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关于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关于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特殊、作用突出。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10月中旬起,我委在XXX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赴安徽亳州、宣城等地考察学习,听取了市卫健委和XX区政府、XX市政府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部分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召开了有关部门专题情况调研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全面实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先后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入选国家中医药局新闻办公室十大新闻之一,中药集中配送模式被新华社聚焦,"XX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成立了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XX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关于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做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积极推动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大投入,设立1300万元的中医药"十三五"发展专项资金,近三年中医药事业费财政预算年均增长20.11%,高于卫生健康事业费13个百分点;不断优化医保政策,将中医服务价格整体上调22%,较省级标准高10%,中医收费项目由97个增加至139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和"中医日间病房"试点,探索出一条"医院得发展、医保得节省、患者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多方共赢的医保支付路径。

(二)注重能力提升,完善了覆盖基层的服务网络。由XX市中医院牵头,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诊疗、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逐步完善了"集团-医院-社区"三级医疗网络;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全覆盖,目前,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由不到30%发展到34%,其中,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达到60%以上。依托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相应的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先后评选培养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33名,各级名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和学术经验传承人252名,省级和市级名中医药专家111名。XX区建设了全省首家中药集中配送中心,实行中药饮片集中采购、煎制、配送、追溯,保证了中药质量,降低了饮片价格和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XX、乳山中药饮片配送中心正在试运行,年底前将全面投入使用。

(三)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城乡一体的诊疗服务。发挥中医药在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中的优势,通过搭建医联体、引进名专家、招培高人才等途径,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低成本、便捷可及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市有70处基层医疗机构与市中医院建立医联体,市中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坐诊,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技术服务。通过京威中医药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聘请名中医专家团队来威带徒,建立工作室,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以XX区为试点,开展中医健康小镇建设,依托国医堂设置免费艾灸体验馆,建设镇、村级热敏灸体验室,有效预防和治疗常见病、慢性病,发放艾灸器具近2万余份,灸治群众10万余人次,疗效确切率达60%。

(四)推动跨界融合,打造了"中医药+"的发展模式。大力挖掘中医特色优势,逐步形成以孙家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中医药与医养相结合的典范,打造了"中医药+医养"服务模式。大力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制定了15项中药材生产省级标准,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其中"XX西洋参"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产量9000吨,占全国70%以上,品牌价值116.4亿元,发展了"中医药+农业"模式。依托我市旅游资源,推动中医药和旅游相结合,建设省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1处,获评山东省首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018年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中医药旅游收入7615万元,"中医药+旅游"特色模式初见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医药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国家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形势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是中医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财政扶持看,"十二五"以来,除XX区2019年设立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其他区市财政均缺少中医药专项资金支持,各级财政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从价格形成机制看,中医药价格核定偏重"以物定价",而不是"以技术定价",中医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从医保政策看,医保对于医院医保总额的核定均以历史基数为基础,而中医医疗费用历史基数低,导致医保总额低。实行定额结算的中医优势病种数量16种,仅为西医的8.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额结算中医优势病种仅3种,且实施范围较小,仅限于6家一级医院;"中医日间病房"政策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施范围也需要扩大,中医医保支付方式亟待改革。

二是中医药服务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目前,我市医疗服务没有做到中西医并重,存在医院"以西律中"、中医药很难"守正"的问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2018年,市中医院、XX整骨医院、XX中医院和乳山中医院的中医药收入占业务总收入分别只有34.2%、23.4%,21.5%和16.9%。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中医认知度仅局限在专科医疗方面,对中医药在代谢性、免疫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

三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受政策、待遇、发展空间等影响,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各级中医药机构普遍存在中医人才招考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医疗机构岗位吸引力不强、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明显、医联体内部专家待遇无法保障等问题;基层人员断层问题较为突出,35-40岁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较少,专家型人才和初级成长型人才后劲乏力。人才引进机制不活,进修培训、跟师带教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承机制。

四是中医药产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种植品种单一,以西洋参为主,并且连作障碍问题尚没攻克,制约种植面积扩大,其他品种种植规模较小。中医药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就地转化升值水平低。产业融合发展刚刚起步,中医药与健康、旅游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待深化。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滞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电子病历互认、远程会诊等现代手段尚未有效普及。

三、几点建议

10月25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李克强总理也要求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这为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思路目标日臻成熟,实施路径日渐清晰,社会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建议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责任使命,在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上聚合力。认真学习贯彻中医药大会精神,对标《意见》要求,切实担负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使命,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不断提升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贡献率。严格落实责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联席部门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到统筹协调、联合联动上,形成合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聚焦顶层设计,在推动中医药深化改革上再发力。厘清当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有针对性地出台投入、医保、价格和人才、科研、产业等扶持政策,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立足我市实际,科学论证、编制《XX市推进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中医药工作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工作重点,发挥好政策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二是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落实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落实中医药医保扶持政策,参照同规模医院科学核算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医保总额,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中医药行业激励机制,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和职称评聘制度。三是深化中医药改革。全面提升县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综合能力,重点加强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康复科等建设。积极推进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区域中医医疗资源有序流动、有效共享,引导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医,实现城乡中医药服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中医药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遴选纳入定额结算的中医优势病种,扩大其定额结算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中医日间病房"病种及试点医疗机构范围,增设中医药特色服务收费项目,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

(三)聚焦人民健康,在推动中医药服务提质上下功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完善和优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增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健康XX的贡献率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是提升中医机构服务能力。以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推进精细化中医医院建设,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推动三级公立中医院做大做强,发挥好龙头作用。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把基层作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强化中医医院基层指导科建设,促进对基层的帮扶指导与工作对接,引导更多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医院、村医疗站等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档升级,补齐基层服务短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三是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以各类中医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运动创伤防治、疾病康复中的特色优势。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和内涵,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让中医药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四)聚焦人才建设,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上求突破。强化人才观念,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坚持中医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培养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中医药临床科研领军人才,引进一批中医药"高精尖"专业人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积极培养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事、编制、薪酬等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学核定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岗位。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招收中医医师,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镇用""镇管村用",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三是整合人才资源。制定外聘专家带教鼓励措施,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借势借力,加大外聘专家坐诊、培训、带教力度。采用跟师带徒、脱产进修等形式,逐步使中医优势技术得到传承和发扬。鼓励公立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完善医联体内部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医联体内人员实行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人岗相适、以岗定薪"的原则,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完善医联体内部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聚焦融合发展,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上出实招。充分发挥XX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按照"中医药+"发展模式,坚持全域行动、全民参与,大力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事业提升。一是做强中药产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扩大西洋参、大姜等药食同源农产品种植养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发挥西洋参种植、加工等产业优势,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可追溯的中药材初加工、深加工、仓储物流中心,提升中药材产业现代化水平。二是推进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加快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成为特色显著、品味高端、底蕴深厚的新业态;加大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把中医养生与养老、健身休闲等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建成国内知名健康养生基地;吸引大型中药企业在威发展产业项目,加快研发中药保健品、中医康复、中医美容等系列产品,打造XX中医药健康养生品牌。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打造智慧中医为目标,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搭建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信息平台,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整合医疗管理、医保管理等模块,融入辨证论治、远程会诊等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建设。

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网站www.sucai198.com每日更新海量写作素材,避免熬夜加班!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