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56篇)(第14/1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18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7分钟。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坚持以"数"强农,打造上饶市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全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38家企业获批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与示范企业,万年(山东)鲁花、鄱阳湖米业实现粮食加工智能化,婺源正稀茗茶成为全国首家数字化茶厂。同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4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6500户,创建农业专家工作站8个。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各类主体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全市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125家,居全省第二,涌现了万年贡米、鄱湖生态农业、铅山江天、江西兴安种业及万年鑫星农牧等特色产业领军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总数已达100万户,促进农民增收达30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量上有了飞跃,在质上也有了新提升。依托新型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得到有机衔接,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加乘效应得以充分发挥,黄土地正一步步变成"金土地"。

三、强生态、育品牌,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在鄱阳,稻虾共作种养面积发展到6万亩,这种稻虾共生的复合生态,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极大提高了种养效益,每亩可增收3500元。"稻虾共作的种养模式,我已经做了有5年了。如今,每年我都能靠稻虾共作增收10万元。"徐冬春是乐丰镇茨山村首批从事稻虾共作的村民,这一种养模式让他家的收入显著提高。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底色。我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整治农业面源治理,大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我市引导和鼓励种植、养殖大户

带头通过科技化、生态化、无公害化等多种生态手段,在解决农药残留、推进精深加工、提速生鲜物流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

为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落实地方党政同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用地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在常规农产品监测基础上,突出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生产基地纳入全面监测,并将小农户也列入监测计划,全力推进绿色兴农。

种好农作物,仅仅是个开始。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链条的扩展延伸,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影响力,逐渐叫响了一批本土知名农业品牌。目前,认证余干丰收辣椒、三清山白茶、万年贡米、恩泉茶油、正熹堂皇菊、林生有机茶等"两品一标"品牌484个,其中,培育了广丰马家柚、鄱阳大米、铅山红芽芋等农产品地理标志29个,恩泉、茗龙等15个品牌入围"赣鄱正品"目录。各县(市、区)轮流开展农产品展示周活动,探索联合上海、深圳大型企业、商超宣传"上上优选·饶有风味"品牌,万年贡米、广丰马家柚、横峰葛、鄱阳湖虾蟹、婺源绿茶等"饶字号"品牌享誉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同时,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烤鳗、鱼糜等各类精深加工水产品大量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婺源绿茶跻身全国茶叶品牌百强36位,"大鄣山"有机茶占据了欧盟有机绿茶市场50%以上的份额。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走出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再出发。我市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上饶力量。

长风万里起鹏程

平顶山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综述

(2022年11月9日)

在全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会和总结大会上,先后两次作典型发言,多项工作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和政务环境建设典型案例分别被省委书记楼阳生作出专门批示。省定重点任务清单完成率92.4%,居全省第一位。1月至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6%,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3个、3.3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80.8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20.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这些亮眼数据和诸多成绩,都归属平顶山。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平顶山何以做到?实践揭示答案:"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塑造的过硬能力、优良作风和工作效能。

能力是金刚钻,作风是精气神。干事创业,两者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全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上下锚定"十大战略",聚

焦"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围绕"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实干立身、争先出彩"主题,抓好"七聚七新"这个总牵引,致力"推动发展、解决问题",上满能力作风建设总发条,按下转型发展快进键,以活动开展"一子落"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盘活"。

一、坚守赶考初心出新出彩开好局

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推动活动开展不断走深走实。

市委书记张雷明指出,要把活动开展与工作推进有机融合。如何走深走实?怎样有机融合?

市委准确把握省委战略意图,紧扣"十大战略",紧盯"五项能力",坚持高位谋划,以上率下,持续推进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初心使命、强化答卷意识,切实在融合创新中赋能提神、提质增效。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用好"五种学习方式",利用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以及楼阳生书记莅平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有关要求。市级层面成立"十

大战略""四城四区"领导小组,实行专班推进、专人负责、专件督办,全市各级各单位高度重视、主动融入,成立组织、制定方案,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同时,市委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立足本地实际,创新载体抓手,不断提升活动的鹰城显示度和辨识度。

谋划"七聚七新"总牵引,以能力作风锻造赋能提神。我市盘点成果、总结经验、找准规律,谋划提出了活动深化、工作实化、成果量化的载体抓手-

-"七聚七新",先后出台了锻造"三我"干部队伍、健全"三个担当"互动机制意见,实施能力提升"八大工程",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全市267名工作实绩突出、敢打硬仗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开展"双月观摩、季度比拼"擂台赛189场,宣传推介"十百千"先进典型,编印《我身边榜样的故事》《能力作风大提升案例集》和《百名书记大家谈实录》,引导各级干部学先进、找差距、寻对策,全市上下抓活动、炼队伍、促落实的氛围日益浓厚。

为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转好转优,我市在厚爱干部的同时严管不放松,构建"一绳两网",完善干部担当作为"实绩档案"和"鹰城担当干部储备库",同时统筹推进三项整治、四项治理,化解粮食系统问题474个,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追回社保基金5256万余元,查处"四风"问题227起、损害优化营商问题线索46起,全市上下清清爽爽做事、甩开膀子干事的氛围日益浓厚。

聚焦"三领三助"总抓手,激发项目攻坚"澎湃动能"。我市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创新提出建立健全"三领三助"党建引领项目攻坚工作机制,推动组织、干部、人才等党建要素向项目一线聚焦聚力。坚持组织领航助推,实施一个项目、一个临时党组织、一个帮扶部门等"九个一"机制,构建项目党组织、参建单位、职能部门等参与的党建联合体,目前已设立项目工地党建综合服务站、党员责任区500余个;坚持干部领跑助效,选派526名市县机关年轻干部到项目党组织、专班领办发展难题;坚持人才领衔助力,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建立专家人才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实施创新人才技术合作专项,引进14个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吸引在外人才12077人返平创业,累计回平投资项目352个,这一做法受到楼阳生书记批示肯定。

浸润书香文化,以阅读风尚激发争先出彩意识。今年8月以来,在市委组织

部的影响带动下,全市各级机关掀起了建设书香机关、培养学习型干部的热潮,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办"趁热打铁",把读书交流活动作为深化机关能力作风建设的载体抓手,用阅读风尚打造润心正风的亮丽风景,用书香文化塑造争先出彩的成长团队。

二、突出实战实训干事创业铸铁军

7月25日,卫东区10名优秀年轻干部奔赴厦门,开展为期100天的跟岗学习。

7月29日,新华区选派10名优秀年轻干部前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开展为期100天的挂职锻炼。

市委办公室建立完善"班子领学+全员共学+个人自学+同步跟学"制度体系,常态开展"科长大讲堂"活动;市人大机关开展"学思践悟、笃行为民"大讲堂活动。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事业要发展,必须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本领。

我市聚焦"五种能力",打出主题突出、务实管用、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组合拳",推动党员干部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鹰城的能力水平。

围绕创新理论系统学。开展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网络专题研讨班,对全市1576名县处级干部进行全员培训;推进"十大战略"进党校,创新设置系列特色专题课程菜单,统筹领导干部上讲台、行业专家深入讲、基层党校普及学、万名干部上网课,逐个战略深入解读,结合实际落细落小,市县两级培训干部近10万人。

聚焦专业素能专题训。制定了《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学分制实施方案》,围绕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确定50门专业化能力培训课,实行学分制管理,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碳达峰碳中和、应急管理、气象防灾减灾等专题培训,切实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专业培训就跟进到哪里。

立足实战实用一线练。立足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提升,坚持平急结合、训战结合、学用结合,开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应急处突等风险防控实战演练152场次。实施菁英博才赋能、战略帅才领航、产业英才重塑、青年俊才强基、基层良才培优"五大行动"和优秀年轻干部体悟实训"双百"计划,首批选派41名干部赴南方先进地区跟岗学习,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排头兵、领头羊。

三、紧扣"十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做答卷

在全省首推"帮办+模板+指导"助企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纷纷感叹:"原本需要准备一沓材料,现在几乎全部实现了电子化,而且只用跑一次,真方便!"

市委、市政府与中国平煤神马创新实施"三五三"政企合作模式,被评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一并在全省推广;郏县入选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宝丰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

开展"抓人才、强创新、促发展"攻坚突破行动,设立专项资金,推动优秀人才归根、高端人才引育、本土人才提质,"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在全国推广。

"万人助万企"活动收到涉企问题2439个,解决率99%,企业满意率100%。我市成立政府保交楼工作专班,探索"府院结合+不良资产处置平台"问题

楼盘化解模式,纳入省台账的72个问题楼盘化解率100%。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紧扣"十大战略",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创新为上、改革为要、绿色为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突破跃升。一年来,从创新驱动到产业聚变,从项目建设到改革攻坚再到民生改善,鹰城力量一再迸发。

"六大工程"助推创新驱动。我市实施创新政策支撑、创新主体培育等"六大工程"和"名企+名校"协同创新发展战略,"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50.51%,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压电器质检中心和尼龙新材料检验中心投用,省纤维骨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打造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创新平台732家。在重大科技攻关中,成功突破己二腈、对位芳纶等"卡脖子"技术,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世界首台550千伏80千安断路器通过全套型式试验,8N超高纯铜提纯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延链建群"带来产业聚变。我市把产业作为强市之基,构建"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先进制造业体系,以尼龙新材料为核心主导产业的中国尼龙城快速崛起,落地项目200多个,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大尼龙产业链,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特钢不锈钢和电气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巩固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特宽厚钢板研发制造基地。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五大

新兴产业发力起势,跃薪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打造零碳智慧园区,真实生物研制的阿兹夫定成为首款国产抗新冠口服药,电池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和储能容量均居全国第一。

"项目为王"压紧高质量发展"压舱石"。我市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谋划实施"千项万亿"项目工程。建立市级领导专班推进机制,加强"三预警一通报"经济调度,每月分三次对支撑GDP核算的49项指标进行"红黄绿"预警,拿出1000万元奖励资金,每季度观摩评比、兑现奖惩;建立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机制,成立市、县两级"企业家之家",创新政企"三五三"合作模式,助推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我市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和投产项目达效率均居全省前列。

改革攻坚提升服务效能。我市探索形成了"试点+重点+亮点"改革任务推进路径,13个开发区全部完成改革,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改革成效突出。在全省率先推行药品零售行业"综合许可、一业一证"改革和医疗器械行业综合许可改革,推行"政银通办"服务,39个"政银通办"网点实现172个事项人工窗口办理和72个事项自助办理;在全省首推"帮办+模板+指导"助企服务模式,目前全市企业突破10万户大关,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3万户,均创历史新高。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国资国企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成为全国或全省典型。

治理提效增进民生福祉。社会活力的充分激活,民生是落脚点,也是着力点。今年以来,聚焦"一老一少一青壮",我市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场所330个,建设公办幼儿园41所,新增公办学位8445个;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22.05万人、高技能人才6.37万人;改造老旧小区247个,惠及居民31331户。同时,我市坚持控新治旧,围绕城市建管、社会民生等领域,通过巡视巡察、督查督办、群众信访、12345民呼必应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减仓清仓"行动,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领办,共梳理遗留问题3966个,化解率89%,问题楼盘等一批长期制约发展、困扰群众的问题妥善解决。

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省委决策目光如炬,平顶山落实如臂使指,广大党员干部"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积极性更高,"大雁高飞头雁领"的担当力更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胸怀更宽。

因时乘势,平顶山正跃马扬鞭、阔步前行。我们更加笃定,只要坚定不移

强能力优作风,平顶山的一个个铁脚板、硬脊梁、宽肩膀定能扛稳扛牢"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重任。

忠诚履行正风肃纪反腐职责使命&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临夏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安排部署和省纪委监委、州委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纪检监察工作在夯实基础中积势蓄力、在巩固发展中提质增效、在接续奋斗中全面提高,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以"两个维护"实际行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十年来,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和视察临夏时的殷切嘱托,跟进监督、精准监督。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加强履责用权、执行党内法规和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压紧靠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对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扫黑除恶、粮食安全、县乡换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监督,监督推动中央和省州巡视巡察、调研督导、监督检查反馈问题集成整改,确保令行禁止、落实到位。紧盯项目工程、资源环保、医疗卫生、低保养老等权力集中、事关民生的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持续放大反腐败斗争综合叠加效应

十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理念、思路和方法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过程,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紧不能腐的笼子、筑牢不想腐的堤坝,推进"三不"贯通融合。

注重做好查案"后半篇文章",落实"一案三报告"制度,针对重点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的责任落实不到位、权力监督有盲区、制度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用权、优化治理。建成临夏州廉政教育基地,拍摄、制作、播出《蜕变的初心》《贪腐的人生》等警示教育片,常态化通报典型案件,做实做细同级同类干部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深入推进廉洁临夏建设,创

作推出一批微视频、廉动画、书画展,传播正风反腐正能量,营造清正廉洁好生态。

三、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十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持之以恒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落细。紧盯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点任务,明纪律于先、提要求在前,对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露头就打、反复敲打,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深入开展"四察四治"、干部作风整治和基层减负行动,建立临夏州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同步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宣传活动,大力倡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机制,制定错告诬告澄清正名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受处分人员回访教育,形成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良好氛围。

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十年来,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梯次开展"两查两保""三纠三促"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扶贫领域三年专项治理,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监督,严肃惩治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蝇贪蚁腐",着力铲除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重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问题,严肃查处马克英、丁得先、六家民营医院等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背后的"关系网""保护伞",建立常态化扫黑除恶"惩腐打伞"工作机制,立案处理涉黑涉恶问题145件、344人。扎实开展"民生领域整顿整治年"活动,从老年人体检、创业贷款发放、残疾人证件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人居环境改善、公益性岗位管理、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停车难问题治理等连接民生民心的具体事抓起,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五、巡察监督权威性震慑力推动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州委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建立州、县市巡察机构,建立

党委全面领导、领导小组系统部署、巡察办督导指导、巡察组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健全巡察机构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构建贯通融合的监督格局。突出问题导向和"三个聚焦"监督重点,创新运用联动巡、交叉巡、提级巡、专项巡等方式,先后对358个党组织开展巡察,实现了十二届州委巡察监督全覆盖。扎实做好巡察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聚焦中央巡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建立责任、措施、时限、效果"四清"整改机制,落实清单管理、对账销号、总结分析和"回头看"监督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机制健全到位。

六、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监督机制逐步形成

十年来,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治理效能。组建州县两级监察委员会,全面完成州县两级派驻机构改革,向乡镇(街道)派出监察室,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实行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职能分离、部门分设,细化完善监督执纪执法相关配套制度,州监委留置中心及州县两级纪委监委、全州18个中心乡镇标准化谈话室高质量建成并启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健全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考评的工作体系,深化监督执纪执法全州"一盘棋"工作格局,有效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探索建立纪检监察协作区,完善派驻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室组地联动工作格局,建立完善监督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线索移交、措施配合、成果共享机制,监督触角不断延伸、监督视野有效拓宽、监督质效全面提升。

七、高标准锻造适应新征程新要求纪检监察铁军

十年来,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纪检监察工作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职责任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年"暨模范机关创建活动,自觉把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对标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要求,通过改革转隶、公开招聘、择优选调等方式充实业务骨干,以全员轮训、跟班培训、以案代训、干部讲坛、拓展训练等实战练兵,持续深化全员培训。建立完善特约监察员制度,完成州监委首次向州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强化对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始终保持队伍干净纯洁。

逐梦前行谱新篇

朝阳县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2年11月1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朝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砥砺奋进,逐梦前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到2021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8亿元,年均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5亿元,年均增长1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88元,年均增长8.7%。

这十年,朝阳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新县城建设向数字、智能、低碳方向转变,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年均达到80%以上,城乡面貌大幅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一、综合实力再攀升

今年8月,随着220千伏华八线、兴戴线成功运行,标志着全省单体容量第二大的光伏平价上网项目--朝阳县晶澳300兆瓦光伏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朝阳县晶澳300兆瓦光伏项目,总投资约14.54亿元,投运后年均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395万吨。近年来,朝阳县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总装机容量现已达到1000兆瓦。

党的十八大以来,朝阳县面向全国,主攻京津冀,全县总动员,全民抓招商,选商选资,招大引强。自2017年以来,朝阳县累计落地项目222个,域外引资111.6亿元。中国电力、晶澳集团、东方希望、首农集团等一批大央企、大民企强势入驻,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朝阳县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中心,落实管家制度,强化全程服务,项目建设多点发力、质效双升,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完成投资158.7亿元。中电国际500兆瓦光伏、百盛钛业、华森木业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建成投产。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现入驻企业80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成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全县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关联企业23户,是全国最大的海绵锆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海绵钛生产基地。全县形成了以辽宁华锆、辽宁华祥、百盛钛业、东锆新材料为支撑,做强做优有色金属工业链一体化、集群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

按照整合资源、精深加工、全链攻坚的发展思路,朝阳县聚焦规模化、精

细化、高级化,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加快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朝阳县以柳城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市场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突出钛、锆和其他有色金属主导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业。近年来,朝阳县累计实施老企业合资合作项目139个,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实施改造升级项目61个;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6户、"规升巨"8户;累计实施校企合作项目90个,转化科技成果86项,组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家,天亿机械、明宇化工成功入选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3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雏鹰企业6家,成功获批辽宁省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