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56篇)(第15/16页)
朝阳县抓改革促创新,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全力实施"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创新改革,"一网"可办、"一门"进驻达到100%,被确定为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县。全县电商企业达到56家,农村布点实现300个行政村全覆盖;现代物流发展迅速,物流企业达到125家;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全县旅游年收入2亿元以上。
这些年朝阳县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89.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0.8亿元,年均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4.5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由36.1亿元增加到52亿元,年均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8.3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4.9亿元增加到31亿元,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649元增加到16288元,年均增长8.7%。
二、城乡融合促发展
在朝阳县新县城中心区,新建的光伏车棚坚固宽敞,既能遮阳,又能发电,并配有充电桩,低碳节能更环保。压力步道通过人走路产生的压力可以发电,电子显示屏即时显示产生的电能,步道上的"一小步"成为低碳生活的一大步。
在朝阳县新县城,除光伏车棚、压力步道外,综合智慧能源管控中心、屋顶光伏、太阳花、智慧路灯、微风风机、风光路灯、发电地砖等组成了综合智慧能源的诸多应用场景。
十年前,朝阳县"有县无城"。2011年7月31日,朝阳县新县城正式开工建设。以此为标志,朝阳县进入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新县城选址地处柳城镇,总面积33.8平方公里,城市布局充分尊重地形地貌,沿河带状发展,并建立南北向山一水一城的生态廊道。近年来,在新县城发展建设进程中,朝阳
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新县城向数字、智能、低碳发展转变,并探索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城乡建管水平,让城乡功能更完备,生活环境更宜居。
朝阳县围绕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以满足人民宜业宜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并全力推进文教设施建设,县城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第一初中、博睿学校、幼儿园相继投入使用,凤鸣广场、数据中心、人防中心、文化大厦陆续建成,金融街、华新城等小区交付使用。蒙中与博睿双语学校完成合并,实验高中、柳城高中、阳光技校、新一中、幼儿园等辐射整个城区。县中心医院门诊楼建成使用,二期综合楼、疫情防控救治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常年病人托管中心投入运营。工人文化宫、儿童福利院完成规划,县城图书馆拟于今年底投入使用。按照"以水靓城"思路,围绕"湿地公园"建设,持续巩固大凌河综合治理成果,实现河畅水清、岸美景绿。以行政中心为轴线的中央景观带建设完成;"人民""龙兴""凤鸣"三大广场绿化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滨河凌北一路迎水侧225亩、背水侧100亩和沿500KV高压走廊280亩的绿化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核心区绿地系统分布均匀,同步融入文化、景观、休闲、健身等一系列生活元素。
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造高效协同数字政府。朝阳县完成政务大厅数字化升级改造。设置23个村(社区)政务服务驿站,全县"一网可办"达到100%,104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结合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党建+综治+网格"全域智能大数据管理中心,推动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实现"一网统管"。搭建完成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外网,将可实现市县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实施"百村万户、百店百屏"工程,实现能源网、社群网、政务网"三网融合"。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在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5G试点、"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建"智慧朝阳县"。
朝阳县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农业生产"两区划定"、高标农田建设、耕地污染源普查、土壤肥力监测、病虫害测报等成果信息上图入库,为数字乡村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体系,形成基础数据"一张图"。重点完善农村宅基地、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种质资源等数据库,搭建"三农"综合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展示展销、农耕文化传播4个平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数据链条。以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
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目前平台已实现与国家平台对接。
三、乡村振兴展新颜
11月7日,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徐家屯村,村民王宏民正在给牛喂饲料。"2015年,政府给我送来羊、饲料,提供养殖技术以及各方面帮助,这几年养殖业稳步发展,政府又给盖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好。"王宏民说。
这十年,朝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县一盘棋,干群同发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21个,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全部达到5500元以上。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7585户,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45处,贫困学生入学、贫困户就医实现全免费、全救助。全县3.48万人稳定脱贫,13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县顺利摘帽。
这十年,朝阳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朝阳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17万亩。种植种类从蔬菜逐步向棚果、食用菌转型升级,羊肚菌、草莓和樱桃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色杂粮基地规模达到15万亩以上,并初步形成生猪、肉鸡、湖羊、棚果、蔬菜、杂粮、食用菌、果药八大产业基地,为产业集群集聚打下坚实基础。
朝阳县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载体,围绕特色产业,引进一批产业引领型、配套补链型、科技创新型项目,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3家。朝阳县共有农产品品牌51个,"朝阳大枣""朝阳红小豆"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朝阳小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柏山"牌水蜜桃获得辽宁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三燕釜米"水果玉米、"广硕"有机猪肉、"俭禾"小米获得辽宁百强农产品品牌称号。
朝阳县以乡村300个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为依托,建成现代农产品物流网络。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所有行政村"直通邮"实现全覆盖。发展"电商+基地"模式,引进和培育农村电商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面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数字设施装备广泛应用。通过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自动灌溉、自动施肥喷药、小型气候站、智能环境控制、检疫检测和远程监控等设施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特别是设施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单元化应用。辽宁玖壹科技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的羊肚菌菌种繁育、种植、加工项目,实现了全产业链数字化,对全县数字农业发展
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朝阳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累计造林1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晋升省级森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年均达到80%以上,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利用率达到80%;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累计修建农村公路1019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750公里,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购置垃圾运输车30台、收集车1400台、垃圾桶10.2万个,新建垃圾中转站9处、垃圾收集房146座,改造无害化户厕11698座,沉积垃圾得到彻底清理,常态化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11个、市级32个。今年,朝阳县又将8个乡镇的40个村纳入人居环境生态宜居示范乡村建设项目中,全方位擦亮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底色。
逐梦田园织锦绣&沃野平畴谱新篇
清丰县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8日)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共有100个单位入选。其中,清丰县与我省舞钢市、兰考县、光山县、长垣市共同入选,系我市唯一。近年来,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清丰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丰景图"。
一、筑牢"压舱石",让广大群众端稳"金饭碗"
深秋时节,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金灿灿的阳光洒满一排排白色食用菌大棚。大棚里,菌包整齐有序,菌菇长势旺盛;大棚外,脱贫户闫彩玲开着红色电动小汽车,后座上放着刚采摘的蘑菇,行动带风。路上碰见熟人,被调侃一句"彩玲现在可是赚着钱了",她咧嘴笑个不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直以来,清丰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全力做好"特、优、融"三篇文章,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动乡村振兴,让群众端稳"金饭碗",走好小康路。
做大特色产业。落实"一县一业",坚持"一镇一特",围绕食用菌、红薯、辣椒、叶菜等"红白绿"三色特色农业,重点推动河南万邦农产品交易中心、豫鲁冀现代电商物流产业园、裕丰食用菌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借鉴推广临颍县"麦椒套作"模式,强力实施"47331"工程,推动形成4家龙头企业、70个食用菌种植基地、30万亩辣椒、30万亩红薯、10万亩叶菜蓬勃发展新局面。
做优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和重点扶持,不断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桃园建民、慷达食品等食品企业,进一步叫响"清丰菇雨""小农丫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挥大地密码、华董科技等龙头农村电商
示范作用,大力发展直播经济,目前年网络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做好三产融合。深度挖掘清丰红色文化、孝道文化,依托全国首个全奥运项目极限运动基地、国家4A级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加快中原首席红色文旅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支持大地密码、华董科技等农村电商提质增效,让更多农产品就地线上增值、农民就地线上就业。
二、打造"新风景",让乡村有颜值又有内涵
"游人看风景,俺在风景中"。作为国家级文明村,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生态花园"。走进村里,一眼就能瞧见小桥流水的美景,感受到野鸭嬉戏、锦鲤跳跃的风情;宽阔笔直的道路两旁,法国梧桐、大叶女贞等苗木与复古样式的路灯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各种运动器材一溜排开,凉亭、长廊点缀其中西赵楼村的美,正是清丰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懈实践。
近年来,清丰县全面落实省委"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要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同时突出城乡融合,着力打造"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乡村建设样板。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坚持"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按照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整治改善类,加快规划编制速度,一体化统筹推进,力争年底前完成81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作为着力点,重点抓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农村供水"四化"长效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快递村村通、农村环卫一体化、污水处理等工作;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街道立面美化、胡同亮化、乡村特色文化、基础弱电标准化"专项行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两场五园"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巩固创建成果。今年4月,清丰县代表我市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夯实"硬支撑",让乡村从形态美到制度美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一讲'孝子张清丰'的故事"日前,清丰县和义路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孝道文化园开展廉洁文化实践活动。
清丰县是全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被称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近年来,清丰县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的意见》,抓实善治乡村建设、平安乡村建设、廉洁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治理末梢延伸下沉,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建设善治乡村。深入实施党组织"堡垒"工程和"头雁"工程,开展星级支部创建活动,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打造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平台,深化全科网格化管理服务实效,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乡村治理体系试点村,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娟子工作室"作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完善"一村(格)一警"等长效机制,切实抓好"三零"创建,加快建设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建设廉洁乡村。加强廉洁乡村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全面落实"清廉濮阳"建设各项安排部署,巩固廉洁乡村"六有"规范化建设和"四大提升行动"成果,改造提升全县廉洁乡村示范点34个;紧扣"三个聚焦",开展十四届县委村居巡察,目前已完成首轮巡察村居85个、反馈问题428个、整改完成383个、持续整改45个。
逐梦沃野织锦绣
珲春市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15日)
今年以来,珲春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推进"千村示范"创建,描绘了一幅"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新画卷。
日前,在珲春市春化镇四道沟村软枣猕猴桃种植产业示范园,村委会主任谭昌吉和村民们正忙着给即将发往外地的软枣猕猴桃打包装箱。
"我们村栽种软枣猕猴桃树苗7000株,经过这几年的精心管理,今年,软枣猕猴桃树迎来了盛果期,预计实现产值20万元。"谭昌吉介绍说,通过举行软枣猕猴桃采摘节、软枣猕猴桃种植园生态观光游等活动,软枣猕猴桃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除软枣猕猴桃项目外,村里还积极发展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入已超过10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道沟村只是珲春市扎实推进"三农"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珲春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牛养殖、黑木耳种植、光伏发电等项目遍地开花,冷水鱼、红松果林嫁接等项目前景良好,绿色稻米、寒富苹果、中药材、食用菌、人参等品牌农业效益凸显,棚膜经济、林下经济、水域养殖等农特产业不断壮大,各类产业项目成为农民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在抓产业项目促增收的过程中,珲春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培训,推动一个个惠民措施落地实施,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脸上笑起来、日子美起来。
农业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今年以来,珲春市在狠抓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转变。
今年,珲春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为50.80万亩。其中,水稻12.64万亩、玉米27.17万亩、大豆10.04万亩、经济作物2.25万亩。为助力稳产保丰,春耕期间,珲春市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全力开展农资下摆、农技服务、农资运输闭环管理等重点工作,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种子、化肥等主要农资及时下摆到位,满足春耕生产需要。同时,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快推进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英安镇大榆树村为试点,推广深松作业技术,动员村民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争取集中连片作业,实现整村推进,逐步扩大土地深松面积,并对地块
进行科学监测,发展多元化种植。
为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今年,珲春市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申报了2个"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项目和3个"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区域公用品牌生产基地项目。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形成互利互惠联合体,打响农特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抱团闯市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叠加效应日益凸显。
绿色,是珲春最耀眼、最珍贵的底色。近年来,珲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今年,珲春市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通过开展春季行动、夏季攻坚、秋冬会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乡镇政府、第三方服务企业开展督导检查,对整治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宣传,对落实不力、动作迟缓的乡镇进行曝光。自村庄清洁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各乡镇累计投入资金1590万元,开展集中整治21次,清理农村公路5875公里、沟塘865公里、公共场所1165个、庭院1.2万个,拆除废弃建筑物210处。
珲春市以千村示范创建为契机,实行包村机制,全面开展45个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建立"全面覆盖、网格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村级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采取"1121"工作模式,大力推广积分制、党员示范路制度等创建模式。成立千村示范创建工作督导组,积极开展"三个一""5+1"督导推进行动,对示范村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问效,做到举一反三、自查整改,全方位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积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宜游的特色乡村。
为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珲春市各乡镇、村屯积极用好用活多功能党群活动室,实现了"一室多用"、村干部"一岗多能"、为民办事"一站服务"的工作目标。各村实行两委班子轮流坐班制度,保证全天有人办公、值班,为村民提供各项服务,实现"办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
"农"墨重彩绘新景,步履铿锵踏新程。未来,珲春市将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
铸魂&守根&塑形
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2日)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如何激荡起乡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展魅力?
今年以来,金昌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着力实施"铸魂、守根、塑形"三大工程,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金句热词"主题宣传街(墙)建设等11项重点任务落地实施,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正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一、高擎思想旗帜筑牢信仰之基
近日,在永昌县六坝镇玉宝村的苜蓿地里,不时响起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一场充满乡土气的田间地头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村民们围在一起,跟着六坝镇百姓宣讲团成员、玉宝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常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讲述着身边发生的变化。
"我对许多政策理论都只是一知半解。听完宣讲,心里更亮堂了,理解也更深了。"玉宝村党员杜文斌说。
田间宣讲会只是金昌市开展各类宣讲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金昌市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普及,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同时,金昌市建立专家学者、"清风"、企业职工、青年、巾帼、红领巾、夕阳红、百姓宣讲团8支理论宣讲队伍,带动农村各级分层分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1000多场次,累计受众达8万多人次,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市乡镇、村两级广泛组织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播、百姓故事汇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28场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8月,在永昌县城关镇,一面长达百米的手绘红色文化墙成为当地新的网红打卡地和文明风景线,吸引城乡群众驻足观看、拍照留影。
这面以"弘扬中国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的手绘文化墙,由永昌县城关镇天锦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辖区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的美术老师手绘而成。一幅幅绘制精美、构思巧妙的画作,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17个中国精神谱系生动形象地跃然墙上。
在金昌村镇社区,类似的文化墙随处可见。今年以来,金昌市以墙为载体,用连环画、彩绘等形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金句热词"主题示范宣传街(墙)38处,在城乡电子屏滚动播发各类标语口号900多万条次,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金昌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弘扬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
--编印下发《金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指南》,打造示范站点4个,表彰优秀所站15个,新增7个"孝善基金",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200多场次。金川区荣获2021年度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县(市、区)。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作用,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喜事迟办缓办,严控参加人数,不聚餐,自觉在疫情期间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与自觉遵守。推广建成文明实践大礼堂6个。发挥"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作用,大力破除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市、县区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进村入户,带动农民群众自发参与,开展敬老爱老、邻里互助、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820多场次,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了认识。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十大创建行动"。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60处,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居民生活。深入开展乡村清洁行动、"两净一亮"工程、"告别不讲究争做讲究人"等文明实践创建活动630多次,农村"颜值""气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传承优秀文化守住历史根脉
今年元宵节,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热闹非凡。在礼花与阵阵锣鼓声中,两条舞龙进入灯城。游客紧随其后,或登上城头,或驻足观赏。灯城外,节子舞、木偶戏、永昌老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让观众流连忘返。
"非常震撼。我们应该多挖掘这样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推广。只
有守住根才能传更久。"游客李勇赞叹不已。
为推动文化遗产持续性发展,金昌市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合理保护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红西路军永昌战役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及展示利用项目通过验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永昌段建设、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等5个项目落地实施。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测管理机制,5个历史建筑挂牌、测绘、建档、修缮等相关工作逐步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芨芨草编扎技艺、古建筑营造技艺、宁远堡老砂锅、酸胖茶(白刺果沙漠茶)等17个非遗项目通过市级专家评审,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保护传承。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项活动10多场次,非遗活态展示迈上新台阶。
--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利用各级融媒体中心,创作、征集推出文化遗产类微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20多个,8个特色非遗、戏曲节目亮相省台"多彩甘肃"--大戏台栏目,并在全省"如意甘肃、多彩非遗"非遗主会场展示,传统文化魅力逐步彰显。组织地方小曲、木偶戏等非遗项目进农村宣传展示50场次,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精神血脉得到赓续发展。
三、厚植文化沃土凝聚精神力量
一辆车,一群人,一台戏。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子通过送戏下乡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村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用文艺滋润心灵,追求美好生活。文化建设,不只是都市的专属。在乡野之上,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间,别有一番风味。6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乡韵龙景"金昌美术小品邀请展在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龙景山房拉开帷幕。活动邀请全市15位画家,带来精美作品82件,吸引了不少美术爱好者与游客前来鉴赏,广受好评。
"这些画作反映的都是新农村建设风貌,让人觉得艺术作品也可以如此接地气,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宴。"市民王旭珍对活动称赞不止。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建设农家书屋到开展文艺演出,一项项文化惠民行动既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
生活,有效提振了村民精气神,孕育了社会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