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将实施强科技行动摆在"四强"行动的首要位置,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亟待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缺乏前瞻性、战略性考量,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怕担风险,不敢创新,有的企业认为能力有限,加之三年疫情影响,不愿创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性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量较低。
二是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力度还不够,科技创新建设运行投入主要依靠依托单位,资金来源单一,用于基础研究的政府引导性资金不足、项目不多。技术市场还不够活跃,科研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丰富。就X县而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X万元,比重达到X%,财政科技经费支出X万元,比重达到X%。
三是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少,示范引领功能发挥不够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非常突出。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还不足,创新链同产业链融合还不够,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不紧密,资金使用持续性不强,技术沉淀时间不足,已建平台在产品、企业、产业的服务能力上依旧薄弱,创新平台技术扩散能力不强,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加速成果转化作用不明显,依托企业组建的创新平台开放程度不高,对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四是创新能力发展不够平衡。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许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企业体量不足。研究资源和研究空间有限,共享省内外科技资源难度大、成本高,吸引科技资源的能力不足,对引领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的支撑不够。就X县而言,全县企业总量少,拓展受限,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空间有限,高新技术企业仅有X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X家,创新主体规模偏小。
五是科技人才基础有待加强。一些县市没有大院大所,大学和高职院校也屈指可数,人才数量缺乏、底子薄弱。现有科技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筑巢引凤"人才引进上的力度还不是很强,引进和留住人才上还较为困难。
二、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育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向科技型转型发展,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和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有效对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重点依托规上企业,建立创新型领军企业遴选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
二是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应用研发平台。支持各类实验室在投入主体、管理运行、用人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能、资金等给予重点保障。聚焦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支持头部或领军企业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引领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高度集聚的标志性区域。
三是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紧扣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柔性引才机制,围绕高端紧缺人才目录,吸引聚集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杰出创新青年和创新团队。培养引进具备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培养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科技创新。加大财政对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力度,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打造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闭环。
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支持建立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试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大力培育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打造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供需对接、成果融资等科技成果市场化流动平台,统筹各类科技服务资源,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发挥区域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推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可示范推广的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鼓励域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组织最新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推介会、对接会,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五是努力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建立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企业、高校、协会学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科技管理新格局。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保险等机构合作开发复合型科技金融产品。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改制、挂牌、上市融资。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提升,全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先行市。推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规则。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依纪依规依法研究制定容错纠错清单。深化科技监督与评价制度改革,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全流程监管,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
上一篇:玉米秸秆综合利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