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前线文稿汇编-30篇(第6/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80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61分钟。

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任务。2021年11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做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国家安全工作,明确了9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政治安全的三要素。二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这是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三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彰显科技安全在总体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四要"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等,强调社会安全需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五要"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强调要更加重视新型领域安全。六要"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外兼修和对外担当。七要"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这为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八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强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九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自觉推进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推出,意义重大。其时间限定意味着,国家安全战略今后也将5年更新一次,从而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致同步、一体推进。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安全理论与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还在近年来中美战略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内外兼修、主动塑造的新安全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动态平衡。

(作者简介:陈向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生成逻辑

韩立群

2022-07-06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理念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来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理念的历史脉络、当前重点和发展前景,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和条件,把握好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以更加坚定的信心用好这一理论武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是党从国家安全斗争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形成认识,到丰富内涵,再到成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家安全指导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和党的国家安全思想创新的发展趋势。

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的提出。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次在公开报道中提到统筹发展安全。2017年2月,中央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党中央专门就国家安全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概念。虽然在表述上仅比此前多一个"和"字,但无论从会议的主题、召开的背景,还是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一理念已经在内涵上发生了明显飞跃,涵盖的领域也明显拓宽。

2018年4月,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内涵,特别是阶段性地明确了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认识,也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思路。这次全会是在国家安全工作已经得到全面加强,总体安全观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基础,我们已经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的基础上召开的,也就自然产生了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新阐释。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始成为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都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随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明确。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12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个坚持",再次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标志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框架基本成形。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统筹发展和安全"并列,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主要理论武器,并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基本经验概括的"九个必须"之中,成为我们党在第二个百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这就使得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政治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有了更高的历史地位。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又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列为新时代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成就和经验,再次明确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理念的政治属性和历史地位。

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的历史传承

关于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在认识上体现出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一致。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继承,也是结合新的时代需要作出的英明决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念是统筹好革命和生产的关系。毛泽东早就注意到统筹好革命和生产两件大事的重要性。他在《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建立中央苏区后,毛泽东提出革命时期生产建设的目的是为革命服务,"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这就不是服从战争,而是削弱战争"。但毛泽东也指出,革命是中心任务,不能因为生产而耽误革命,"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理念是统筹好国防和建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明确经济建设应该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首先解决好财政困难、大面积失业、物价波动等一系列经济困难。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实行"边打、边稳、边建"方针。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中专门就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毛泽东指出,要想有更多的飞机、大炮甚至是原子弹,现在要做的不是增加军政费用,反而是减少军政费用,用到经济建设上去,只有经济发展得好,才能有更多的飞机、大炮,也可能开发出原子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理念是统筹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邓小平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仍然有清醒的认识。1980年,邓小平给部分中央干部讲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集中阐述了对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看法。他指出,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有较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对于国内的违法犯罪、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追究;要做三件大事: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实现四个现代化,但三件事的核心是经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进入新时代,党的理念又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建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个坚持",其中第四个坚持即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要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集中表现在国家发展对安全水平的要求更高,决定了我们必须实现高水平安全。与此同时,面对更加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条主线的两个方面。也正因为此,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才应该成为各条战线、各方面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要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

进入新时代,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更加充分的政治、理论、制度和物质条件。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国家开展一系列安全方面的重大斗争,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党的领导更加全面、系统、完整,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为坚强,为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将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为统筹发展和安全锻造出更加强大的理论武器。总体国家安全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国家安全思想理论的精华,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国家安全斗争实践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发展,也是百年来党的国家安全思想不断自我总结、完善的结果。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一个管总的思想,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篇",也是其他领域重要思想的底色;不仅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所有党政部门做好各项工作都必须牢牢把握的总体指南,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国民教育的必修课。

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安全方面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各方面工作开展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各方面各领域对国家安全工作更加重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条主线。在国家安全上,党领导建立了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全面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可以说,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的改革完善,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的形成,各项工作机制的设立,为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埋头苦干,创造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为世界所瞩目。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们下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这些成就的取得,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才有了社会长期稳定这个坚强后盾,我们才能放手开展国家安全工作。正是由于这些成就的取得,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手段、条件不断丰富,我们才能有充足的资源去开展国家安全工作;正是由于这些成就的取得,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空间才得以更大地扩展,各项工作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我们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高屋建瓴地统筹发展和安全,锐意创新、奋发有为,是对各国治国理政的理论贡献,必将得到更多积极呼应,也必将为我们的事业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作者简介:韩立群,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牢牢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王一新

2022-07-06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贸易冲突、产业竞争等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守住国家经济安全底线,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和基石

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经济的安全和重大利益不受侵害或威胁的状态,包括经济主权安全、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自政党出现以来,任何政党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都必须搞好经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之,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抛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完成了救国、兴国、富国的伟业,并朝着强国伟业不断迈进。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终是得民心的。习近平总书记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讲"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两个"最大的政治"是相通的、统一的,我们党始终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这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

经济安全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雄厚的军费支持,是形成强大国防力量的基础。国防支出如果超出经济基础的承受范围,最终会拖累经济发展,增加经济安全风险。从全球范围看,一国国防力量综合评价与军费支出规模普遍呈正相关性。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历年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军费支出靠前的国家,其军力综合排名也较为靠前。要增加国防经费,增强国防力量,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牢坚实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军现代化建设正快速推进,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随着我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需要不断更新装备、提升官兵福利、增加训练场地,这都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如果经济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出现系统性经济风险,最终会影响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

经济安全是保障其他领域安全的重要依托。我国国家安全体系涉及政治、国土、军事等多个领域安全。无论是传统安全领域还是非传统安全领域,都需要经济安全作为支撑,脱离了这个基础,任何一个领域的安全都难以维护。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展开太空竞赛,意图在太空安全领域占得先机。维护太空安全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经济安全出现重大隐患,无力支撑航天工业快速发展,最终在太空安全领域失去主动权。可见,只有夯实经济安全基础,才能有效推动其他领域安全建设。

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

近年来,我国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增长传统红利相对减弱,经济安全面临多种风险挑战。

人口红利有所衰减,经济增长动力趋缓。人口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低出生率、老龄化趋势和高端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年度出生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而老龄化程度却在逐步加深。截至2021年末,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9%,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2%。根据国际标准,当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可以判定一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但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就业人口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高端人才数量、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截至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从供给侧看,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亟待解决。从需求侧看,老龄化社会总体消费倾向较低,社会中最具消费能力和活力的中青年人口比例下降,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技术红利开始减弱,产业链升级压力加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具备技术性后发优势,即从发达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动本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是从学习借鉴开始,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跃升阶段,产业技术壁垒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很难通过仿造借鉴来掌握。2018年以来,美国针对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实施多项制裁,企图遏制我国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同时,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回流战略,对我国产业链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实体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空心化务须警惕。从历史规律看,一国在迈入中高收入行列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较快下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28.07%下降至2020年的26.29%。同时,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导致资本、人才不断流向金融行业,进而加剧经济结构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制造业过早、过快衰退会导致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就业岗位减少,降低本国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经济脱实向虚容易诱发金融行业过度繁荣,生成资产泡沫,增大产业空心化风险。从历史上看,20世纪90年代,日本就是因为地产金融泡沫破裂,让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30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牢牢抓住粮食生产这个命根子。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正不断减少。2009-2019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20.31亿亩下降到19.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超过1000万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1.4亩,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7亩)的一半多一点。我国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68285万吨,但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4.1%。

全球能源危机显现,保障能源安全任务艰巨。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是战略资源、经济资源,也是外交资源、军事资源。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能源供给短缺,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较高,能源安全问题不可小觑。2021年,我国生产原油达到19898万吨,创5年来新高,但同年进口原油达51298万吨,对外依赖度超过70%。目前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衡,但局部地区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失衡仍然存在。同时,在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应用等能源转型新技术领域,我国还存在技术短板,距离实现"双碳"目标要求仍有差距。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责任重大。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与风险始终相伴。历史上的大国兴衰往往与金融能力密切相关。20世纪的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本世纪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安全影响巨大。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挑战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和大型企业信用债务等方面。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进程不断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金融领域各主体间联系紧密,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决维护我国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

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归根到底是要化解风险,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稳步发展实体经济,确保经济基础牢固。要巩固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抓手。工业革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的大国、强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依靠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民生、国防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实体经济这个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经济持续高中速增长的发展奇迹,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到传统红利下降、原材料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冲击,面临经济结构脱实向虚压力,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剧。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通过产业升级化解产业空心化风险,确保实体经济这个根本不动摇。

健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各类挑战。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体系日益庞大,金融工具更加复杂多样。经济安全风险具有联动的特点,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容易产生连锁反应。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房地产次级信用贷款出现的违约风险,由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房地产公司卷入其中,并通过金融体系迅速向全球蔓延,很快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当前,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经济安全风险点多面广。由于我国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尚不健全,亟待补齐短板、堵上漏洞、增强能力。应重点构建经济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完善风险指标收集,对经济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监控。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就快速形成动态预警分析结果,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我们应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内外需市场已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既不是关起门来谋发展,也不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市场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让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产生联动效应,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冲击。

调结构转动能,形成经济增长新红利。一方面,要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内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培育现代化内需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经济增长新红利。继续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和"双减"政策,提高生育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发掘银发经济潜力,开发适合老龄化人口的技术、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激发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同时,要从国家、企业、人才、制度等各个方面协同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创新体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讯等高技术领域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守住经济安全底线。要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领域安全发展能力。在粮食安全方面,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稳步增加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加强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在能源安全方面,要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金融安全方面,要不断推动形成现代金融体系,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坚决稳定房地产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实施审慎货币财政政策,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管力度,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规范中小金融机构、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严惩逃废债行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