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署名文章汇编(44篇)(第3/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78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93分钟。

精准把握精髓要义,坚持在学深学透中走在前。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深悟是前提。生态环境部门全体干部职工要主动加强学习,把握报告精髓要义,在学习中找目标、找思路、找方法,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全面系统学,统筹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学习和研讨,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谆谆教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坚定意志。更加结合实际学,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结合,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做到融会贯通、一体落实。更加原原本本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逐篇逐段悟,抓住重点和创新点,深学细悟、融会贯通,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思想、升华思维、优化方法,检视自身不足,解决思想困惑,提高工作成效,使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更好满足岗位新要求和发展新需要。

锚定攻坚落实要求,坚持在对标对表中干在前。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干苦干是核心。生态环境部门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全体干部职工要聚焦大局抓落实。坚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口,推广应用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工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树牢生态安全底线思维,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消除潜在环境风险隐患,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健全以整改问题为目标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努力解决好城市垃圾、噪声、油烟、扬尘等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统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推进生态价值的转换,探索出适合我市的生态产业价值转换通道,努力把美丽生态变为美丽经济。

打造过硬工作部门,坚持在锤炼作风中作表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硬作风是保障。要着眼打造"环保铁军"需要,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强化思想引领,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在贯彻落实中锻炼能力,在破解难题中提高水平,在重大行动中培养意志品质。要扬长补短,坚持立足生态环境工作看生态环境工作、跳出生态环境工作看生态环境工作,进一步树牢系统思维、增强系统观念,兼顾主业,弹好钢琴,以高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破解制约生态环境工作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要敢做善为,立下做大事的志向,保持当先锋的状态,卯足抓落实的韧劲、创一流的拼劲,勇于打头阵、攻难关,千方百计求突破、谋创新,围绕建设"三城五地",以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全力抓好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守护绿水青山好风光、描绘美丽陇南新画卷。

娄底市委书记邹文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韧劲,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面提升,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一、突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充分发挥政治功能,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有效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完成党的政治使命。

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头等大事,确保传达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基层党组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坚持党组织领导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在把握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等方面加强政治领导和政治引领,使党的意志、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基层每个角落,变成党员群众和其他各类组织的自觉行动。

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以强化执行力为关键,提升抓落实的本领和作风,教育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作业面"、当好"施工员",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做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确保总书记有号召,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安排,娄底就抓好落实、见到实效。

二、完善组织体系,实现有形有效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部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在抓好有形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构建各领域党建"四梁八柱"。紧紧牵住党建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落实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清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和"盲区",理顺和完善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卫健工委工作机制,落实农村、城市、机关、国有企业、中小学校、两新组织、离退休干部等领域党的建设系列指导意见,一体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

把支部建在"最小管理单元"。娄底市结合"平、战"需要,在核酸检测点、交通服务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工地、生产车间、两新组织等"最小管理单元"建立6100多个党支部,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按照地域相邻、工作性质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在改革发展最前沿、急难险重第一线的最小管理单元全链条、全领域、无死角建好建强党支部,做到基层党组织建设贯通各层级、覆盖各领域。抓好党的纪律全覆盖,党支部建到哪里,党的纪律就跟进到哪里,用铁的纪律给党支部强筋健骨,提升战斗力。

完善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党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按照"党建引领、全面覆盖、发挥作用"的总要求,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依托网格党组织,提升推进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三、厚植组织优势,凝聚广泛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才能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成落实党的领导的强大合力。

把党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态长效开展"党群心服务芯"五个到户活动,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项目工地、基层一线,抓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机制,变"基层群众找上门"为"党员干部走上门",用心用情办好千家万户的事。全面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扎实做好党员家庭挂牌亮身份,做好党员示范引领。

把人才凝聚起来。研究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基层建设,推动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继续深入实施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创新农村带头人队伍选育管用,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人才支撑。持续选优派强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提高基层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不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充实到基层火热实践中"墩苗"历练,实现年轻干部成长和基层组织建设"双向奔赴"。

把群众动员起来。把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基层群众有效参与基层治理途径,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娄底红""积分制""屋场会""楼宇会"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及时就地解决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党建引领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这个"最小细胞"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娄底市《关于加强家庭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的通知》落地见效,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四、强化组织保障,巩固提升发展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资源"。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才能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效能。

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落实《金融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1+N"政策措施,全力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面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行动,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提升城市善治"新维度"。健全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议事协商机制,梳理居民群众需求,制定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强化街道社区层面与各"双报到"单位、驻社区单位、其他组织间的互联互动,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与辖区单位良性互动、联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抓好小区党建、物业党建、业主委员会党建等各类党组织建设,搭建起物业、社区、业主之间桥梁,打通住宅小区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矢志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着眼加快打造以钢铁新材为主的中部地区"材料谷",做大做强钢铁新材、工程机械两大主导产业及电子陶瓷、农机等新兴优势产业,坚持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供应链,将战斗堡垒建在链上、先锋力量聚在链上、服务保障抓在链上,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头部企业党组织引领、链上企业协同推动的组织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调联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农工党市委会主委:中流砥柱创伟业踔厉奋发谱新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中共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必将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为同全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新动力。

开幕会当天,全市农工党党员以不同形式进行了收听收看,并对二十大报告进行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不忘合作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农工党市委会将带领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师,广泛凝聚政治共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深化"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扎实履职尽责,紧密围绕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为加快推动新时代"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贡献力量。

新征程、新起点,我们满怀豪情,信心百倍。我们将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出色的建言献策成果和务实的社会服务活动,共同谱写全市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区纪委书记: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优良的作风是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志,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执政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党员干部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带头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在全社会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正气新风。

筑牢思想根基是根本保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久治不愈,究其根源还是少数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首先要从思想源头抓起。要用好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党性大熔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切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思想"总开关"。

坚持问题导向是基本思路。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不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必须从具体问题抓起,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推进带动整体工作。要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的基础上,运用好大数据分析、全媒体信息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线索,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处置。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形成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发现、治理、整改、提升工作闭环,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严肃执纪问责是重要方针。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要用好问责利器,通过严肃处理违纪党员干部,对尚未违纪但已有"思想萌动"的党员干部形成强力震慑。要精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党员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提醒纠正;对顶风违纪、屡教不改、屡查屡犯的党员干部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切实营造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高压态势。

坚持以上率下是关键之举。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要突出抓好"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以上率下,引领带动"绝大多数"自觉遵规守矩,倡树新风。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勇于直面自身问题,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及时纠正自身思想和行为偏差。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扎根深圳,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举旗定向,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擘画宏伟蓝图。高等教育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主动担当起服务支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使命,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标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能与智慧力量。

一、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新道路呼唤新使命,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里程碑式新成就的集中体现。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的发展目标一脉相承、紧密相连。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路径,深度契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面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实力深刻影响着国家整体实力,进一步影响国际格局变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等协同发力。新时代背景下,要打造坚持"四个面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进一步激发高校自主创新动能,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体系中的支撑与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夯实高校作为国家战略性科创力量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大学担当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

新担当呼唤新举措,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融合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大的战略转型,始终同各个历史时期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同步书写出教育强国的恢宏史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践逻辑。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跃升,是应答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历史逻辑和实现高等教育战略转型的重大实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内涵深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党领导的具有时代引领力、国际竞争力与协同创新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型大学。

"中国特色"要求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标准、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遵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属性、根本前提和根本方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尽高校之所能,构建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中国气象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世界一流"要求彰显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界胸怀、世界眼光、世界引领。全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以全球视野、全球谋划、全球布局、全球竞合的开放包容理念,坚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深度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合作与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在教育合作中扩大国际话语权,全面提升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大学品牌形象与影响力。

"新型大学"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开辟具有时代锐度、世界广度和中国高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新格局、新境界。从历史发展来看,当前世界科学中心正呈现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而教育兴盛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先决条件。从大国格局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和建设方面走在前列。面对新形势,全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为谁办大学"这一方向性问题,着力探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富于创新精神、引领世界水平的新路径新模式;矢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探路,在更高目标、更高层面上形成全球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整体性推进和格局性转变。

三、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先行示范是全面示范、高质量示范,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先行示范的必然要求和光荣使命。作为以深圳这座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命名的大学,深圳大学与深圳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是"办"在深圳,更是"长"在深圳,近四十年间深度参与了改革开放、特区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圳大学的发展史几乎完整契合了特区发展史,是深圳特区伟大奇迹的精彩华章和重要构成,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零起点新办大学的一个成功典范。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深圳大学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融入"双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建校以来,深圳大学始终不忘初心,办让党放心、人民满意、负责任的大学,努力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两个坚强阵地"。进入新时代,深圳大学一以贯之,坚持融入城市使命、城市创新、城市示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瞄准"学有优教"的先行示范目标,通过更加卓越的人才贡献、产业贡献和学术贡献,补齐深圳高等教育短板,构筑教育、人才与科技高地,开创大学发展与城市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共荣的新局面,加快成为"双区"发展的建设尖兵和服务标兵。

打造标杆,办世界一流的大学。新时代以来,深圳大学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跑出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深大速度",成为国际上观察中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快速转型的一个窗口和生动例证,为加快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奠定了厚实基础。迈上新征程,深圳大学确立深度融入先行示范区建设"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拔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典范,挺立国际前沿、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加速汇聚,成为与全球标杆城市相匹配和极具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创新力的标杆大学,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独特的贡献深度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创新驱动,办引领未来的大学。建校伊始,深圳大学就把"标新立特"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与试验田。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深圳大学赋予"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新时代内涵的自然延展和历史延伸。从"改革之子"到"创新尖兵",深圳大学将持续彰显以改革创新为基因、先行示范为基调、服务"双区"高质量发展为基准的高水平特质,聚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8"领域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科学问题,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进到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最前沿,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环深大创新创业生态圈"迭代升级,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创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地位相匹配、引领全球标杆城市文化发展、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核心技术突破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短板也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重大原创成果不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能力不强;投入总量不足,以高校为核心的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较少,促进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尚未完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时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建校39年来,深圳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为科教服务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深大贡献"。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应如何构建新型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如何发挥横向融合"产-学-研"、纵向贯通"科学-技术-创新"的牵引带动作用?如何实现由兴趣驱动、自由探索向需求驱动、目标导向结合的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这既是对所有高校的时代之问,也是摆在深大人面前的现实之问。

担任深大校长后,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和经验总结,我在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并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尝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