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计划专辑(第15/38页)
2、聚焦品质提升,全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是高标建设美丽城镇。坚持以"规划引领、整治提升"为主线,着力巩固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锚定"美丽城镇"农业特色型省级样板镇创建目标,大力推动12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美丽城镇创建验收工作。采用"百姓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古镇修复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加快推进老街立面改造及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持续开展"无违建"创建工作,落实防控违建长效机制,成功创建为宁波市第五批"无违建乡镇"。二是高质建设美丽乡村。以邵家丘村全国文明村为引领,重点推进临城村、临南村等4个村新时代美丽乡村梳理式改造,目前已有3个村成功创建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1个村成功创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9个村顺利创建成为浙江省卫生村。加快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临山锦园、迎凤佳苑成功创建为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持续推进宅基地复垦及山塘矿地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截至目前已为村级集体经济减少债务3600余万元。三是高效改善生态环境。有序推进垃圾填埋场治理,持续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并落实长效机制。深化实施五水共治,着重开展大浦江水质提升工程,建设24小时水质自动检测基站,临海大浦入海河流可达三类水质考核目标。严格对标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要求,按照"一厂一线一策"推进电镀企业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工程,投入约6000万元开展工业功能区、迎凤路污水管网等15个污水治理项目,目前项目完成率为90%。
3、聚焦共治共享,全力高效促进和谐稳定。一是民生事业均衡提质。紧盯百姓需求补齐民生短板,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镇中心幼儿园及老园改造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5600万元的镇中改造提升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临山中心卫生院院内改造工程已完成开标。二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从严从紧管好各类"小门",疫苗接种有序推进。加强重要节点信访维稳,全力做好台风"烟花"、"灿都"防御工作。深入开展"治危除患"行动,对沿街店铺、群租房等重点区域展开全面排摸及重点整治。扎实稳妥推进G92N临山连接线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工作,已完成征地签约率95.3%,房屋拆迁签约率93.93%。三是基层治理探索创新。持续深化道德银行建设、"微网格"服务管理模式等亮点工作(其中,我镇邵家丘村是"道德银行"建设的起源地,该村"三微工作法"获得时任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书记批示肯定,多次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法院、检察院进矛调中心,全市首推"5G+VR"云法庭模式,利用互联网远程开庭,累计受理诉讼调解案11件。深化打造村级品牌调解室,邀请热心且有威望的退休教师、老干部等作为品牌"老娘舅",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4、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全力巩固发展良好生态。一是强化党史学习成果转化。持续深化"周二夜学"、书记办公会议"四到场"等机制,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打造完成临山党史馆,扎实开展"学党史悟初心、办实事解难题"等主题实践活动。成立"2021年度重大攻坚项目小组",建立争先创优、攻坚突破"两张清单",采用"对账销号"制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二是强化党建品牌亮点打造。积极推动"三区一中心"区域党建联盟建设,以"跨村联建"模式全域推进4个特色片区组团发展。深化推广"党建+基层治理"品牌,邵家丘村《村里那些事儿》作为浙江省首部反映农村共同富裕题材的电影成功拍摄,同步摄制的纪录片《了不起的村庄》已定档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建设。坚持高站位谋划,高举措推进,平稳有序完成乡镇党委换届工作。聚焦关键程序,严格把关环节,稳步推进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二、2022年度工作计划
2022年,临山镇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坚定争做前湾新区发展的后花园、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桥头堡、沿杭州湾特色产业带的承接地为"三大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双品双创"驱动战略(品牌临山、品质卫城,创新驱动、创业富民),锚定"活力临山、实力临山、韵美临山、平安临山、先锋临山""五个临山"主要目标,推动临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力争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4.3亿元,增长10.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有效投资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增长6.5%以上。
1、聚力强链增能,推动产业发展攻坚提升。一是加快构建产业转型新格局。加快推进白岭口地块、汝东大河门地块相关工作,着力拓展产业平台承载力。深入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加大智能家电、文创文具、高端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四大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围绕容百、创润、中杭积极培育等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沿姚北大道空置厂房盘活力度,强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沿姚北大道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开展"三产扩容"行动,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着重培育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谋划建设农业现代化创新创业基地,深化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加快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力争完成智能化诊断企业3家,培育"350"企业4家,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幅16%以上。着重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加强本地企业与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对接合作,强化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基础性骨干人才等培训。三是加快强化动能转换新支撑。坚持"项目为王",加紧推进容百锂电项目、珂仕等5个在建项目建设,推动松石科技、朗亿塑业等3个新建项目开工,争取完成外资330万美金,内资2.6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亿元。持续开展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行动,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和园区的二次开发利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突出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聚焦"低散乱污"企业,专项开展电镀、喷塑、铝浇铸等重点行业的整治提升,提升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2、聚力功能布局,推动城镇建设拓展提质。一是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紧抓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契机,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格局,做强做优中部集镇功能核心区,提升东区科创产业园区产业承接,优化西区集聚产业平台快速发展,联动南片生态优势,拓展北区融湾格局,不断增强镇域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围绕"千年临山卫,江南葡萄沟"特色品牌,统筹南部刺绕湾生态区、中部卫城古镇文化区、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大片区,深化农文旅融合布局。加强镇域交通专项规划,加强衔接G92N杭甬高速复线及临山互通连接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实施迎凤路改造提升工程、四洞闸至六洞闸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二是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实施城镇更新和补短板行动,持续开展卫城保护修复建设项目,完善"五馆六宅"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临山卫印象馆、临山卫名人馆、城墙遗址展示馆、临山卫民俗展示馆、印泉书画展览馆,逐步恢复邵、俞、宣、周、谢、陶六宅历史风貌。大力实施"一轴两路两片区"(迎凤路主轴,329国道及复线,南塘路南侧地块及公交车站东侧地块)为核心的新集镇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完善"无违建"长效工作机制,强化违法用地查处力度,及时遏制新增违法土地。加快智慧城镇建设,探索实践无休假动态监管机制,深化镇容秩序综合治理,打造"规范、干净、有序、安全"的城镇环境。三是着力优化城镇功能配套。重点推进绿地住宅小区、绿地商业综合体、南塘路南侧地块杭州美农项目等开发,推进东大门地块、公交车站东侧地块、大型酒店配套等城镇商业项目开发;优化升级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镇文体中心等建设,全面提升商贸休闲与综合服务功能。
3、聚力内外兼修,推动生态环境优化提档。一是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深入开展"精特亮"创建工程,重点推进邵家丘村等新时代美丽乡村梳理式改造,着力营造"一村一品",深化文明示范线创建。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抓牢"一村一策"村级债务化解主攻方向,持续推进临浦、临南、湖堤、临山等宅基地复垦,大河门、城东、任家等三处山塘矿地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二是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强化集中纳管为主、分散式处理为辅的治理模式,强力推进工业园区、电镀园区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六清六净"、"厕所革命"、"五大空间清洁整治"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加快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全覆盖。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村(居)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三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化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坚持保好水、治污水、净尾水"三水统筹",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确保临海大浦入海河流持续稳定达标宁波生态补偿考核目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规范工业固废收运处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格规范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4、聚力民生福祉,推动基层治理深化提效。一是强化社会服务保障。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机制,深入推进无欠薪工作,确保稳就业促和谐。积极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完善低收入群体动态精准管理。加快推进镇中改造提升工程,力争2023年投入使用,持续提升医疗资源服务,加快建设镇中心卫生院院内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健康临山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争2022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二是强化基层治理创新。深化矛调中心建设,优化"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大联合运作模式,深入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健全"执法+调解"相结合的矛盾化解机制,强化品牌调解室建设,努力实现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100%。三是强化平安临山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对重点项目开发、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治危除患"行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
5、聚力强基固本,推动党建引领持续提振。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健全落实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第一议题"制度,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广大党员做到思想上坚信、政治上坚定、行动上坚决。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深化完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流程图,不断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全面推行"党性体检、民主评议",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走深走实。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牢守稳意识形态主阵地。二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深入开展村居班子整固提升行动,建立完善"一肩挑"后村级组织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党建+基层治理"品牌,优化网格党组织设置,推动锋领前哨百姓微信群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深化"赋能式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决策、统领、推动"三个作用,塑造横向多跨、纵向细分的基层组织新形态,探索推进小区党建。着力推动"三区一中心"区域党建联盟建设,建立健全党建联盟运行机制,推动党建融合、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化书记办公会议"四到场"、攻坚突破、争先创优"两张清单"销号等工作机制,精准化开展镇村干部素养提升工程,深化"卫城赛马"系列活动,选派年轻干部参与到镇重点攻坚项目组压担锻练,大力实施村第一书记"头雁"压担活动,深化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储备、使用、管理机制,全面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完善引才育才激励机制,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大力推进人才平台建设,加快补齐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引育短板,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聚焦"一肩挑"后村务监督新形势,探索研究村监会、村情前哨站、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日常监督工作具体办法,推进"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监督协同并进。深化"廉情报表"制度,厘清镇村干部责任权力清单及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巩固市委巡察及农村基层巡察整改成效,推进镇村干部教育-提醒-整改-监督-问责的廉政建设闭环机制,扎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链条。
临沂市教育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11月29日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承办全国红色教育现场会。成功举办全国红色教育现场会,红色教育成果获评山东省教科研成果特等奖。二是承办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场会。作为省内唯一一个市级层面入围教育部劳动教育实验区,启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新实践经验交流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三是承办全国教育报刊工作现场会。成功举办全国教育报刊工作现场会,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的良好形象。四是校园足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域推进校园足球改革,获评省内唯一2020年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展示了我市足球发展良好形象。五是校园安全工作经验全国推广。分学段制定《临沂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隐患清单》,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研判。市级校园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改革经验入选教育部4个典型案例。实施防溺水"包保责任制",11.6万名教师共包保188.26万名学生,新建防溺水智能化系统3967套。
(二)多项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一是校舍建设进度全省领先。2021年,完成教育财政投入169.6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67亿元,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3.05万人。截至2021年10月底,已累计投资19.9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3.8万个;投资2814万元,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1725套,全省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全面推广临沂创新经验做法。二是在全省率先启动教育督导体制改革。调整充实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由14个增加到21个。完成省市督学换届工作,选配省督学(督导员)32人,约占全省十分之一。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获得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局和省教育厅充分肯定。
(三)多个首次开创教育新局面。一是承办临沂首届人才供需见面会。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2021年承办临沂市首届人才供需见面会暨校企合作洽谈会,完成覆盖200余个专业方向和1.5万个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开展普职融通试点,实施"一人一档"管理,已完成普高转入中职学籍1433人。二是组织首次师德满意度测评。将2021年确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年",制定师德考核实施意见、师德负面清单20条。采取网络问卷在全市组织开展首次师德满意度测评,参与测评家长331万人次,对12万名一线在职教师实现全覆盖。招聘教师8643人,评选临沂最美教师10人、教书育人楷模8人,1人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44人被评为第十批山东省特级教师。交流轮岗校长436名,培训校长近千人次。三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要求。开展中小学作业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规范过重课业负担,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牵头建立"双减"协调工作机制,把校外培训治理列入教育民生重点工作督查项目。四是全市实行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网通办"。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调度、通报制度,各县区报名平台接入"爱山东·容沂办",方便群众"网上办、掌上办",惠及学生超过35万人。五是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新突破。组织省市两级强镇筑基试点乡镇评选,兰山区半程镇、河东区郑旺镇等4个乡镇被确定为首批省级试点乡镇,沂南县大庄镇、兰山枣园镇等4个乡镇被确定为首批市级试点乡镇,市级拨付200万元扶持市级试点乡镇建设,全面提升乡镇驻地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育人质量。发布教育十件实事,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持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程。2022年,初步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9处,总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计划资金投入约6亿元,预计可增加学位约0.8万个。
二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整治突出问题,强化师德满意度测评。开展沂蒙名师培养,健全教师"大培训"工作格局,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修订教师考核办法,深化教师队伍管理。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全市计划招聘教师不低于4000人。
三是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化"双减"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扎实做好强镇筑基、强校扩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完成省级幼小衔接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红色教育进校园,深化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加强中小学劳动体验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落实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建设任务,推进普职融通,深化校企合作。
四是确保实现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强化隐患排查整治,继续将学生防溺水纳入市对县区级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内容。深化校园安全"三防"基础建设,探索推进校园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加大校园周边、校园欺凌、校车管理、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等各环节管理力度,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鹿城区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11月30日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紧扣区委区政府"一都三城五区"决策部署,围绕"一区一廊"科创高地建设,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指标提升、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生态打造取得一定成效,实质性启动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项目建设并成功纳入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落地温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中关村温州创新中心、浙南美谷研究院等项目,新增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型企业等创新主体超百家,"创在鹿城"品牌建设工作获姚高员市长批示肯定。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全力赋能科创平台建设,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一是全力打好"一区一廊"攻坚战。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启动区项目温州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化服务中心进展顺利,美学艺术中心已完成钢结构整体安装,争取年底正式开放。世界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中心二期项目也已全面进场施工。完成科技岛科创走廊标识和科创文化廊道的建设,"一岛一策"政策已完成梳理和形成初步文本,正抓紧进行深化完善。目前已成功引进落地3个院士产业化项目并成立了3家产业化公司,同时还引入建立了2家科研机构和多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二是加速推进城市数字科创园建设。导入北京中关村资源,落地温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和中关村温州创新中心项目等两个重大项目。中关村温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场地装修、设备采购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年底可实现运营。温州创新中心自5月份正式落户以来,已对接9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浪潮集团、科大讯飞等知名上市企业,预计年底可实现落地注册20家企业。同时,做强做优中津研究院、智能物联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全力打造城市数字科创园科创矩阵。三是深化鞋业"一体一院一中心"科创平台建设。鹿城鞋业省级综合体完成"最多跑一次"平台建设,集聚鞋业服务平台及机构47家,针对鞋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设计"痛点"和工程技术"难点",落地中国鞋都设计师(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九大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川大温州鞋革研究院成功进入市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名单,完成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目前,研究院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7人,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2项,获行业唯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解决鞋产业技术难题94个,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并为超100家鞋革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科技服务,充分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紧盯科创指标增速提质,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狠抓科创指标提升。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15.58亿元,增速6.83%,占GDP比重1.33%,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2021年1-10月全区规上工业R&D累计6.34亿元,同比增长34.2%,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1-10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9.78亿元,同比增速达51.4%,全市第4;1-10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03亿元,增速11.7%,全市第6,占工业增加值比重45.86%,全市第8;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1-10月全区生命健康产值达30.1亿元,全市第5,增速17.1%,全市第7。二是常抓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已推荐41家企业申报高新企业,通过省里专家评审3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认定156家,第四批上报62家,待市里评审。已梳理拟申报省级重点研究院1家,省级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已有11家企业通过市级研发中心认定。三是紧抓农业科技创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深入实施育种协作专项行动,积极开发设计微型化、轻量化、多功能农机装备。目前已完成科技特派员项目验收2个,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验收筹备工作。
(三)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氛围,厚植区域创新生态土壤。
一是推进青科会成果落地。积极谋划2021青科会成果落地项目和人才周重要活动,共梳理储备高能级创新平台2个,落地产业化项目17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18人。二是加快重大人才项目推进。目前已推荐4人申报省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申报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其中2人通过市级评审推荐,组织推荐64人申报省海外引才计划,24人进入市"200强"申报名单。累计推荐申报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2人,申报高水平创新团队院校类7支、企业类4支,申报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5项。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用好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竞拍、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科技大市场等优惠政策和工作载体,推动企业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已推荐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6项,其中成功立项6项。已推荐申报省级尖兵领雁计划项目7项,技术产权证券化项目18项、市级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35个,其中成功立项32项。1-10月全区实现技术交易总额13.01亿元。1-9月创新券使用额度91万元。
二、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2017-2021年,鹿城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科技局的指导下,聚焦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提升科技人才招引培育,着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并荣获2017年度鹿城区经济转型发展工作突出贡献单位、2020年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创成省级综合体、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现"零"的突破,区域创新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好、科技创新的基础越来越坚实。
一是科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区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8年、2019年全区的R&D经费投入增速分别达到16%和21.1%,年均增速在温州城区中位列第一,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十。2017年至2021年,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6.81%提高到45.86%,以强有力的创新投入为基础,2020年,鹿城在全省创新进步的综合排名第66位,正逐步向中上游方阵迈进。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创新平台集群矩阵,积极开展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2020年,国际未来科技岛项目签约落地鹿城并纳入全市"一区一廊"建设范畴,成功引入李校堃院士团队并合作成立浙南美谷研究院。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顺利进入省级创建名单,集聚各类服务机构超过50家,九大服务体系基本成型。聚焦城市数字科创园建设,引导中津研究院成功创成市级重点实验室,在仁信大厦启动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大院名校共建合作载体建设,与四川大学共建鞋革技术研究院,引入中国信通院泰尔实验室、中国移动物联网建立温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高水平完成青科会任务,打造出全市首个"院士之家"。获批全市首个国家农业科技园。
三是创新主体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2017-2021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67家,同时以"双倍增"为载体,2017-2021年累计培育市级企业研发中心73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38家,禾本科技成功创成绿色农药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实现鹿城区重点企业研究院"零"的突破。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双清零"工作,实现规上工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7.17%、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54.66%,双双进入全省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