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余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2月22日在大余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钟旭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把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县第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增长更稳、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进档提速。12个主要经济指标,实际利用外资等5个指标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增幅稳居全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5个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等7个指标在全市排位大幅前移,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果喜人。
转型发展取得突破。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型、"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9.2%、42.7%,非钨产业税收占工业税收的比重达50.9%、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服务业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完美结合的新路子,实现资源枯竭城市向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华丽转身"。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131个六大攻坚战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年度投资117亿元,增长41%。"北上南下"成效显著,实现争资争项19.6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4个,签约资金169.64亿元,25个开工建设,其中12个竣工投产。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效果日益凸显,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0.1%。
争先创优捷报频传。获评"全国森林旅游城市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专利工作十强县""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或市级表彰荣誉;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跻身前200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取得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三类县第一名,全市"六大攻坚战"流动现场会考评喜获好成绩。回望过去一年,2018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健康论坛在丫山举办,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全省殡葬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华东片区国家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现场会、全市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现场会等多个全国、全省或全市现场会在大余召开。大余县频频亮相各级各类媒体,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决对标对表、真抓实干,聚力回应群众关切,破解发展难题,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扬优成势,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现代工业增量增效,有力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首位产业工程,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了翔鹭钨业等一批首位产业大项目,首位产业集群引领全县工业加速发展,"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如期实现。三年来,累计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年均近20%的增长,工业固投年均增长17%以上,工业增值税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用电量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1家、总数达81家,园区开发面积由原来的3100多亩增加到1.3万多亩,翻了4倍多。钨产业实现全新产业链,百年钨都梦想成真。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2731亩;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34家;新建50亩以上蔬菜基地24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近10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1万多亩,增长10%;脐橙种植面积3.6万亩,增长16%;新建平岗瑞香产业园、康万家稻虾养殖基地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23个。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丫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等十多个亿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增加到46个。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59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3亿元,分别增长49.1%、50.8%,居全市前列。电商物流异军突起。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3.63亿元,增长33.9%;赣粤物流生态小镇、国际商贸城等物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现代金融业发展成效明显。深入开展"百家银行进千企"政银企对接活动,指导帮助42家企业在新四板市场挂牌展示;引进江西银行、九江银行入驻大余并开业运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4.6亿元、87.3亿元,存贷比达76.2%。
(二)提质强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喜获2018-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为契机,全方位开展城乡建设。以社会投资建设为主,投入30多亿元,实施城市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城市"双修"[1],县城人行道改造、背街小巷治理等工作基本完成。碧桂园、奥园等国内知名房企进驻大余。实施了廊桥水城、"丝路明珠?印象南安"等大项目建设,绕城路、"一江两岸"等重点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019户。投入10亿多元,完成323国道、余崇线及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拆除并修缮提升农村"空心房"、危旧土坯房193.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62个。黄龙镇大龙村获评"2018年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青龙镇元龙畲族村获评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池江镇杨梅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开工建设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3个总里程53.1公里、县乡村公路升级改造项目13个总里程157.4公里,大龙山河河道治理工程、黄龙镇防洪工程及千亩圩堤应急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省天然气管网二期项目、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实施,城乡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余正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繁华。
(三)破立并举,改革开放卓有成效。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涉企单位78项行政审批事项前移,推行"网上办理"制度,推进重点领域"一窗办"改革,县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84%;清理各类证明事项52项。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年为企业减负6.46亿元。全力做好防风险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偿还政府债务。大力推进投融资改革,与赣南苏区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合作,分期开发建设龙安新城。农业农村改革蹄疾步稳,黄龙镇大龙村农村集体产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经验获省市领导批示。开放型经济稳中有升。组织召开以"三集中"为主题的招商推介活动4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增长10.3%;实现出口总额3.54亿元,增长7.3%。
(四)多管齐下,生态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持续开展还章江"一江清水"专项行动,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依法全面取缔河道采砂场45家,排查、整治"小散乱污"企业306家。近三年,财政投入2.8亿元,企业投入4.5亿元用于工业环保工作,绿色工业发展成效明显。工业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重金属废水集中深度处理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园区涉排水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并联网运营。实施油罗口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面完成网箱养鱼整治工作。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或搬迁。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全面完工,新建污水管网10公里,6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有序推进。开展9个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工作,下垄钨矿第三批国家绿色矿山试点示范获评全省第一名。实施2015-2017年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11个,原801厂污染场地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实行全域外包,并已通过国家验收考核。3个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扎实推进,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4万亩。钨渣综合回收利用技改项目取得资质,制约钨产业发展的难题得到攻克。国省控断面水质和集中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优质水质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二级以上标准,在全省排名第25位。
(五)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再创佳绩。全县年度民生支出29.2亿元,增长29.5%。省市下达的民生指标及《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10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脱贫攻坚扎实有效。开展"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三大行动,推进"赣南新妇女"运动,实行每周六"扶贫日"制度。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推进"十大工程"[2],打造产业基地(合作社)249个,光伏发电覆盖所有乡镇、所有村(居)和80.6%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全部竣工,并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5431人,贫困村退出11个,完成当年贫困人口、贫困村脱贫计划。就业创业保障有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7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498人,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及技能培训387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亿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序实施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章江小学完成主体建设,衡水实验学校开班教学,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问题得到解决,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高考文理一本上线考生比居全市第二,万人比居全市第四。东门小学获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8赛季世界锦标赛一等奖。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大楼基本完工,医联体项目稳步推进。五福居养老康复中心建成开业。陈毅旧居等5处县保单位升格为省保单位,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创新发展"时间银行"社会服务模式,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成功举办2018中国大余国际越野赛车嘉年华、2018大余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活动。成功争取赣州至广州东K1665/6次列车延长至南昌并停靠大余站,结束了我县没有火车直达省会南昌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对大余文旅进行了宣传报道。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公众安全感指数排全省第6位、全市第3位,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在全县政府系统大力开展"五型"政府建设,推动政府系统作风大转变、环境大优化、效能大提升。坚持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常态化,主动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累计公开政府信息31.56万条,列全市第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案余毒,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全县政府系统党的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此外,国防、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人防、民宗、外侨、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在各项任务繁重交织、多重困难挑战叠加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县委统筹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上下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大余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改革发展无坦途。需要向各位代表说明的是,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因素影响,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预期。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面临加快发展与补短板、强弱项的双重任务;创新能力仍然偏弱,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优,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困难,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民生领域存在不少欠账,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政府自身建设仍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加以解决,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把中央三大攻坚战部署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打好六大攻坚战、建设五个名县,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和5.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自营出口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11%。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力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要切实贯彻好落实好炳军书记2019年2月17日参加大余县代表团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讲话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政府与市场、抓点与促面、解放思想与守规矩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质提效助转型,在主攻工业上谋取新跨越。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扩大总量与优化质量并举、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并重、提升平台与优化环境并行,乘势推进"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打造"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培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有色金属新材料首位产业工程,加快翔鹭钨业等重点企业投产见效,加快盛屯科立鑫、源汇通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做大首位产业体量。全力推进传统钨产业改造转型,促进"老树发新芽"。加快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钨渣危废处理中心,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积极融入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加快冬宝光电等项目落地投产,帮扶众能光电、旭光电子等做大做强。加快牡丹亭食品、奥野板鸭、育源板鸭等项目建设,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新兴产业加快成长,聚焦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慧经济,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
强化企业帮扶。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深入实施"重大项目问题清零工程",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转型难等"痛点",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6亿元以上。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扶持企业梯次成长,重点推动悦安超细年内在科创板上市。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
夯实园区平台。启动新城工业小区向东扩园扩区工作。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通过EPC等项目运作模式,持续抓好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深入实施"满园满能满地工程",实现新引进1个投资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或项目。强化"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大园区闲置土地清理和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和"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二)齐心聚力打硬仗,在脱贫攻坚上夺取新胜利。对照中央、省、市巡视反馈问题,全面查缺补漏、清零整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确保年内实现6000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以内,打响"非贫困县脱贫攻坚样板县"品牌。
实施精准帮扶。紧盯贫困村退出标准"9+3体系"、贫困户退出6个主要衡量指标,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等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提升贫困户的生活质量。优化完善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制度,提升贫困群众诊疗服务水平。压紧压实双线控辍[3]保学责任制,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聚焦深度贫困,坚持新增资金、项目、政策、服务优先配置、重点倾斜,全力攻克坚中之坚。
提高脱贫质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实现村级经济有出路、群众脱贫有门路,切实夯实稳步脱贫、逐步致富基础。加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树立脱贫群众正反两方面典型,坚决打击不履行赡养义务、恶意骗取补助等行为。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心怀感恩、自强自立,激发内生动力,防止"养懒汉"。
筑牢攻坚保障。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和脱贫质量巩固提升年活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零容忍"。继续开展"百企帮百村带千户""本地能人富人帮带""社会扶贫网"等工作,构建全民参与大扶贫格局。加强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三)因地制宜创特色,在乡村振兴上描绘新蓝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集成资源、集聚力量,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区"。
发展特色产业。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将大棚设施蔬菜种植延伸到镇、村、组。继续做强苗木花卉、油茶、脐橙、鸭业、竹业、茶叶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黄龙花艺小镇、平岗瑞香产业园、康万家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力争年内引进1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唱响特色品牌。以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新起点,充分发挥南安板鸭、牡丹亭多味花生等现有品牌效应,持续加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大余金边瑞香的品牌塑造和品质提升,助推大余农业产业化。力争新认证"三品一标"[4]农产品3个以上。加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型业态,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打造特色村落。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融合精准扶贫、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抓好新农村建设。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及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丰富多元、精彩别样、韵味独特的特色村落。深入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更大力度推动移风易俗、绿色殡葬改革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立足市场促融合,在现代服务业上寻找新突破。突出生产与生活并重、现代与传统并举,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推进全域旅游"盛名远播"。高质量打造"旅游名县",打响"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强化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丫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标,打造章江源头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配套升级,大力完善各景区景点旅游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游步道、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引进并开工建设1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酒店,打造10家以上特色民宿,力争建成1家旅游商品旗舰店、1家客家美食旗舰店、推出一桌特色菜。强化服务提升,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整合资源推行景区管理服务规范化建设。强化文旅融合,做好"旅游+""文化+"工作,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禅文化、养生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强化旅游营销,加快赣州西部旅游联盟全域智慧旅游建设,推动"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唱响"丝路明珠?生态大余"旅游品牌。
推进现代金融"引擎带动"。着力打造投融资平台,优化资本市场配置,积极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的资金通过PPP等方式参与大余投资建设。实施国有企业市场化、实体化改革,推动县级平台提升评级档次,增强融资能力,推进我县1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力争企业直接融资大幅增长。加强政银企对接,继续开展好"五通一贷""矿保贷"等融资业务,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融资保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让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推进物流电商"齐头并进"。加快推进赣粤物流生态小镇、东深物流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做好世鹏物流申报A级物流企业工作。继续完善电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逐步形成大余"买全球、卖全球"线上线下互动的贸易体系。
推进康养产业"厚积薄发"。以大余县列入赣州市(大余、上犹、崇义)幸福产业示范区为契机,注重立体规划、整体提升,大力实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大龙山生态康养中心、五福居养老康复中心、龙泉山老年公寓等项目运营,进一步壮大康养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养生养老服务基地。
(五)同建共享美家园,在城乡建设上实现新提升。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打造"全域性城镇化示范县"。
铸品扩容城市。树立品质铸城理念,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启动海绵城市[5]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老城区功能,加快推进奥园城市综合体、"丝路明珠?印象南安""一江两岸"、廊桥水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把老城区建设得更有品质品位、更加精致精美。启动龙安新城建设,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塑造城市新风貌,树立城市新区,把城市新区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
同治同创环境。举全县之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大力开展"两违"建筑、城区土坯房空心房危旧房拆除工作。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平台作用,提升城市精细化、科技化、常态化管理水平。直击城市治理短板,实施"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黄土不见天"三大工程。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全民参与,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城市环境。
做精做特圩镇。突出抓好全国重点镇新城镇、江西省首批省级美丽宜居小镇池江镇等小城镇建设,着力推进中心镇扩容、特色镇开发、重点镇提质。围绕"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的要求,扎实做好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不断提升乡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筑实筑强基础。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机遇,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启动井冈山至大余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赣韶扩能改造项目列入上级规划,完成220国道大余生龙口至南安段等3条国省道改建工程,完成323国道新城至梅关桥路段沥青路面改建工程。围绕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完成天华山风电场项目建设。围绕健全农村水利设施,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和千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建设。
(六)治山理水强生态,在绿色发展上续写新华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名县",打造美丽江西"大余样板",争当践行"两山"理论典范县。
以更有力的举措强化生态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常态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净土"行动。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协调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完成植树造林2万亩以上。深入实施"净水"行动。持续开展还章江"一江清水"专项治理,确保流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年内建成6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坚决消灭劣V类水。深入实施"净空"行动。大力开展城市"四尘""三烟""三气"[6]专项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成果,让大余的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以更牢固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努力把"美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树立"生态+"理念,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废弃矿渣综合回收利用,抓好钨及有色金属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绿色矿山、清洁矿山、平安矿山"建设活动,加快矿区复绿步伐。以"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工旅融合、城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文旅融合,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更健全的制度落实生态责任。全面落实林长制、路长制、河(湖)长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约束,让尊重自然、呵护生态成为大余群众的自觉追求。
(七)革故鼎新抓改革,在持续发展上培育新动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扩大开放,为大余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深化改革增效率。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提高到90%以上,"一次不用跑"和"就近办"事项超过50%。全面推行与企业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办事窗口"全天候"服务,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推进投资项目"多审合一",力争审批时间再压减20%以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树牢底线思维,积极化解政府债务,确保债务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确保土地流转率提高到40%以上。
扩大开放添实力。全面梳理《若干意见》优惠政策,确保全部对接到位、落地见效。跟踪对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更多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盘子。积极融入以赣州港为龙头的"1+N"大型内陆国际港建设,争取打造全省有色金属集散和交易中心。全力推动大余新城机场军民两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首位产业补链强链,突出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大数据招商,积极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积极开展"三请三回"[7]活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