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宣传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明祭扫宣传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大力推行鲜花祭扫、网上祭扫、书写寄语、植树踏青等文明祭扫方式,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营造了绿色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但个别地方和群众依然存在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改变。
一、存在问题
一是传统观念有待转变。每逢清明、寒食等节日,很多外出游子返乡祭祖,一些定居城市的村民回归家乡,缅怀先人,唤醒家族记忆,促进家族成员的凝聚力以及认同感。但在祭扫过程中,一些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未树立正确行孝之道,以烧纸钱显示对逝者的"孝顺",给家族"挣面子";有些存在攀比心理,"丧事不问价",祭扫活动大操大办。
二是防火环保意识不强。清明时节,部分群众除了焚香烧纸之外,还热衷于烧花圈、纸人、纸马、纸房子等大件物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祭扫消耗的纸张达千吨以上,造成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花花绿绿的纸钱看起来很亮眼,其实原材料十分劣质,绝大多数纸钱生产时都会使用大量的化学燃料,这些燃料在经过燃烧之后,会释放出各种有毒气体,不仅污染空气,还危害人体健康。
三是销售市场乱象丛生。每到清明时节,市场上就会涌现
出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的"时髦"纸品,除了最常见的别墅、轿车、衬衣、金条、银条、元宝外,还有成套的日常用品:金表、金项链、手机、金边眼镜、信用卡等在内的成套装备。这些成本不足几元钱的祭祀用品,瞬间卖到上百元。尽管一些地区还出台了严格的管理办法,但仍有商家禁不住巨大的利益诱惑,想方设法在"冥币"、"纸活"上大肆营销,造成祭祀用品市场乱象丛生。
四是宣传力度仍需加强。从整体上看,目前祭祀服务宣传工作没有构建形成有效合力,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意识薄弱。现代科学技术在宣传工作中的运用不够,信息网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辐射范围不够广,导致宣传效果不明显,推广力度不大。比如:每逢清明时节,路边焚香烧纸跟风现象严重,尽管路边都有"严禁路口烧纸,倡导文明祭祀"的宣传标语,可仍然有人无视禁令,几乎每年因为路边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屡见不鲜。
二、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考虑广大群众合理的祭祀需求,对祭祀等民俗进行清理分类,建立民俗文化专项研究机构,编制民俗手册,将文明祭祀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习俗范本,从而引导民众自觉开展诸如鲜花、植树、网上祭奠等文明祭祀方式。加大文明祭祀宣传力度和范围,积极策划《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家风故事分享会、家庭教育主题讲座、家庭阅读、家风家训征集展示、亲子研学等群众性活动,引导广大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同时,从小学课本到户外广告,从丧葬用品商店到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推出补偿机制,引导企业生产文明祭祀新产品,对一些极具消极影响的民俗陋习,则要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二要剔除传统祭祀陋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优秀文化营养,培育和发展更多类似"文明祭祀"的新风尚,绿色环保,文明祭扫,做绿色环保的示范者。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祭祀,主动采取网上"忆亲人·祭英烈"或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等低碳、环保、文明、安全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继承革命烈士光荣传统,争做文明之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营造文明祭扫新风尚。摒弃不文明祭扫方式,做到不在森林、河道、公共场所焚烧纸钱、烧香点烛等,不使用塑料花、布花、绢花等不可降解祭祀用品,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等,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三要强化祭祀活动管理。宣传、民政、公安、交通、卫健、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消防救援、林业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发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作用,为群众祭扫活动提供安全和服务保障。乡、镇(街道)及村(居)委会要安排专人负责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及历史埋葬点清明节期间祭扫活动的服务保障和安全管理。各殡葬服务机构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防控能力,科学设定现场祭扫人数上限,严格实行分时、错峰、限流祭扫,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坚决制止违反规定的活动,严厉处置阻碍执行公务、聚众闹事和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四要倡导正确孝道文化。积极培育优良家风家教,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和厚养礼葬等殡葬新风尚,提倡丧事简办、反对盲目攀比。突出文明祭扫和生命安全这个主题,利用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公告栏等有效形式,大力推行鲜花祭祀、植树祭祀、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祀仪式,引导人们不断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到文明祭祀,真情缅怀。加强与权威媒体和民间自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强化惠民举措以及祭祀文化理念、文明祭祀方式的宣传,将孝善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将弘扬孝善文化和乡风文明紧密结合,引导身边人员主动支持参与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和绿色文明祭祀,形成"孝亲敬老、崇德向善、弘扬美德"的时代风尚,以孝善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凝聚村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催生乡村振兴和谐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