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4篇(第19/2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3563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86分钟。

吉商大会面向海内外吉商吹响"同心同力兴吉林"的号角。目前,全球吉商队伍发展壮大至300多万人,吉商商会组织已达108个,会员企业7万多个,累计招商引资4300多亿元。

吉林省工商联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开展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专项行动。这几年,吉林省工商联分别与57家境外工商社团组织和省外吉林商会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与4家国外商会签署友好商会备忘录,推动成立14家境外吉商商会组织。

五年来,吉林省工商联出"实招",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吉林省工商联不断密切与司法部门的联系联络,出台举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吉林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例如,成立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和检企联络站,帮助76家民营企业依法维权,成功解决2起民营企业负责人"限高"问题。

推进法治民企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诚信经营理念,凝聚诚信守法共识。

发挥工商联系统优势,建立跨省案件直达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机制;与省内9家司法部门分别建立联动机制。

先后组建法律服务助企团队298个,免费为2.9万余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

吉林省工商联"搭建法律维权服务平台"被纳入我省"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五年来,吉林省工商联赋能"新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脚步不停歇-

今年6月,促进"两个健康"服务"专精特新"对接会在长春召开,会上,吉林省工商联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吉林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以融资为主的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落地。会后,6家"专精特新"企业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吉林省分行签订了3.8亿元的合作协议。

几年来,吉林省工商联联合省直部门先后开展吉林省企业"创新达人"评选、技能大奖评选、技术能手评选等活动,召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座谈会、首届数字东北建设峰会、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大会,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示范引领效应。

吉林省工商联组织"金融服务进市州、进商会、进企业",举办"金融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大会"等金融助力活动,累计帮助民营企业融资156.69亿元。

五年来,我省先后有101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工商联创成型民营中小企业数据库";6家企业进入全国创成型中小企业综合评价排名前200榜单;7家企业被确定为"吉林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4家企业入选吉林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典型案例;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500强和服务业500强;7家企业上榜2021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和"发明专利500家"榜单。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优秀典型案例纳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案例汇编》。吉林省汽车电子协会完成高寒地区汽车标准体系制定,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团体标准的空白。

五年来,吉林省工商联搭建桥梁,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吉林省工商联做好党政企沟通衔接,先后组织"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省直税务部门与民营企业座谈会""省直政法部门与民营企业座谈会",拓宽党政企交流途径。

连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营企业评议政府服务工作",全省九市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长春新区、梅河口市的大中小微企业,20多个行业近万家企业参与评议,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评议政府服务工作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围绕民营企业关心的法治、政务、市场、创新等要素,面向全省4000家民营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据此形成《吉林省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报告》,真实反映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营商环境的感受与评价。

吉林省工商联先后参与我省数十项政策法规、措施意见的制定修订,很多建议被采纳、转化为政策举措。

五年来,吉林省工商联构建"新格局",营造亲清政商环境-

吉林省工商联持续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规范政商联系交往,建立党政企交流机制。吉林省工商联深化驻会领导联系调研工作机制,常态化走访会员企业、商会组织,围绕营商环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岗就业等民营经济领域重点、难点、堵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按照省政府开展服务企业大调研活动的要求,今年2月,吉林省工商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活动,专门成立六个调研小组分赴全省九市(州)及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长春新区、梅河口市等地。深入汽车、电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吉林省优势产业企业,摸清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吉林省工商联不断完善调研机制,积极参政议政,建诤言,献良策,积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吉林省工商联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积极性,围绕促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相关课题开展调研,畅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

五年来,吉林省工商联先后向全国工商联提交社情民意80篇、团体提案15份,向省政协提交社情民意85篇、团体提案60份。其中,12篇调研报告、12份团体提案分别在全国工商联和省政协获奖,吉林省工商联荣获"全国工商联2020年民营企业调查点工作省级先进单位"。

强基固本

打造更有温度更贴心的"民营之家"

吉林省工商联坚持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抓基层、打基础,强基固本、守正创新,为工商联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加强市县工商联建设,是吉林省工商联始终高度重视、不断下大气力推进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目前,基层组织"一个设立五个有"实现全面覆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省工商联组织网络已初步建立。五年来,先后有40家县级工商联被评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其中,23家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刚刚公布的首批"全国'五好'标杆县级工商联"名单中,吉林省4家单位上榜。

商会是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和工作依托。吉林省工商联持续开展"四好"商会创建,推动商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会规范化建设,为工商联的工作依托注入了强大活力。五年来,先后有16家工商联所属商会被评为全国"四好"商会。其中,6家商会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四好"商会。

目前,全省共有商会组织575个,其中,行业商会247个,异地商会57个,乡镇街道商会187个,其他类商协会84个。

吉林省工商联不断完善体系结构,扩大组织覆盖面,有力提升基层建设质量。截至2022年5月,全省工商联会员总数达63166名。

不久前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六个显著跃升"奋斗目标、"七个方面"新的更大突破任务,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宏伟蓝图。

未来的五年,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不断开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的关键五年。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治建会、团结立会、服务兴会、改革强会,紧扣"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发挥优势,扎实履职,最大限度调动全省民营经济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奋斗有我、就在吉林"的昂扬姿态,不懈奋斗、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进吉林民营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校内减负---抓好源头治理-开封"双减"一年来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综述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市教体局党组始终将落实"双减"视为"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各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多举措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扎扎实实推进校内减负落地,从根本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受到教师支持、学生喜欢、家长理解、社会认可。

一、优化作业找准减量提质突破口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作业是重要环节。市教体局针对过去各校普遍存在的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全市中小学建立了统筹作业总量机制,重点聚焦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围绕作业目标、内容、难度、类型、数量等关键要素,实现作业整体提质升级。各县(区)、各学校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专业支撑作用,研究制定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市、县(区)、校三级分别组织开展优质作业设计案例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2021年以来,市教体局、县(区)教体局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多次组织开展优质作业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效,建立起"作业公示-超时预警-问题反馈-优化设计-提质增效"多环节作业管理闭环机制。

为强化源头治理,保障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我市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落实保障机制和监督举报机制,利用基础教育"双减"监测平台加强对学校作业总量的监管,推动全市义务阶段学校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同时,市教体局官方网站设置《咨询投诉》栏目、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

二、研课磨课锚定课堂质量主抓手

为实现减负提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真正让教育回归校园,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市教体局、市教科院积极引导学校向内做"减法"更做"加法":"减法"重在减去以往过重的课业负担,"加法"重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让教师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帮助孩子最大限度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听课质量。

我市采取有力措施抓实学校教学"研、教、学"三环节,严格遵照执行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坚持"五育并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三大环节、多个维度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和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

今年以来,在市教科院指导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一天一研"活动,有效助力教师备课质量提升,并通过研课磨课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2021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选优质课900余节,向省教育厅推介基础教育精品课102节,进行课堂听(评)课2000余节,让教学提质真正成了校内减负的主抓手。

三、课后服务装上"五育并举"助推器

写作业、做运动、学艺术、练科创、搞劳作我市落实"双减"政策以来,除了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以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多样。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学校每周5天、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开展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愿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有30余万人,参与率达97.29%。

市教体局将课后服务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指导各校以"一校一案"为原则,因"校"制宜设计课后服务内容,提供菜单式、多样化服务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科技创新、体育、艺术、劳动实践、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通过实践探索,我市各学校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已成为校内减负的有益补充。

2021年以来,我市在2019年试点推进小学课后服务的基础上,将课后服务再次提质,延伸到了初中,做到了全覆盖、全接纳、零拒绝。

在服务内容上,我市全面推进"4+1"模式,即每周4天的下午以作业辅导为主,保证小学生作业在校内完成当天书面作业、初中生作业在校内完成大部分当天书面作业,另一天的下午组织开展体育、书法、美术、创客、阅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一年来,我市各校在课后服务方面积极进行有益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2021年年底,省教育厅经过遴选,向社会公布了全省课后服务优秀典型案例,我市顺河回族区及市一师附小、市二师附小、市实验小学名列其中,成为全省学习的样板。

四、家校协作架起协同育人连心桥

一年来,为推进"双减"工作,我市密切家校协作、健全家校共育机制,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引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有效落实"双减"各项政策。市教体局通过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动,进一步明确"双减"下学生家长的责任,引导学生家长科学教育孩子,消除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避免出现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情况。

市教体局开展了"家教名师中原行"百场公益讲座活动,组织师生、学生家长约17万人聆听讲座;举办家庭教育系列专题"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呵护孩子身心健康"云视频公益讲座10期,累计受益人数4万人次。全市组织参与"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的学校有近2000所,辐射学生家长100万人次。

奋楫扬帆再出发,笃行不怠启新程。回顾一年来的"双减"实践历程,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娄和彦说:"'双减'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深刻变革,开封实施'双减'一年来已经见行见效并仍在走深走实。接下来,还需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持续深入巩固成果,防止反弹,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家长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砥砺十载谱华章乘风破浪启新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勇立潮头,黄河儿女奋力扬帆搏击时代发展的浪潮;华丽蝶变,崤函人民勠力同心描绘转型创新的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握时代脉搏,抢抓发展机遇,奋勇砥砺前行,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之路,奋力开创"三次创业"新局面,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目标,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战略性成果。

回望过去,十年征程历历在目;俯瞰当下,发展成果熠熠生辉。

一幕幕生动的时代场景,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三门峡十年发展巨变,见证了三门峡十年破茧成蝶。

01党建引领强根基

这十年,三门峡强组织、优结构,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

实施"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党建工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创新高质量基层党建形式,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聚焦乡村振兴,实施"党建+头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组织管理;实施"党建+产业",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振兴路径;实施"党建+生态",组织党员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重点任务中发挥示范作用,打好乡村振兴"绿色牌"。

深入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行动,年底前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行政村达到40%,新培育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100家。

抓优城市党建,县(市、区)及街道、社区分级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党小组)-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成立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555个,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动力主轴";落实"一社区一警、一法律顾问"制度,2021年,全市电诈案件数、群众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38%、50%。

8月20日以来,三门峡市主城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600余名党员突击队员挺身而出,率先冲上抗疫一线,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8月22日凌晨5点,262个小区值守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成立临时党组织243个,牢牢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纷纷向社区报到,就地转化为志愿者,5100余名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就地开展志愿服务,为全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强化基层治理,靶向发力推动"五星"支部创建走深走实,全市村(社区)共申报"五星"支部19个、"四星"支部114个、"三星"支部422个、"二星"支部721个、"一星"支部44个。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老旧小区"一联四帮"工作机制,计划在年底前,实现联系帮扶的200个老旧小区得到规范有效管理。

十年间,我市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之基更牢固、力量之源更丰沛,筑梦前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02转型创新促发展

这十年,三门峡保增长、稳运行,转型创新和产业发展获得重大突破。

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十大战略",坚持"三业发力"、加快"五链耦合",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2∶53.8∶35优化为2020年的10.1∶47.4∶42.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居全省"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指标全省领先。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9%,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1%、12.3%,占规上工业的12.8%、44.7%,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

黄金、铝、煤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初步形成了"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全产业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科芯时代、星能科技、易事特、锐意泰克等高端制造业集聚成势,铜产业实现革命性突破,高档铜箔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29%,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2.8%,是2016年的3.6倍,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组建三门峡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三门峡5G联合创新中心,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揭牌运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高层次人才3875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6年的0.62%提升到1.92%,三门峡创新高地不断隆起。

十年间,我市强大的韧性让经济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奔涌的活力推动经济乘风破浪,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03弘扬文化铸品牌

这十年,三门峡办盛会、创品牌,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重大进步。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实现文化惠民利民。

打造沿黄精品旅游线路,谋划"游、跑、骑、行"沿黄体育赛事,打造一批旅游"爆点"打卡地,举办大型摄影展,展示黄河精神独特魅力。

举行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实施仰韶文化圣地"七个一"项目,启动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究活动,讲好仰韶文化故事。

庙底沟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入选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之花,再一次绽放在世界眼前。

大力弘扬老子文化,举办《道德经》文化艺术周,着力打造老子文化传播圣地、传承高地和产业重地;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落地灵宝,群贤毕至,论道函谷,推动老子文化从黄河走向世界。

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创作戏剧《布衣英雄》《大山的儿子》,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河南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推出"红色传承游",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传承创新非遗文化,陕州剪纸团队创作北京冬奥会剪纸作品40余幅,受邀参加"绿色奥运一起向未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系列活动,向世界展现三门峡非遗文化独特魅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44项,市级非遗项目133项。

十年间,我市文化品牌更响亮,文化产业更茁壮,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04生态治理显魅力

这十年,三门峡重保护、抓修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显著改善。

守护碧水蓝天,筑牢生态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奋力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统筹实施黄河生态建设"十百千万亿"工程,修复湿地3000余亩,绿化面积1.622万亩,新增造林37.84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造林4.3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50.72%。累计修复矿山7.24万亩,持续推进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关闭封堵矿山坑口1017个,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固定矿渣2002万吨,清运矿渣584万吨,修复矿山环境面积2150亩,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并入选联合国典型案例。

打好"蓝天保卫战",培育绿色工厂38家,推动多污染协同减排,开展污染源扬尘整治专项行动,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62.8%;打好"碧水保卫战",系统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守卫河湖"综合整治行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4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43座,开展小流域治理127次,修复河道和两岸生态面积12.55万平方米;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污染地块规范化管理,分类实施土壤源头防治,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统筹开展农村污染治理。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2021年全市发电总装机736万千瓦,其中水电、新能源装机分别为47万千瓦、225万千瓦,分别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6.45%、30.55%;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积极谋划3个国家级、6个省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示范基地,谋划项目近100个、投资300亿元,实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特色发展。

十年间,我市生态环境更优美,人居环境更宜居,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

05良善法治促和谐

这十年,三门峡勇担当、聚合力,市域治理和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统筹推进平安三门峡、法治三门峡建设,努力让社会更加平安、祥和、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以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为主线,围绕"四降两升一领先"目标,创新打造"心桥工程"、开展"六无村"创建,全市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起数逐年"双下降",矛盾排查化解成效保持全省前列,"一格一员""一村一警"的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城市老旧小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部署开展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重复信访专项治理两个"百日会战"行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今年1至4月,我市信访积案综合化解率、新增化解率排名全省第一,"雪亮工程"一类视频监控在线率达到95%,"五无"乡镇(街道)、"六无"村(社区)创建达标率达60%。

扎实开展"三零"平安创建工作,深化"互联网+"政务改革,建立公安110指挥平台和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回应解决群众诉求。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织密疫情防控网,统筹"拆、治、建、管"综合施策,打造基层治理管理新模式,打通党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三门峡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

十年间,我市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06改善民生增福祉

这十年,三门峡顺民意、解难题,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效。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民生福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孕育实现蝶变跃升的强劲动力。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打造10分钟"入学圈"。全市幼儿园数量相较于2015年增加38.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9%。6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义务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职教园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在校生3.2万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人才。

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培训9268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7942人、高技能人才20376人,新增用人单位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75家。

全市累计建成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83404平方米,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78.4%,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50%,依托5G城市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智慧养老服务应用平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全市打通"断头路"近20条,畅通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在全省率先完成"一证通办"目标,累计压减材料502个,压减时长7573天,仅凭一张身份证即可通办全市179项事项。

城区"入学难""买菜难""停车难""行车难""如厕难""垃圾处置难""办事难"等"七大难"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十年间,我市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07脱贫攻坚奔小康

这十年,我市补短板、强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

"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4.8%到2020年年底全部清零。

扎实开展农村党建"三年强基工程",为530个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实现精准帮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