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思考
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全新的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下大力气保护好绿水青山,提升人居环境,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XX区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在XX北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所能发挥的生态功能更具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XX区在"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如何更好的把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进行有效衔接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基于XX区生态环境现状,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对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和制度、组织等保障措施进行分类研究,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对实现辖区内"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对策,以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并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XX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XX区位于XX市中北部,辖区西至XX交界,北至黄河,东与XX交界,南与XX交界,辖X个乡(镇)、X个街道办事处。其中XX乡、XX乡总面积68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余人。
XX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和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农村地区紧邻黄河,拥有XX水源地资源,森林覆盖率大,但农村基础设施较弱,产业结构单一,受水源地保护和沿黄生态保护影响,工业、养殖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XX区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方面,XX区生态保护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一,植树造林,水生态保护工作方面。拥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XXX亩及黄河游览区,大力实施绿色控导工程,现有各类景观树XXX多亩,成为候鸟迁徙中的主要栖息地。XX水源地整治成效明显,通过集中整治累计完成流转土地2400亩、安装防护网XXX米、改造旱厕XXX个、铺设生活废水管道XXX米,对水源地周边面源污染进行了有效治理,改善了生活环境。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XXX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4.67%;全区森林覆盖率10.38%,活立木蓄积量6.1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逐年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基本农田建设方面。辖区内现有耕地面积XX亩(含黄河滩区18000亩),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为壤土、砂土、黏土,还有部分盐碱土。常年种植(套种)农作物面积X亩,其中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X亩。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连作,我区坚持不懈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民实现连年丰收。
第三,生活垃圾效治理方面。"垃圾靠风刮"的现象成为历史,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行动下,与保洁公司签订市场化运作协议,对全区农村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建立健全农村保洁员机制,辖区内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但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村庄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乡村振兴的绊脚石。
一是生态受损,发展受限。水源地方面,由于历史原因,XX水源地周边人民生产生活现象加剧,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过集中整治,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湿地恢复困难重重。此外由于水源地保护的缘故,保护工作极大制约了周边养殖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XX乡的经济发展,牵制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XX乡XX村等7个黄河大堤以内的村庄分布在我辖区11余公里的黄河沿线。沿黄地区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滩区是我区农业耕作区之一,耕垦历史悠久,保护区内约有XXX亩的土地被村民开荒种植农作物,湿地植被破坏严重,农业开发对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由于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泥沙在XX段的淤积对防洪、土地沙化造成影响,不利于沿线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特色不明显,管控乏力,发展贫瘠。XX区拥有黄河、XX、农田、林地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这些生态资源在视觉效果上都存在可观赏性不强、地域生态环境的特色彰显不足、景观价值贫乏的共性问题。农村环境管理的执行体制存在着职能不全、力度不足、缺乏投入保障等问题。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农村人才外流多,农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缺乏本土"三农"工作人才等,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群众意识薄弱。环境执法部门和属地管理部门对法律执行情况监督力度不够,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的做法,这样容易导致先走污染,后走治理的老路子。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专项性的保护制度。辖区农民的环保和法律意识淡薄,有些时候群众并不认为自己破坏环境是触犯法律,"村规民约"未落到实处。
二、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衔接要点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
1.生态与产业。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要抓住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这个关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向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等旅游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转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有机食品,利用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禀赋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
2.生态与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生态保护的开展,关键在人才,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人才支撑。农村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离不开村民组织的积极协作,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针对实践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基层落实难度较大、执行效果欠佳等问题,要通过发动村干部、乡贤等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形成乡村生态领域的公序良俗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项目和"科技促进"战略,在农村基础教育增加投资的同时,依托农民夜谈会、文化阅览室的作用,增加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大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3.生态与文化。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复兴乡村文明就是要把"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有些村庄面临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从根本上看,都在于文化建设的欠缺。要加大力度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具有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乡村新型文化体系,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支持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发现非遗传承人。要整合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不断使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目的,努力实现以文化振兴推动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4.生态与组织。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树立不断改造升级的政治担当。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做到"一名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合力,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三、XX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工作重点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XX区乡村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保护和发展等多方面的长效机制亟需建立,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水源地保护、黄河湿地保护和林地保护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通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修复,通过机制创新稳定生态保护。针对XX区生态资源多、分布广、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要坚持保护优先,兼顾经济;就地取材,突显特色;因地制宜,分区经营;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的原则,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治理,有效提升XX区乡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积累生态资本,保持优良的发展潜质和充足的发展后劲,努力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乡村发展振兴之路。按照功能分区,建立1个核心吸引区,N个现代化旅游功能区的"1+N"乡村振兴开发模式(可分为黄河游览景区、水源地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旅游接待区、城镇化建设区、风景培育区等)。
(一)水源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实践表明,根治水源地污染的根本措施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消除大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影。一是围绕XX的水生态、水环境、水产品、水文化,建议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XX水生态保护项目。铺设环XX休闲道路、对XX进行整村打造、建设绿化生态廊道,以开发周边的休闲、度假、旅游、园林功能为目的,建设高质量生态住区、XX湿地森林公园。二是按照一、二级保护区层级化的保护策略,制定有效可行的水源地保护区实施方案,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禁止除水利、取水及区域交通工程以外的任何建设行为。
(二)沿黄发展。XX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在XX区区域内总面积XXX亩,其中核心区面积XXX亩、缓冲区面积XXX亩、验区面积XXX亩,针对三个区域分类施策。一是坚持生态恢复。注重湿地保护区内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恢复,对保护区内原有的野生植物物种进行收集整理,按照湿地植被需求进行人工恢复,严格控制核心区、缓冲区的外来植物数量。二是建设生物隔离带。在试验区与缓冲区之间建设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的混交林生物隔离带,减少人为因素对核心区、缓冲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保护区内生态安全。三是努力打造"后花园"。在试验区建设牧草或者花海缓冲带,建设以花海为主的主题公园,打造XX市北区"后花园"核心区,吸引游客向北区聚集。在试验区与乡村交汇处建设乡村旅游经济带,谋划以菊花和苗木种植为主,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着力解决堤内产业转型提升,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为XX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建立采砂点。综合利用黄河淤泥沙,以黄河淤泥沙为原料生产普通烧结砖、高附加值空心砖等砖类型,增加生态效益;利用淤泥沙加固黄河大坝,以此来保障摊区人民生活和安全。
(三)林地保护。XX区现有乔木林面积XXX亩,灌木林地面积XXX亩,未成林地面积XXX亩,苗圃地面积XXX亩,宜林地面积XXX亩,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XXX亩。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水源保护林体系的发展建设。当前XX水源地通过集中整治,一级保护区内耕地进行了全部流转,作为国储林用地,目前栽种了700余亩林地,树种包括银杏、栾树、国槐、椿树、白蜡、樱花、榉树等20余种。下一步在水源地周边林木种植中,要以提高水源保护林(主要包括水源涵养林和水源保持林)效益为主,兼顾部分经济林、用材林、新炭林的发展。同时注意低密度、镶嵌式、异龄混交的水源地树林种植要求,从低耗水树种入手,加强保护林建设。二是探索林木良种示范项目建设。在XX乡大堤北侧建立推广试点,积极申报省级林木良种示范项目,吸引公司或合作社参与,带动农户先行先试,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入社林农良种种苗,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坚持生态景观林的发展思路。林木种植、国土绿化项目方案要定位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要求,兼顾林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稳定、健康、丰产、景观和谐的目标,合理把握XX农村地区生态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平衡,发掘农村经济的潜在增长点,努力打造北区生态建设新亮点。
(四)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坚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强对农田资源的生态保护。严格保护现有基本农田,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有量需求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尤其是要控制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二是注重景观农业建设。探索多种作物块状交错种植的方式,形成规模、有序、协调的农业景观。以春萌花期、农作收获期等典型农事时节为契机,开展踏青赏花、主题摄影比赛、农事节庆等活动,依托"仓颉墓""林公堤""齐白石画作"等沿黄文化,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产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乡村振兴。三是注重观光和参与并重,通过观光农业的建设,开发参与性的劳作旅游项目,增加城市与农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以此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五)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XX区城乡结合部环境矛盾突出,绿化生态体系建设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主要体现在XX乡一带。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治理,一是确立政府生态治理价值观。明确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规划先行,努力打造生态型社区。促进环保事业多元化投资,促成生态环保工作逐步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推进生态治理产业化。不断提高辖区内企业领导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加强对"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强化"三散"工作治理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城乡结合部由于居民成分比较复杂,要重视发挥传统和新兴媒介的宣传引导作用,在进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不要带有偏向性,要肯定外来人口在生态治理中的积极贡献,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治理,合力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经济不断繁荣。
(六)加强管理,严守底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XX农村地区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规范,不踩红线,不越"雷区"。划定好耕地、林地、沿黄流域、湿地、水源地的红线,规划哪些地方禁止开发、哪些地方限制开发、哪些地方鼓励开发。在划定红线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制定出台《XX区保护生态环境措施N条》,包括水源地抽污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以此吹响XX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XX区乡村发展现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开柳路建设。开柳路是黄河游览区至古城区最重要的旅游景观大道,开柳路拓宽工程建成后,北区将迎来华丽的转身,北区以生态凸显的居住价值、旅游价值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二是加快连霍高速XX下站口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对XX区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北区发展,为XX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三是科学合理建设垃圾中转站,加快北区净水厂建设,提高乡村地区污水处理水平,补足生态治理短板。
(八)做好"人"的文章。人居环境生态化关键在于"人的行为方式生态化",要在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的同时,注重唤醒村民生态意识,在乡村生态行为建设上下功夫。一是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生态自然观融入到村规民约中,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寓教于乐中转变"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思路,发挥好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与村民组织的带头作用,带动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二要做好辖区内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工作,特别是XX小学、XX小学、XX中学、XX市第XX中学等农村地区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三要做好网格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治理有效,农村社区要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管理工作,加强网格队伍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强化组织保障。四是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加强锻炼,充实生态保护工作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上一篇:省高校贯彻党规党纪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