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2篇(第20/39页)
精准监测群防群治预立而行把灾害消减在萌芽"前"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对于绵阳应急人来说,凡事预立而行,学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谋
定在"前",做好防范化解各种灾害风险的准备,是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之一。2022年8月18日夜至19日凌晨,我市平武、北川等地突降暴雨,最大降雨量
达到173毫米,造成部分房屋损毁,电力、通讯、道路中断。因研判及时、预警到位、行动果断,早在18日21时前,就将涉及区域2924户共6959名群众全部成功转移。
事实再次证明:精准监测、群防群治、预立而行是防灾减灾工作的"诀窍"。2022年,我市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下大力气新建32个智能气
象站、4个三维闪电监测仪,推进平武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和20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通过合理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布局,提升天气雷达覆盖率,为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构筑一体化观测体系。为加强地震监测,我市已建成测震台6个、前兆台12个、强震台16个、烈度台13个、预警台106个,这153个地震监测台站组成全市地震监测预警台网,采用目前全省最先进的地震应急信息共享服务系统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分析,范围覆盖9个县(市、区),并设有20个地震预警报警终端,分布在各县(市、区)人流密集的商场、学校、集中办公区等地。据统计,2022年,共分析处理地震事件206个,分析预处理前兆数据约1170.2万个。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的预警协同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推进落实分级预警,逐级提升预警精度,健全响应反馈机制,强化预警响应闭环管理,做到"有预警就有响应、有预警就有行动、有预警就有反馈"。2022年入汛以来,就通过该联动机制发布地灾黄色及以上预警85次、短信13.5万条。
有预警,还要防控到位,才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早在2022年初,我市就印发《绵阳市2022年度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工作计划》,排查出市级重点督办自然灾害重大风险34处。同时,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水文等有关部门开展年度自然灾害重大风险研判,重点对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六类重大自然灾害进行研判,并根据研判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有监测、有预警、有预案,即使灾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也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2022年,平武"7·12"、北川"7·16" 洪灾发生后,按照《绵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试行)》规定,我市启动了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会同财政、发改、商务、经信等部门充分做好救灾款物保障,下拨救灾资金11700万元,向平武县和北川县调拨帐篷、折叠床、
雨伞、雨衣等救灾物资9304件(套),有效支持灾区灾后救助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救灾救助各项工作。
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防减救并重,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在"组织管理、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力量建设、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教育、创建特色"9个方面持续用力,基层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22年我市游仙区游仙街道游仙路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沐曦社区2个社区成功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截至目前,全市共成功创建3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C 关键词应急救援
"喊醒""叫应"大联动强将精兵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2022年,我们积极吸纳新的救援队伍充实全市应急救援力量,与四川琳翔通航、成都川蓉通航、绵阳蓝天应急救援中心等救援队伍签署应急抢险救援合作协议"据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救援队伍29支、3500余人,涵盖灾情侦测、爆破、无人机救援、航空应急救援、工程机械救援、抗洪抢险救援、森林火灾扑救、地震救援、地质灾害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等多个领域。
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在市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同时,我市还不忘健全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当前,我市已建成乡镇(街道)应急队166个,村(社区)应急分队2069个,覆盖率均达100%,每支乡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的人数分别保持在20人和10人以上,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抢险救援装备。
基于此,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专家队伍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完成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力量、应急救援专业化力量"三重" 应急力量配置。
为不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磨炼"尖刀"和"拳头"力量,我市还在应急通讯体系上不断下功夫,建立了通讯中枢平台,利用九洲集团和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技术与设备,在县区设置区域控制站,延伸山区乡镇应急值守终端,统一建设全市应急通信网络和市级融合通信系统。在平武、北川、安州、江油等地布置无线短波基地台,在24个边远、灾害易发乡镇配备背负式短波电台,形成无线短波电台通讯群。依托公安对讲通讯基站,形成了应急通讯对讲
机群。配备北斗手持终端和卫星电话,基本建立了覆盖市、县、乡(镇)三级的北斗卫星通讯群。
为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我市还严格落实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形成贯穿市、县、乡、村,协同有关成员单位, 集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值守联动体系,强化"喊醒回应",落实高等级预警电话"叫应"机制,在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时叫应到有关县(市、区)、部门、乡镇(街道)负责人,并确保叫应信息接收反馈,形成应急值守联动、灾情研判会商联动、预警信息发布联动的"一盘棋格局",有效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队伍战斗力如何?联动体系发挥效用如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演练才能淬炼成金。
2022年,我市积极开展应急管理部社会救援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试点,印发《绵阳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抢险救援行动管理规范(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