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3/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7分钟。

"以前我们这些中小微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有时候都是'带病作业'。有了长春智慧法务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的律师给我们免费进行'体检'并协助整改,帮我们排除了发展隐患。"一位来自长春新区的企业负责人说。

除了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长春智慧法务区还落位有互联网法庭、律师远程会见中心、公共法律服务联合运行管理中心等20余家政法服务机构,以及广东华商、北京君泽君、吉林功承等10余家律师事务所,通过为企业和百姓提供优质、智慧、便捷的司法、法律服务,聚焦法治为民、司法为民实践,推动优化全省法治化环境向基层延伸。

据统计,长春智慧法务区现有长春国际商事法庭、吉林省检察机关企业合规改革研究实践基地等40个项目入驻,并与长春新区合作,为长春新区企业发放1000万元法治体检服务券,帮助新区企业良性发展;成功举办法务区高端发展论坛、"智慧法务看长春"访谈、业务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助推入驻法务区的机构和新区企业共同发展成长。

二、以司法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群众的司法期盼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我省法院将法治力量嵌

入基层社会治理链条,奏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共治"和声"。

在梨树县沈洋镇和小宽镇,梨树县人民法院孤家子法庭建立法官说事点,每月定期进行现场办公,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调解民事纠纷,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贴心的司法服务就在身边。截至目前,孤家子法庭法官说事点处理各类纠纷共计892件,接待来访群众1920人次,解答法律问题2209件,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优化203个人民法庭和428个巡回审判点布局,打造"半小时"诉讼服务圈;1866名基层法官全面对接辖区基层网格,将诉讼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持续促进"三个中心"融合发展,推动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近年来,全省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以优化人民法庭布局为基础,以推动"法官进网格"为筋骨,以深化诉源治理为主线,以完善多元解纷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强基固本、关口前移、纵向延伸、横向联动的基层治理法治新路径。

全省法院坚持履行审判职能与强化社会功能相统一,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综治等部门联合开展"无讼社区""无讼村屯"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百姓说事·法官说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与司法、人社、工会、仲裁、银行、保险、证监等部门联合出台12个诉调对接意见,促进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

三、以检察能动履职推进法治吉林建设

"目前,已有57个院与本级林长办会签了'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构建起了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级林长会议上,省检察院作为4个经验交流单位之一,介绍了检察机关工作情况。一直以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融入生态强省建设,运用"林长+检察长""河长+检察长""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依法能动履职,实现公益保护。异地修复、设立"检察林"、一体化办案、社会化综合治理不

断探索形成的生态检察新模式发挥了突出的办案效果。

目前,全省检察机关通过履职办案,促进恢复林地1577.99亩,补种各类树木5.78万株,恢复草原990.84亩,督促回收和清理林地固体废物9.05吨。

吉林检察机关的能动履职生动体现在深入践行司法为民上。通过"领导包案+上门听证+司法救助"方式,检察机关主动将矛盾化解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把"检察温度"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今年6月,长春市南关区检察院把简易公开听证开到了申诉人刘某某的家里,充分听取其申诉理由和请求,经过办案检察官的阐述说明、释法说理,听证员的提问和评议,刘某某当场表示接受判决结果。像这样的简易听证会、上门听证会,年初以来全省有677件,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法治,是安邦治国的基石,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我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扎实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工作高质量发展。

汇聚发展"硬"实力护航雅安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窗口前,办事工作人员微笑迎接、耐心解惑、高效办事,办事群众满意而归。

政务服务优不优,办事效能高不高,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以打造最优质政务服务为目标,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为工作重点,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市场活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群众提供更便利、更优质、更标准的办事环境,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夯实发展之基。

一、服务水平做"加法"办事流程做"减法"

2018年5月2日,"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我市正式实施,自此,广大群众及企业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便可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或通过政务网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便利。

数据显示,实施"最多跑一次"的第一年,市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1571项,县(区)平均约1200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提至8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9.2%。

"最多跑一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以此为切入点,实现"让群众少跑一次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的服务理念。

2019年是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成立之年。这一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深化政务大数据应用,助推川西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推动交易服务更上一层楼,积极推动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升级。

这一年,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应用全面启动,12345政务服务热线更加专业,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为提升政务审批效率,进厅入网事项高度集中,2019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原39个部门分设的165个窗口整合成六大综合窗口加18个并行前台;网办事项达1300多个,占进厅事项的75%;300余个事项入驻一小时办结区,应入尽入。

2019年年底,市级政务云平台建成投运,"一云统揽"的数据汇聚格局基本形成,全市上云系统143个。在大数据管理平台上,45个市级部门及8个县区的数据一目了然,实现心中"有数",及时"晒数",勤于"用数"。

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企业开办"一窗通"办理情况通报中,雅安排名全省第二,真正实现了企业开办全过程只需跑一次甚至零跑路。2020年12月12日,在四川省举办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社会满意度测评"投票活动中,在群众满意度排名中,雅安市排名第一,名山区"全程代办"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零距离",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2021年,完成市、县两级"川渝通办""省内通办""西南五省联办""跨省通办"专窗建设,有229项事项实现省内通办;搭建"天府通办"雅安分站点,上架各类便民服务应用356个;已建立乡镇级便民服务中心96个、便民服务站47个,平均进驻事项168项,村级便民服务室659个,其中名山区完成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全域创建试点,相关经验得到推广,在2022年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2022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项目审批质效。截至8月,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办理事项约190万件,"好差评"评价数约180万次,群众满意率99.99%。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项目交易875个,涉及金额约170亿元。

精简了办事环节,缩短了办事时间,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放心了。

十年时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推动"放管服"改革与"数字政府建设"双管齐下,激发市场主体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打造市场环境新局面,加速推动我市政务服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让政务服务更加贴心、高效,让群众办事更加舒心、满意。

二、实现"快优省护"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投资项目落地实施,企业发展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提速审批、优化服务、降低成本、主动解难,为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快--以高效审批促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实施流程再造,实现审批材料减少60%以上、审批时限压缩87%以上;实现"一窗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出件";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等审批模式,有效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优--以优质服务促项目建设顺畅推进。

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2022年主动跟踪联系企业152次;推行"评审验"一体化,组建"涉审专家库",评审准备时间最短压缩至1天。

据统计,2022年截至目前,已开展集中评审37次,通过率100%;组织联合验收11次、联合踏勘10次。

全面推行延时办、预约办、上门办、帮代办、邮寄办"五办"服务,最大限度为辖区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省--以降低交易成本为项目建设省下真金白银。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与矿业权挂牌出让、国有产权转让、政府采购等已基本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常态化开展"不见面开标""异地远程评标",有效减少投标企业往返交通成本、时间成本。

2022年,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96场次,异地远程评标10次。推行投标保证保险,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2022年,104个项目、917家

投标企业采用电子保函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占比逾77%,节约资金逾2.38亿元。护--以纾困解难为项目建设打通堵点。

主动联系52名政务服务评议员征集政务服务工作意见建议,及时了解企业面临的难点问题。

充分挖掘12345热线平台潜力,收集企业经营困难,完善问题移交、处理联动机制,建立效能投诉清单。

用好"好差评"机制,落实"一事一评""一次一评",2022年企业群众进行有效评价近98.6万余次,主动评价96.8万余次,好评率达99.99%。

按照"谁审批、谁清理、谁调整"原则,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明确动态调整原则、范围、适用情形、调整程序以及职责分工,清理出涉审中介服务事项94项,细化中介服务项目,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严守职业道德、执业准则和工作规范。

十年时间,从"起码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都不跑",增强的是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付出的是全体政务人的艰辛。

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不断优化"一次都不跑"流程,把更多事项纳入"一次都不跑"范畴,用"淘宝"式体验让群众少跑腿、

好办事、不添堵,从细节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延伸服务"触角"办事更加方便

"深挖典型,锤炼经验,引领改革涉水破冰。"如何将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用成绩单回答,掷地有声。

"我们终于可以坐上免费公交车了,感谢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2022年2月28日,家住雨城区青江街道石马社区的姚之洪老人在家门口办完老年免费公交卡时,兴奋之余,不由得感叹雅安基层便民服务的贴心、暖心。

上门就近为年满60岁的老年人办理公交卡,是全市政务服务系统践行"转作风、树新风、作表率、抓落实"、"下基层、进村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雨城区、经开区,代办员骑上"电马儿"形成流动的代办驿站,走村串户为老人就近办理老年公交卡,为特殊人群提供代办、帮办服务,真正践行了"群众在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政务服务宗旨,实现了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米"递进。

此外,为了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依托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全市数据资源核心枢纽,推动部门自有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平台实现信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通共享,做到"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腿"。

这只是全市政务服务系统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的缩影。十年时间,"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雅安政务服务的鲜明标识。

"一站+一卡"综合代办,全区整合财政资金设立了104个村便民服务代办站,足不出户办好事;"1员+1组"联户包事,围绕辖区企业、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提供服务,特别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主动帮办;"一窗+一章"审批服务,下沉到镇街的政务服务事项增至173项,权力下沉办实事;"一联+一考"常态管理,实现村代办站"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为破解基层群众"办事远、跑腿累"的难题,名山区创新实施"全程代办"暖心服务,构建公平可及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

荥经县推行"三勘四联合",为审批环节"减负";芦山县通过流程优化、数据共享实现申请登记一地办理、电子证照网上转递,8个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石棉县开设"不动产综合窗口",全面清理不动产登记各类证明,简化流程,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殊情况群众"立等可取";汉源县推行"证照联销",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办结";宝兴县精简材料、流程简化,实现符合条件的群众"一次就能办好",设置"绿色通道",提供

"全程代办服务""上门服务"。

2022年,确定50个便民服务中心、268个便民服务室作为省市级"三化"建设试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十年时间,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出新招、减流程、提效率,企业群众办事更省事。

四、政务服务"试金石"市民办事"贴心人"

2021年6月,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办企业群众难办之事。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站好政务服务"监督岗"成为该窗口的宗旨。

何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即负责企业群众在政务服务大厅相关咨询、投诉,以及协调督促相关问题解决等工作。重点受理因政策、系统、材料、服务态度,以及咨询、受理、审批环节中的办理程序等,造成的企业群众多次跑或办不成问题,并积极协调督促解决。同时,负责收集企业群众反馈的办事堵点难题。

窗口的设立,是一种"刀刃向内"的做法。一年多的时间,窗口成为检验我市政务服务的"试金石",检验政务服务质量,用问题倒逼的方式让政务服务更加优质,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企业群众办事心里有底气,体验更舒心、更满意。

"地震后,联系不上家人。""地震后,房屋受损,已无法居住,希望相关部门核实处理。""好的,我们将尽快联系相关部门,予以答复。""9·5"泸定地震发生后,市民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灾情,对于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接线员们耐心倾听、仔细询问、认真记录、及时回复。据统计,9月7日18时至9月8日18时,仅一天时间,12345政务服务热线新增接听地震咨询来电15个,其中包括咨询地震震级、伤亡、山体滑坡及救援相关情况,如何支援灾区、进行物资捐献和交通管制、交通通行情况的来电。对于上述问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均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复。

2016年9月1日,12345政务服务热线正式设立。如今,已形成"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办结回访"工作机制。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每个窗口前都有一个12345政务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市民可以通过扫码查询所有政务事项的办事指南,也可在线咨询相关问题。

"整合除119、110、120等紧急热线外的政务热线,为广大群众提供'7×

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12345热线工作人员刘馨梅告诉记者,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社会救助政策咨询、疑问解答、举报投诉等服务事项,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是政务服务"总管家",群众办事"贴心人"。

2022年,12345线下"代办服务"被省政府评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办实事优秀案例。回顾过往,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蓄势待发。

接下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将继续以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会议精神为抓手,进一步改进作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企业少跑腿",全力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坚实保障。

开创大美山乡全面发展新篇章

雅安市农业农村工作十年成效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金秋十月,正是好"丰"景。高空俯瞰,雅州沃野,稻田金黄,瓜熟果香,村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加快建设"三个高地"、大力发展"四大经济"工作要求,以及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体发展定位,围绕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发展方向,全力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发展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各地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铿锵有力。

一、抓产业串起农村绿色发展新版图

如今谈及雅安,除了人们常说的"雅雨、雅鱼、雅女"这"三雅",近年来"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为代表的"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态势喜人,已成为雅安一张张靓丽名片。

2012年到2022年,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从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果蔬产业带、果药产业带布局全面形成,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厚植本底,到坚持以建设"一核、三带、多园"为工作思路,高举"生态旗",持续壮大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厘清脉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产业带欣欣向荣,辐射影响几乎遍及全市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打破县(区)行政区划界限,依托各个县(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情况,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和"农旅融合、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分东、南、西北三大片区,因地制宜,打造了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果药产业带和果蔬产业带,串起了全市5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覆盖全市8个县(区)78个乡(镇),辐射带动全市90%以

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020年以来,我市继续做大做强"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出台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融三产、强支撑,不断推进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切实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以茶为例,它为60万余名茶农铺就了致富路。

走进名山区中峰镇海棠村,茶园顺着地势起伏,从高空俯瞰茶园,一丛丛的茶树像大地上画出的五线谱,美丽的茶园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一畦畦茶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织,层峦叠翠,这是在名山区各乡镇随处可见的美景。

另一边,在雨城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基地内,标准化茶园层次分明,也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茶产业是雅安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雅安的生态富民产业。雅安有近100万亩茶园,60万余名茶农,700余家茶企,上万名茶商,近年来,近11万吨优质的雅安茶叶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雅茶知名度越来越响亮。

蒙顶山位于北纬30°产茶优质区,有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蒙顶山茶的生长带来了天然的优势,让蒙顶山茶名声在外。2017年,"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今年4月,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结果公布,"蒙顶山茶"连续六年入围全国十强,品牌价值达43.99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222%,居四川第一位,并被评为"最具资源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近年来,雅安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川茶产业的目标,擦亮川茶金字招牌,主动扛起川茶振兴大旗,将茶叶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推广茶科技、打响茶品牌、繁荣茶经济,致力把茶文化底蕴转化为茶产业发展优势。

通过近十年的转型升级,雅安成功打造了雅茶高质量发展的"七个一"金字招牌:拥有全国唯一一家茶叶专业类大宗商品交易所--蒙顶山茶叶交易所;拥有全国唯一一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茶检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拥有西

南地区规模第一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蒙顶山·世界茶都;拥有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四川省唯一拥有两项茶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

(州)--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拥有全省唯一一个获得"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区域公用品牌--蒙顶山茶。

以雨城区和名山区为核心区进行布局发展的雅茶产业,仅是"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雅竹产业以北部六县(区)为主要区域进行布局发展,全市雅竹面积193.47万亩,竹材总产量16.3万吨。雅果产业以汉源县和石棉县为主产区,全市雅果面积75.1万亩,其中以黄果柑、大樱桃等为代表的水果产业面积63.09万亩,产量72.87万吨。雅药产业以荥经县、天全县、芦山县和宝兴县为重点,全市雅药面积53.5万亩。雅鱼产业以天全县、芦山县、荥经县为重点,全市雅鱼养殖水面2万亩,产量1.14万吨。

截至目前,茶产业、果蔬、果药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总长度达762公里,辐射建成5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比2010年增加0.7倍,总产值174亿元。

二、护耕地农业发展更加高质高效

名山茶,石棉枇杷、黄果柑,汉源甜樱桃、花椒,天全鲟鱼鱼子酱雅安这片土地,是发展农业的沃土。近年来,我市绿色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面积60.25万亩;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3个、面积27.35万亩;农业领域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总数达468个,均位居全省第一,数量和质量均呈倍数增长,创成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从鼓了腰包到满了粮仓,雅安农业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

金秋时节,在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迎风摇曳,颗粒饱满的稻穗将稻秆压弯了腰,当地农民迎来了稻谷丰收季。从早到晚,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稻谷收割完后,又马不停蹄地在田间种植大蒜。尽管十分忙碌,但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汉源是我市的农业大县。一直以来,该县始终保持优良的种粮传统和习惯,严守耕地红线,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规划建设3万亩

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时间上通过"稻蒜轮作"实现"大春产粮、小春种菜",空间上通过"粮经套种"实现"田中饱肚子、田坎种树子",园区内耕地亩均综合产值达2万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汉源县完成7.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和1.1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启动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稻花香里说丰年,伴随着令人沉醉的稻香,汉源的粮仓将更加殷实。从一"县"而知全局。

十年间,雅安现代农业进程不断加快。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0.39亿元,增长4.0%。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57.9亿元,同比增长8.2%,比全国平均增速7.1%高1.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7%高1.2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位居第1位,是近十年来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年份。

稳粮保供,巩固农业基本盘。十年来,我市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聚焦"只增不减"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制定防止耕地"非粮化"。截至2021年底,全市粮食播面年均稳定在104万亩,粮食年均总产量稳定在36万吨。

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思路和种养循环发展理念,实行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机制,大力推广"猪-沼-茶(果、蔬)"、"龙头企业+"等模式,助推生猪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市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74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32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于8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2021年出栏生猪131万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