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0年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3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8分钟。

2020年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8日在绍兴市上虞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代区长徐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虞融入长三角、竞逐大湾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落实区委"11336"战略部署,砥砺奋进、争先创优,较好地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实现财政总收入147.61亿元,增长4.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52亿元,增长8.3%;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6.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6%,城镇登记失业率2.1%。

过去一年,上虞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全面发力、加速赶超。我们紧盯区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全力念好"两业经",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省重大项目暨特色小镇现场推进会、省国家级经开区整合创新提升工作座谈会相继在我区召开,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经验全省推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前列,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区第37位。我们紧紧围绕"创新之区、品质之城"建设,加快推进"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3家,与阿里巴巴达成数字城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国科控股新材料创新基地、国邦生命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地,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先进动力产业研究院签约落户,成功举办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绍兴市第九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人才发展大会、孝文化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城市的美誉度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我们紧扣群众美好生活需求,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实验小学上德校区、博物馆异地新建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扎实推进,省市区三级民生实事全面落实,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有效提升。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1.竞争优势在开放融合中加速厚植。区域开放融合度持续提高,融杭联甬接沪行动全面实施,杭绍台铁路上虞段、群贤路东延三期、曹娥江上浦船闸及航道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接轨上海系列活动成功举行,达成产学研、教育医疗合作共建项目8个,长三角异地门诊实现联网刷卡结算。持续打造全省营商环境和人才生态最优区,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外资引进实绩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民间投资增幅领跑全市,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100%;引育国省千、国省万人才15名,引进绍兴"海内外英才"29名,新增就业大学生1.7万名,吸引来虞见习实习大学生超万名。产业平台竞争力加速升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获国家商务部肯定,创成全国绿色化工园区,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一体两翼三大走廊"开发破局推进,曹娥江文创走廊启动建设,新引进重大文旅项目13个。e游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伞艺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12个小微企业园通过省级认定。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曹娥江科创走廊加快推进,新引进大学研究院3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六成,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提升至第7位。

2.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八大产业集群培育扎实推进,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列入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全面落地,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入选省级上云标杆企业3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和增加值均居全市第一。以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监管为核心的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全面启动实施,完成化工企业"六新"改造20家、无人化车间改造10个,创成全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省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扎实推进,夜间经济加快培育,网络零售额增速全市领先,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市前列。"觉农·翠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启用,列入全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市、区),创成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建筑业税收超10亿元,获评"全省建筑工业化优秀县(市、区)"。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深入实施,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省雄鹰培育企业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入围浙江本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30强3家,数量占全市一半。重点企业风险防范处置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银行不良率降至0.8%。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国家风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新增"浙江制造"培育企业10家、"品字标"认证企业6家,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6项。服务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全面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26.1%,4家企业跻身全省制造业重点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盘活闲置厂房53万平方米,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957亩。

3.城乡品质在共建共管中全域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拥江西进"战略扎实推进,舜江大桥拼宽工程启动建设,"一江两岸"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城市主轴繁华夜景妆点一新。高水平完成上虞分区规划研究,老城片区、城东片区控规编制实施,完成城中村征迁52.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8万平方米,鸿雁社区入选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成立区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落户民营博物馆5家,新建城市书房3家、农村文化礼堂42家,上虞体育场建成投用,举办各类大型品牌赛事18场(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3.5公里,打通断头路2条,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5%。文明程度有效提高,县域文明指数全省首发,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审。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依托城市管家创新建立"最多一小时"快速处置机制,十件"城管小事"全面完成,创成省无违建县(市、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增"五星达标"村84个、"3A示范"村14个,列入全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市、区)。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提升改造美丽乡村公路50公里,激活闲置农房40.6万平方米,新增省级银宿2家、省金果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6家,有望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河-沥北河全线贯通,市级以上断面水质考核全面达标,创成省级美丽河湖3条(个)。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进位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1.6个百分点。配合完成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入选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县(市、区),获评省"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市、区)。

4.民生福祉在保障改善中日益增进。城市社区中心建设项目、城乡交通秩序提升工程、幼儿园扩容工程等10件区级民生实事基本完成,财政用于民生支出82.9亿元,增长23.3%,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4%。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等五大行动全面推进,获评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区。既有住宅电梯安装工作扎实推进,创建放心市场8家、星级市场10家,完成2.15万农村人口饮用水达标提标。"学在上虞"品牌不断打响,集团化办学全方位开展,新增优质学位3700余个,4人获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人民医院、中医院2个县域医共体运行顺利,医疗疗效评价制度全省首创,全国健康促进县(市、区)创建通过省级评估,省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稳步提升,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7%和99.8%,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3亿元,镇街级居家养老中心实现全覆盖,区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征兵工作考核保持全市第一,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扶贫攻坚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平安建设成效明显,重要时段维稳安保任务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全市领先,刑事治安类警情下降10.6%,创成省"无欠薪"区,有望实现"平安上虞"创建十一连冠,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全国危化品重点监管区成功摘帽,创成省食品安全县(市、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显著下降。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全省推广。国防、双拥、司法、科协、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广电、外事、统计、档案、工商联等工作扎实开展,工青妇、老龄、儿童、新居民、残疾人、慈善等事业扎实推进。

5.政府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切实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全面推进,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0893个,为企业减税降负34.5亿元。政府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崧厦、沥海撤镇设街和新一轮行政村撤并顺利完成,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改革完成试点,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制度全面推进,政务效能有效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全流程不见面招投标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90天",新增市场主体超1.2万家,获评中国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16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模式列入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50强,"双查双保"中介监管和人民调解标准化两项试点分别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验收,全省政府性债务风险"化管防"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成效明显,财政绩效评估和审计监督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节约财政资金18.6亿元。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规范,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6万条。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各类建议提案380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阳光用权"五个三"工作体系全面构建,基层减负各项举措全面落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腐败问题,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完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虞籍乡贤,向在虞直属单位和驻虞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上虞发展的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外部经济环境变中趋紧,影响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快,引领性项目仍然偏少,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程度还不够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建设管理、公共服务仍需提升,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通道需要进一步打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政府系统一些干部的担当意识、能力素质有待提升,重点领域廉洁风险依然存在,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但高质量发展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全面落地,全省"四大"建设不断深化,数字赋能、创新赋能、改革赋能步伐加快,上虞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根据区委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争当区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全国百强区排名持续晋位"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可持续、普惠性"导向,坚持"聚焦项目、大抓落实"工作方法,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产城融合发展年、基层治理深化年"三个年"活动,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项目、科技人才项目、城市功能项目"三个一批"重大项目,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良好态势,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合力建设更高水平"创新之区、品质之城"。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财政总收入增长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5%,在全国、全省比重不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四方面重点:

一是坚持一体化发展。牢固树立融合发展和错位发展理念,持续打造绍兴接沪桥头堡和联甬先行区、杭州湾南翼高端智造基地、长三角后花园,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争夺拼抢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红利,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全市融杭联甬接沪等发展战略机遇中,乘势而上、奋力超越。

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意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创新+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道路,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建立完善依法合规、常态长效的闭环管理制度,在人口资源集聚、城市规划经营、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安全稳定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潜力,有效增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

四是坚持普惠性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人民所想而想",主动回应各类群体的关切,务实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以民生无小事的理念做好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工作,全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围绕上述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具体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扩大开放融合,全力落实一体化发展战略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找准定位、厚植优势,推动全方位战略协同,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和更深层次协作,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大城市优质项目溢出的优选地。

1.加快大交通互联步伐。全面接轨沪杭甬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完成群贤路东延三期,加快推进杭绍台铁路上虞段及上虞南站站前广场、曹娥江上浦船闸及航道工程,启动杭绍甬高速及崧厦连接线、萧甬铁路风情线百官站、329国道上虞盖北至道墟段、南北中心大道(人民大道至江东北路段)快速路等项目建设,深化绍兴地铁2号线上虞段、104国道东湖至蒿坝段改建、四环快速化改造、人民大道与四环交叉口节点改造、新章镇大桥及连接线等交通干线前期工作,加快构筑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网络。

2.提升大平台竞争优势。持续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全面构建"2+5+9+N"平台体系,积极打造最富动力的区域竞争战斗单元。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围绕进军国家级开发区前50强目标,全面打造新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加快高端智造集聚区、未来小城、产业拓展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智慧化工园区试点,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园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围绕力争省级度假区前十强目标,主动对接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提前谋划高铁时代休闲旅游发展新格局,整合生态、文化、农业等资源,做深做透"水上""岸上""晚上"三篇文章,加快5个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争取列入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试点,切实打响"诗画曹娥江"品牌,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e游小镇加快2.0版特色小镇建设,新引进数字经济企业100家、青年创客2000名,实现税收4亿元,打造全省领先的数字产业化基地。伞艺小镇、孝德文化小镇、瓷源文化小镇加快晋级,完成工业园区整治提升3个,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园5个。

3.坚持大项目引领发展。以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为重点,围绕"八大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完善招商产业地图和招商导航图,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招商,召开首届乡贤大会,大力开展乡贤招商、全员招商、集成招商、以商引商,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到外资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坚持"五个一"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三个一批"项目建设,确保民间项目投资、交通运输投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均增长10%以上,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达到100%。加大都市圈优质服务资源导入力度,深化公共服务一卡通对接,建成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启动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工程建设。

(二)聚焦创新创业,全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和丰富"创新之区"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曹娥江科创走廊建设,启动产教融合创新园二期、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二期,争创国家级新材料创新中心、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切实打响区域创新品牌。构建立体化产业研究院体系,推动区级产业发展研究院有效运行,加快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建设,新引进大学研究院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5家,引进科创项目50个以上,探索大学研究院"一院一园一基金"发展,推动科研院校与地方经济互惠共赢。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发明专利授权数200件,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达到30%,力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和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排名再进位。

2.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持续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区块链应用和百项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新增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2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工业机器人300台以上,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积极实施5G基站规划,打造全省5G工业应用先行区。重点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谋划布局电子化学品、氢能源、通用航空三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4+3+1"创新型产业体系,确保规上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强化区域"双创"合作,发挥政策引才、机构引才、产业引才作用,完成e游小镇青春公寓主体结构,建设全球路演中心和国家级绿色化工人才实训基地,新建海外引才工作站4个,新创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3家,新增就业大学生1.7万名,力争高层次人才引育量实现翻番。

3.强化制度创新保障。全面推进30项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区",精准落实"10+N"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落地实施公民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65件、部门间"最多跑一次"事项400项以上,建立水电气网协同报装联办"1100"工作机制,实现商事登记服务事项跨区域"一网通办"30项,新增市场主体1万家以上。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打造7条产业链,争创全省产业链培育工作示范区。深化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增上市企业2家、辅导及报会企业4家次,完成股改20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综合评价,动态出清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企业(低效田)。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四未一低"土地消化利用,盘活闲置厂房30万平方米、存量土地1000亩。

(三)突出质量效益,全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实力

围绕"稳一、强二、优三"发展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持续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素质。

1.做强先进制造业。持续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扎实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完成化工企业"六新"改造20家,新建无人化车间10个,谋划实施道墟化工产业退出区块"二次开发"。加快"低散乱"企业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整治提升印染企业5家。深入开展绿色制造示范行动,创建省市绿色工厂5家以上、节水型企业3家以上。持续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系列减负政策,突出融资畅通、科技转化、中小微企业扶持等领域精准施策,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新增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家以上、规上企业60家、销售超亿元以上企业10家、"个转企"210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完成境外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加快建筑工业化发展,创建省级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1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税收分别增长8%和7.5%。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新增"品字标"团体标准8个以上、"品字标"企业4家以上,力争获得省政府质量奖1项以上。

2.做优现代服务业。加快曹娥江文创走廊建设,推进人民文创文化产业创意园、曹娥江文化艺术中心等13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动"一江两岸"总部经济发展,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积极引进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区域总部,加快基金投资项目产业园建设,设立引进各类基金20家。巩固提升"浙东新商都"品牌,加快推进21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培育特色街区2个,提升文化旅游风情街夜市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积极发展演艺、会展等产业,组织大型活动5场以上。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深化伞业跨境电商发展省级试点,创建电子商务专业村8个以上,新增"下升上"40家,实现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3.做精都市农业。扎实做好稳产保供,保持粮食播种面积51万亩以上,确保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21万头以上。大力推进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市、区)创建,推进"溯源中国·四季仙果"数字经济平台和3个田园综合体建设,启动"四季仙果"数字农旅综合体项目,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各1个,新建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2个,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家,实施农业科技合作项目8个。

(四)追求功能品质,全力塑造新时代美丽城乡

大力实施全域美丽"八大行动",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构建城乡共治新格局,努力打造城乡共美新面貌,不断彰显"品质之城"的活力和魅力。

1.提升城市内涵式发展水平。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城市建设核心区块规划,推动新设街道更好更快融入主城区。坚定实施"拥江西进"战略,加快推进舜江大桥拼宽、曹娥江人行景观桥、曹娥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三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海绵城市"规划,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新三年计划,加快鸿雁未来社区建设,改造老旧小区53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征迁改造30万平方米。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成投用实验小学上德校区、杭州湾小学,完成上源闸水厂迁建工程和110千伏涂北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城南医用综合中心、人民医院科技综合楼、博物馆异地新建、体育会展中心小球馆等工程。实施中心城区和老城区道路拥堵改造,加快南北向交通堵点治理,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提升计划,新建城市道路10条、改造提升8.1公里,新增停车位2000个,有效缓解重点时段突出堵点交通压力。全面深化与阿里巴巴、千寻位置的合作,争创国家级北斗时空智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搭建"一脑统管"的城市大脑整体平台。试点建设"智慧感知示范街",全面启动城市管理行为识别系统建设,加强城市保洁、渣土运输、园林市政、小区物业标准化管理,完成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常态化开展文明指数测评工作,高标准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国检攻坚战。

2.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高起点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支持中心镇高质量发展,产业型乡镇错位式发展,生态型乡镇特色化发展,创建美丽城镇样板2个、美丽城镇3个。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三年达标行动,确保全区50%行政村创建达标。全面完成"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打造精品示范村10个,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区)。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深入开展"两进两回"行动,培养新农人、农创客35名以上,争创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设绿道(游步道)40公里,争创省级白金宿1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四大行动,完成企业精准治气20家,启动异味评价体系三期建设,建成"4+2"综合监管平台,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市前列。开展"污水零直排区"省级示范创建,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完成虞东河湖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启动曹娥江综合整治工程(小舜江段)和虞北平原崧北河综合治理工程,创建"特色美丽河湖"3条(个)、乡村"美丽河湖"30条(个)以上,确保市级以上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100%。切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