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汇编(61篇)(第23/23页)
2、重视人才和基础建设。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梳理阻碍各职能部门工作中有关人员、资金等方面自身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制定工作方案,逐项推进解决。
3、要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及时解决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治安工作薄弱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善于发现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专项整治、深化专项工作力度等方式解决问题,以工作行动和工作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4、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各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从事社会治安工作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纪律作风建设,围绕社会治安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工作,更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成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实事、真干事的氛围,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工作实效,更加充分发挥好作用。
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xx县教育"双减"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5月中、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教育"双减"调研组,先后深入红岩寺、曹坪、杏坪、凤镇、乾佑街办,实地察看10所中小学校、1所培训机构、走访部分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教育"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赴汉中市汉台区、留坝、宁强、勉县考察学习。特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县教育"双减"工作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县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全县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双减"政策有效执行。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安排部署。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双减"考核机制,确保了我县"双减"工作能够持续、有效、规范运行。及时召开各层次相关会议,就"双减"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通过印制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媒体等形式,初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全县各中小学均制定了《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等作业管理办法,着力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切实落实"双减"作业新标准。各学校积极推行"分层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作业。全县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家庭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测验、不留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课外作业控制在一小时内完成,初中生(初三除外)家庭作业控制在90分钟之内。调研中发现实施"双减"后,操场上锻炼的孩子多了,孩子变得自信活泼了。
(三)校外培训基本规范。全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通过宣传引导,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管控措施,理性认识校外培训,学生校外负担得到减轻。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建立长效的治理管理方案,实行联合执法,共取缔不规范、无资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5家。目前,仅有1家艺术类辅导机构,学科类校培训机构全面清零。
(四)课外活动富有成效。积极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同时各校建设了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办学特色、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后服务内容,第一时段安排作业辅导,第二时段为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发展特色素质教育。据统计,全县中小学生共组建各类社团370多个,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率达到100%,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育管理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一是配套制度初步保障,印发了《xx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常态化抽查和督查机制。二是认真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措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加大教研力度,提升课堂质量。三是规范学生考试管理。各学校严格执行《实施细则》要求,没有超范围或变相组织考试,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未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四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双减"政策理解尚有误区。个别学校对"双减"工作仍然不够重视,措施不力,课后服务成效不明显,家长满意度不高。个别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将课后服务等政策措施当作额外负担。部分家长不理解、不理性、不配合,担心减少作业量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学生作业方面,"学校减家长加、校内减校外加"的问题依然存在,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家庭教育的短板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家校共育机制不健全,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二)精细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改革创新推进缓慢。一是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研教改水平不高,提质增效上矛盾突出。二是作业管理设计还不够精细,作业类型单一,部分大班额班组在分层布置、弹性布置作业方面体现不出学生个性化特点。部分学校作业公示形式化,个别教师通过家长手机增加作业布置。三是课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当前大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相关的人员以学科类教师为主,专业性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部分学校实践创新的亮点做法未能进行总结提炼及宣传推广,校与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多元互动、优势互补的局面。
(三)教师压力普遍较大,师资力量存在供需矛盾。一是通过对教师的座谈交流、抽样调查,80%以上的教师反映"双减"实施以来,工作负担鲜明加重,教师每日平均在校时长达到10小时以上,存在疲劳应对问题。二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师资补充机制有待完善,全县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缺乏10余人。三是师资培训、研修提高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需要。四是社会各层面名目繁多的非教学"进校园"活动和各类过程性留痕资料、表册填报等让广大教师深感疲惫和焦虑,教师职业倦怠感普遍增强。
(四)违规校外培训有禁不止,学科培训仍有反弹风险。由于家长对学生期望太高,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仍有需求,导致校外培训仍有很大市场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变换方式搞培训,有些开展居家辅导,高收费补课,暗地"一对一"的违规培训、监管困难,存在反弹风险。目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治理存在一定困难,校外为学生提供就餐、作业辅导和休息三个方面的托管服务机构规范治理难度较大。目前仍然有13家艺术类、2家体育类办学机构,办学资质不全仍招生营业中。
(五)课后服务机制不够健全,课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一是开展课后服务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低龄学生容易产生困、乏、饿等问题。二是部分学校硬件设施配置不足,教师电脑老旧、无智能黑板。三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城区一小目前还存在在校生中午没有享受营养餐补助的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课后服务费用财政补助不到位,影响了课后服务质量。四是课后服务渠道短缺,我县没有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应用不足。特别是城区一中、一小、二小都存在学校校园场地较小,没有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体育活动受限。五是课后延时服务带来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重视和做好问题解决。
三、建议意见
(一)着力加强家校共建共育,营造"双减"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转变育人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健全家校共同育人机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委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缓解教育焦虑,家长要更多地在"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习惯养成、健康饮食"上投入精力。三是学校要不断改善资源供给,让更多孩子在减负的同时增长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四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课后服务费用财政补助,加大各级校舍、劳动实践基地、智能黑板、操场、电脑设施等投入力度,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场所。拓展校外教育服务范围,探索校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着力加强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升级,促进"双减"提质增效。一是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丰富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加强作业管理,保证作业设计、布置少而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坚持一校一策的原则,最大限度开设好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多样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修改完善课后服务方案,适当缩短低年级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四是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宁强县北关小学以"羌纹、羌音、羌舞、羌茶、剪纸、厨艺"等传统特色文化培养传承,积极探索将我县特色县域文化、红色文化、秦岭文化融合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热爱家乡情怀,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五是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加快我县科技馆的立项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志愿者、专业人士到校提供专业辅导机制,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六是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一是对涉及各类活动进校园的工作要落实报备审批制度,严格把关,尽量减少非教学工作进校园,有效减轻教师过重工作负担。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关心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科学合理制定课后延时服务标准,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多途径、多方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四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力度,培养各级教学能手,提升教师工作荣誉感获得感。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关注新入职教师成长,及时指导帮助提升业务能力。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五是提高师德修养,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着力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坚持"科学、法制、规范"思维,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五)着力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形成"双减"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双减"治本之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学习汉中市汉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将我县城区一小、二小、三小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二是建立健全"双减"工作督导考核机制,定期通报"双减"工作情况,确保实效。三是创新办学模式,突出特色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习留坝县举全县之力办足球特色体育教育,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我县办好特色体育教育,建议县科教局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优秀体育学生在城区实验中学成立特长班,充分发挥县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对特长班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贯通升学渠道。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完善优化现有考试制度,探索完善德、智、体、美、劳等过程性评价办法,优化现有考试制度,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驻xx村工作队调研工作报告
自驻村以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驻村工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关于选派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安徽省选派干部管理办法》,坚持与村干部一起工作,长期深入群众,了解掌握村情民意,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走访党员、部分群众、实地查看村容村貌等形式,对xx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滑集镇的西南部8公里,东至胡小,北靠谢集村,南靠谷河,辖17个自然村,1670户,总人口6824人,土地面积5800亩,其中现有贫困人238户,833人,我村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有因病、因残等。2014--2015年脱贫60户243人,2016年脱贫52户165人,2017年脱贫23户85人,2018年脱贫48户186人,2019年脱贫47户133人,2020年脱贫户9户25人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是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作物销售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十分单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有部分户种植芝麻。截止2021年,全村共流转土地1500亩。外出务工主要是在绍兴、诸暨、温州等地,外出务工人数占70%左右。村内有鑫翔养殖场一户,带动贫困户3人。土地流转,池塘出租,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突破7万元。村内在马营投资参与设立扶贫车间。由镇出资扶贫资金5万元投资玉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出资70万元设立光伏扶贫,带动贫困户53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全村实现人畜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保障,全村村组道路硬化基本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参合比例达100%,本村新建有文化广场2处、村级卫生室、公厕7个、村道、巷道、农家书屋、路面亮化等,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通过走访调查,大多数群众对村干部都比较满意和拥护,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进一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二、工作开展情况
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要工作,以"20字方针"为抓手,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效推进,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建设。工作队驻村以来,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村干部、党员深入学习和践行贯彻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在党员活动日,邀请中医院党员医生前来义诊交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支部和村支部结对共建,互帮互助,不断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二是持续开展走访帮扶。xx村是滑集镇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通过持续不断帮扶,已于2019年实现村出列。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三类户共253户883人,总户数和人数居全镇前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是目前首要任务。驻村以来,工作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三类户进行大走访,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两不愁三保障"不到位的情况、历年已享受帮扶措施情况、巩固提升措施情况、发展产业情况等。通过入户排查和电话询问,既对前期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也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落实上级优农惠农政策。配合村两委班子,落实上级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农田建设、生态建设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政策。今年以来,利用上级资金修建桥涵工程1座,治理沟塘46条6590米,修建村内道路7条4000米。协助申报特色种养业奖补贴23万元,助力115户脱贫户和三类户户均增收2000元,落实小麦麦种补贴,小麦玉米农业保险相关惠农政策,申报雨露计划34人,补助金额6.8万元。
四是积极对接职能部门,开展帮扶工作。驻村以来,工作队扎实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情,努力发掘村发展优势,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对接帮扶工作。推进签署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党支部与xx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协议书,进一步加强了支部党的建设工作,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前往xx村看望并慰问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对于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发放了慰问金;县中医院为xx村42名老党员进行了全面体检检查,12月下旬在xx村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健康义诊送温暖"的多学科义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真真切切将温暖带到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中去,助力乡村振兴温暖前行。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效益不高。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村大部分村民农田多属于自种小农经济,该村在农业上优势不明显。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由于历史上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原因,勤劳的村民思想较为保守,依靠农业致富思路不多,大多村民依旧满足于年轻人务工,中老年在家种地的现状,村里致富能手少,也很少有村民意识到利用土地流转等农村优厚的政策环境进行创业致富。在创业闯业意识上需加大引导力度。在调研中了解大部分村民对发展特色农业意识不强,畏惧风险,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
2、科技人员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种植、养殖业都没形成规模,不能抵御市场风险。造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很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3、村民思想保守,缺乏进取精神。
大部分农民还是依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只有少数人敢于抓住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发展机遇,果断投资,新上项目,发展养殖业、加工业。但经验不足,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影响不强,带动力不大,这就造成全村经济发展不快。
四、发展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进村入户听取民情,召开干部会等,基本掌握了xx村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及在乡村振兴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该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基层党建和村级管理
建立健全两委工作制度,并上墙,设立政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村务,保持5个好党支部标准,争创先进党支部,配合村两委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发展
1、利用好滑集镇发展生态农业乡镇以及大力推进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契机,加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为他们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调整之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xx村自身优势和潜力调整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土地和农户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适宜村生长的种植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林地、沟塘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村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的实际,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壮大村集体经济。
2、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鼓励村民树立学习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勤劳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采取邀请专家来村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鼓励村民学习科学文化、政策法律、实用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虽然政府投入农村扶持资金逐年增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使家庭达到致富目标。因此,村民自己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发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上一篇: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