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2页)
四、××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民宿最初是作为酒店的补充而出现的,主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相应的设施也比较简单。但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增强,高品质、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需求也快速增长。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平衡态势更为明显,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乡村民宿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效益、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正式启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进程。××市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旺盛的乡村旅游需求,高质量发展乡村民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受乡村民宿发展受重视程度不高、数量少且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管理服务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还未实现高质量的供需平衡。要实现××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合理规划、深挖内涵、狠抓质量、利益共享,使乡村民宿与农村、农业、农民形成健康有机体,并促进乡村振兴。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造性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累计接待乡村旅游人数255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20%和0.6%。相比乡村旅游人数的喜人增长,旅游收入增长不尽如人意,人均消费不升反降。这说明游客来乡村旅游只是来看个热闹,不愿消费、无处消费,这迫切需要乡村旅游提供多元、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通过迭代升级更好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可以实现需求与供给高水平动态平衡。但是目前,不少人对乡村民宿的认识还局限在只是"睡觉工具"的初级认知上,只看到了其工具属性,而忽视了审美属性和娱乐属性。从供给侧来看,乡村民宿经营者应该突破传统思维认知的局限,把民宿看成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只把"住"作为基础性消费场景打造,还应发展溢价消费场景,使其具备"社会化"的情怀、"大众化"的情绪、"市场化"的需求、"经济化"的载体等多层维度,丰富乡村民宿的内涵意蕴。
(二)梳理旅游资源,差异化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市发展较好的民宿群都具备一些共性: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明显、配套设施相对完善、核心资源知名度较高和辐射力较强等。比如,××零公里民宿依托××、市中区荔枝湾民宿依托平羌小三峡、××县马村纸乡民宿依托马村手工造纸、××县卡莎莎民宿依托民族文化等发展壮大。而一些地方由于旅游资源优势不突出、区位优势不明显,当地的乡村民宿经营情况不佳。可见,并不是每一个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民宿,要综合分析资源特色,评估投入与产出效益,严防资本"一窝蜂"涌入乡村民宿。因此,可以结合《××市"十四五"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各个县(市、区)要认真梳理各类乡村旅游资源,摸透理清家底,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区域优先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乡村民宿,有条件的村集中连片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度。其中,××旅游圈着重依托佛禅文化、武术文化、沫若文化、茶文化等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动植物、地质、气象自然资源;小凉山旅游圈着重依托彝文化民俗资源和森林、温泉、地磁、独特气候资源;岷江文化旅游带着重依托美食和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将绿色发展贯穿到规划、开发、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形成乡村民宿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的新格局。
(三)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化发展。调查发现,消费者在选择乡村民宿时更多关注环境、民俗、体验等标签;亲子游、情侣游、抱团游等类型占乡村民宿消费近80%;"90后"是乡村民宿的主力消费群体,消费趋于个性化,对于民宿的非标准特征接受程度更高。不同消费主体对乡村民宿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的需求,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活动,提高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呼应度,细分客源市场。如何实现细分?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场域,乡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最大的特色是乡土文化。所以,应深入挖掘本地农耕文化、遗产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推出参与度高竞争力强的康养、研学、美食、运动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推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普及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和参与度增强乡村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绿色转化为特色、用资源吸引资本、用烟火气吸引人气,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
(四)提高服务水平,品质化发展。2023年2月1日起,《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开始实施。这既对乡村民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乡村民宿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只有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民宿,才更容易被消费者所选择。好的乡村民宿应该是能因地制宜与所在乡村的生态、产业、文化多种元素融合,提升消费者入住体验、精神享受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高效的管理、贴心的服务和丰富的产品。因此,要多维度、多层次地提高乡村民宿供给水平。第一,县、乡、村各级应科学规划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愿意来、住得下、可以耍、能够花。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经营管理,实现经验和资源共享。第三,积极组织民宿经营管理人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卫生、安全、消防、服务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开展对民宿所在区域习俗文化传承、内涵挖掘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民宿从业人员队伍。第四,积极培育民宿管家,要让民宿管家成为消费者在乡村的向导、朋友。第五,要发挥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民宿培养专业人才。
(五)促进融合互助,共生化发展。乡村民宿依托的是乡村资源,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要靠乡村居民来呈现,乡村生态要靠乡村居民来维护,民宿的经营发展无法独立于乡村之外而存在。只有与农民农村农业共生共荣,乡村民宿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拓展乡村民宿业态空间,积极引入多种产业资源扩大收益渠道,通过利益联接来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比如,以特色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为媒,把乡村民宿和乡村居民联系起来,形成乡村发展共同体。鼓励民宿经营者在用工时优先录用当地村民,原材料供应时优先使用当地农产品,通过定向种植、养殖间接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合作社及村民蔬菜、肉类等原材料的销售收入;合理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村民采取房屋入股的方式加入民宿经营,并按要求进行房屋风貌改造、功能设置;结合当地特色推出生态农产品,以旅游商品的形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乡村以民宿为支点,通过民宿产业链的延伸与连接,形成一个利益整体,产业供应链的每一环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高水平的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最终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