人口向新城区转移,腾退空间主要用于增园添绿;积极推进新城区建设,全面完善路网框架,加快城市场馆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实施"一廊两带"战略,围绕建设"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吕梁市沿黄河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示范带""吕梁市沿汾河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带",谋划实施一揽子重大项目,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四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打响吕梁山护工品牌,让更多群众依靠技能成就精彩人生。实施健康吕梁行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人才队伍方面的短板,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育幼服务体系。五要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加强法治吕梁、平安吕梁建设,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网格员队伍的作用,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六要不断健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坚持市委建立的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每月深入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点与群众座谈制度,不断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要在强化自我革命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并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党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代价不能白付、教训必须汲取"的教诲,扛牢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一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省委"四论四不唯""三让三不让"选人用人要求,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注重在基层一线磨砺和增强广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三大本领",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三要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牵引,严密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物业服务、推进移风易俗、排查风险隐患、保护生态环境、配合中心任务、调处矛盾纠纷、防范违法犯罪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要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久久为功深化纠治"四风"顽疾,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持续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全面建设清廉吕梁。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铸就辉煌。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理念和实践的贡献,从深层来说渊源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人民不仅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我们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要把这一根本制度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四)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发展,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落实好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委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主动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央政治局常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新的历史起点上,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刻不停歇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往开来、行稳致远。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本质要求。党章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样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党能够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检视自身、直面矛盾问题,坚决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作斗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党、支持党,坚定跟党一起团结奋斗。走过百年历程,党依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依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保证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党要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就必须初心不改、使命不移,自觉以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党心民心。

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告诫全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进入新时代,面对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较为严重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屡禁不止的"四风"问题和触目惊心的贪腐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顽强意志和坚韧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既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必将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考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把党建设好建设强。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大时刻,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航向,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赢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展望新征程新任务,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永葆党的先进纯洁和强大生命力。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鲜明特征

回望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作了深刻总结,突出强调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确保全党集中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

(二)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