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涉及各族群众的系统性工程,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市作为多民族散杂聚居地,全市共有20万少数民族人口,44个少数民族,1个民族区、9个民族乡镇、88个少数民族村,民族成分复杂,因此如何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地区各族群众团结和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铸牢地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形式,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使各族群众认识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主题。其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紧密连接。通过创建工作能够有力带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攀升,以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上的实际改变,铸牢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对于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各级各类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文艺汇演和体育活动中不断促进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吸引、相互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共同性,学会尊重和包容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渐增加,市域内民族成分更加复杂,各民族散杂居情况更加普遍;流入人口在为地区带来发展活力,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城市民族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需要通过民族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传导到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群众相互包容理解,打造互嵌式社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开展,对于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维护地区民族领域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丰富地区民族工作的内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民族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又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文旅发展、公共服务等多项工作紧密相连;创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也正是民族工作进行实践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创建工作开展更加全面深入,地方党委政府、各相关行业部门对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认识水平、整体谋划部署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都会逐渐提升,而且在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聚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可以为其他地市带来借鉴启示意义。
二、工作现状
××市近年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事业发展。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主要做法
1.高位谋划推动创建事业。近年来,××市成立了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沟通,推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规划》等针对发展实际的指导性文件,有力支撑了地区创建工作更好开展。
2.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在发展中创建,以创建促发展的工作路线,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支持民族地区产业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文旅产业融合,带动民族地区群众上岗就业,通过产业拉动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激发活力,强化经济基础。
3.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重点领域,在把握好重要时间节点的同时,注重日常创建活动的开展。将创建活动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各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全市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
4.营造良好宣传氛围。通过多种渠道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借助民族节庆、文艺演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有形有感有效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使"三个离不开"深入人心。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主要成效
1.成功选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近年来××市打造了梅里斯街道胜利社区、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等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余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通过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原则,2019年至今××市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4亿余元用于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25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民族村已脱贫摘帽;4个少数民族村被评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余个民族村被评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3.民族文化资源助力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市建设的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鄂温克族民族传习所、柯尔克孜族历史博物馆等在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成为重要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在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鄂温克族的瑟宾节、朝鲜族的民俗节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吸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族群众互相了解认识;各地区具有历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克东满绣、梅里斯达绣、××民族剪纸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特色产业,以特色文化遗产为载体,在文旅融合中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以民族文化为创建工作贡献重要力量。
(三)××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所遇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创建开展基础不牢靠。××地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在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比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带来了困难。首先,近年来民族地区在各类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重大发展,但目前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产业项目带动就业和人均收入成效还不够。其次,城乡间、各民族村寨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各民族村寨也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规划等原因存在差距。正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切合实际、关乎民生的工作,以上两点情况会在现实工作中影响创建工作开展。同时相较经济发达地区,××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慢也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来挑战,全市域全覆盖创建确需大量资金投入来保证。
2.宣传深度广度有待扩展,形式载体创新缓慢。首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开展是以全民为对象的系统性工作,不应仅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宣教,也不应局限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所。目前××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机关、学校、民族乡村等重点领域地域开展频次较高,每年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也取得成效,但是覆盖面还不够广,例如许多非民族村、非民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相对较少,教育开展的深度相对不足;部分单位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当作单一任务完成,没有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纳入日常学习。其次,××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载体手段较为传统,例如在机关中采取集中学习研讨和知识问答,在学校中采用校本课程及主题班会,在全社会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标语横幅等,这些方式会取得一定的宣传教育实效,但缺少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受众人群的吸引程度不够,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而且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速度较慢、范围较小,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也容易出现传播局限的问题。
3.民族特色品牌不响亮,文化保护利用亟待加强。目前××市达斡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特色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宣传面较小,文旅产业项目仍以十分传统的方式运行,民族符号没有整合形成特色名片,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同时××市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和系统保护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将关注度放在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上,流于表面地开发使用民族文化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为文化保护传承做出更大贡献,还因为对民族文化认识不够,影响文化资源散发真正的魅力,导致经济效益产出一般。
4.创建队伍整体建设不足,理论政策水平仍需提高。首先××市作为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同民族自治地方相比存在差距,民族工作干部配备相对不足,专业负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人员少,民族工作相较其他类工作政策性强,更需要通过实际开展工作积累经验,因此新考入的工作人员、其他部门借调人员无法在短时间掌握工作难点不利于开展创建工作。其次,创建工作开展不仅仅依靠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干部,作为一项以全民为对象的整体工作更需要社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只有为人民群众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其主体才能实现其价值。"尤其是在各村镇开展创建工作更需要思想认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但目前各村镇人口年龄普遍偏大,村内多为中老年,青壮年外流多,缺少创建和乡村振兴带头人,这两种情况对创建工作开展产生制约。
三、对策建议
(一)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应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框架,抓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分工。一是推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更好地发挥作用。利用好民族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系统打造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计划,构建整体工作格局,以全市角度完善建立机制,加强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配合沟通,既明确分工又紧密联系,确保各单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形成合力。二是注重基层工作部门和社会参与。在市级层面上进行部署,县级做好贯彻落实的同时,乡镇街道、村屯社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任何政策、规划的实施都需要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基层工作如何开展直接关乎创建得到何种成效,要不断加强对基层创建工作的领导,及时听取工作情况,适时调整工作角度,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对民族工作、创建工作的认识。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建工作还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大众参与的良好创建格局,既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开展的有形有趣,也要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活动,促成"四个人人"的良好创建局面。三是做好民族工作干部培养。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配备,强化各级民族工作力量,对新任职工作人员重点开展理论和业务培训,同时督促全体干部经常更新知识储备,促进队伍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更好更专业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二)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不断增进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工作开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可以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创建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市应利用好自身资源特色加快发展。一是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化传统农业,以农业结构调整为起点,大力支持民族乡村发展药材果蔬种植和农业展览观光产业,围绕新型产业发展,运用好寒地黑土资源,坚持"特色、特产、特业"的发展路线,大力推进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实际行动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依托民族文化独特的资源禀赋,孕育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品牌,形成文旅融合等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为利用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居住环境时保护并融入民族文化符号,提升乡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水平,建成具有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的村寨、特色街、风情镇和文化广场等,形成优秀民族文化生命力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提升。
(三)持续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在发挥好现有示范单位、示范区、示范个人作用的同时,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再增加,注重挖掘主线比较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典型先进,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铺开,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讲好,"总结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积极效果与特色经验",逐渐实现从几个典型变为整体的优秀。一是及时总结优秀经验做法。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工作开展模式、新颖宣传教育载体、具有实效的制度方案总结起来,同时要向其他地市的优秀典型学习,结合××市创建工作开展实际,对典型案例认真研究、适当调整,将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创建工作开展范本,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开阔各级相关部门尤其是民族工作部门的创建开展视野,不断扩大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再树立。应当及时发现创建工作开展较好、具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单位,适时做好指导,解决工作开展所遇困难,帮助制定行之有效的下步计划,同时注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的申报工作,促使创建典型不断涌现。三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个人的带头作用。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个人的作用,让各族群众知道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正在大家生活中发生,通过群众带动群众的方式,使"四个人人"蔚然成风。
(四)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创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群众整体提高认识,更加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需要我们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因此须在宣传教育载体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活动开展有形有色。充分利用××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将民族节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艺体育等具有特色属性的符号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度融合,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传播出去,降低学习理论知识的门槛,"要善于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工作,贴近百姓生活,直面日常所需,重在生成共情,进而改变人们的内隐理论。"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进各民族、各年龄段、各文化水平的群众心中。二是运用好新媒体渠道。在传统电视广播、电子大屏、横幅海报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大流量媒体,例如抖音、微博、公众号等,"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正确认识到短视频媒体对于信息知识传播的特殊重要性,在保证上传内容质量好、宣教方向正确的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以更加新颖、更加有趣的方式讲出去,不断扩大收看人数,扩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