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党建评论汇编(13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9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分钟。

目录

1."儒风新生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 2

2.学问功夫本领 10

3.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14

4.永葆"三个清醒"答好组工"赶考卷" 18

5.以"一心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3

6.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26

7.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30

8.传承革命精神坚持铸魂育人 33

9.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41

10.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 44

11.学习要有"学到底"精神 47

12."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汇聚青春才智 51

13.锤炼选人用人的过硬本领 56

"儒风新生活"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的、历史的产物,将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内涵的历史过程。

新时代,如何弘扬好、发展好、实现好儒家文化所提出并积极倡导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需进一步加强儒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课题研究,努力打造新模式、新样板、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儒家智慧。山东省曲阜市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及国学推广创新联盟成立"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以"新时代、新儒学、新作为"为己任,提出"儒风新生活",旨在践行"两个结合",发挥文化引领、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发展,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不断升华,将中华文明与共产主义理想深深地结合起来,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提供了牢不可破的精神基础和信仰根基。中华文明核心的儒家传统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契合性就在于二者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当成最终目标,都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内在契合性加上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性,最终决定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新思想,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变化带来新需要,新需要提出新命题,新命题呼唤新模式。为此,曲阜市孔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及国学推广创新联盟在曲阜发起并建设"儒风新生活"社会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推动儒学思想精华生活化、民俗化,探索打造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可对接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重新让人们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重新让人们找回对传统文化的赤子初心,重新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向往追求一个高尚纯洁的精神家园。

二、彰显使命、大有作为

儒风新生活这一美好蓝图的目标依据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谨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贯通起来,把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文化根基奠定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目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思想格局与文化结构的重大调整,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迅即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威望,也赋予了"儒风新生活"新的内涵及意义。

儒风新生活的成立得益于世界文化评价体系对东方文化价值的追求及判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周公"制礼作乐",是对中华文明社会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规范性改造。孔子"归礼于仁",则承继周初的"敬""德"思想,将礼乐制度内化为中华文明的儒家传统。因此,要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理解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并非一元独大的专制文化,而是多元融合的包容文化。儒家关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促进不同文明共生共长,为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儒风新生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清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判断及理想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全社会的欣欣向荣,并向世界各类文明输送了充满活力、向上向善的中华文化基因。

"儒风新生活"的发展目标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历史依据,它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全球交融合作的进步史。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儒风新生活"的发展目标包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总目标。"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正全力建设中西语言与文化交流服务机构,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儒风新生活这一文化品牌建成国际人文合作交流的新名片,为"中国方案"贡献新的力量。

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考验着为政者的应对智慧。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生存智慧和哲学理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儒风新生活"在全社会倡导"自律助人、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的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普及推广、国际交流"四个落地工程,探索与中国道路相匹配、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可对接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儒家文化思想精华是中国数千年智慧的"蓄水池"与"聚宝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儒风新生活"强调普及推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忠孝家国""德主刑辅""天下为公""刚健自强""恭行实践"。正确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核、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积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符合美德健康"儒风新生活"方式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精髓。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用以润化美德健康"儒风新生活"方式。

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两创"融入群众生活。儒风新生活"书香曲阜+书屋"全民读论语项目入选中宣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全民阅读成果。近年来,国学推广创新联盟坚持把"自律助人、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分别落实在生活层面。依托儒风新生活云服务平台,结合孔子学堂推广,推出"儒风生活馆"创新工程项目。坚持六进工程,实施传统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促进儒风新生活方式实化为基本行为规范。围绕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升学就业等时间节点,倡导推动新礼仪。加强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文艺创作,以创作小剧、小戏、小品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提炼优秀传统礼仪现代价值,倡导推广符合现代生活新礼仪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国际观",得到了国际社会愈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儒风新生活"走向世界提供了现实载体,儒风新生活推广委员会正全力建设中西语言与文化交流服务机构。让更多的外国民众体验中国汉字魅力,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拓展国际传播市场,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汉语、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以贴近国际受众,增强文化交流实效性。

学问功夫本领

真正的学问需要推崇大道至简,真正的哲学需要植根人民生活,真正的理论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厚积薄发的学术积淀,要有用心体验的生活积累,要有面向大众的激扬文风

大道之行,复兴之路,真理之光。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学好、悟好、阐释好,是学问,是功夫,是本领。真正的学问需要推崇大道至简,真正的哲学需要植根人民生活,真正的理论需要聆听时代声音。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深刻道理用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厚积薄发的学术积淀,要有用心体验的生活积累,要有面向大众的激扬文风。

"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感慨: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走出了一条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路。艾思奇的深邃洞悉启迪我们,学哲学、悟哲学、用哲学应该真正成为陶冶性情、经世济用、宽阔胸襟、放大格局的精神追求,成为掌握历史主动、把握时代大势、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武器。

学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汲取力量,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战略清醒和自觉,澎湃着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悟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那刻起,就将自身的性质使命昭示天下,烙印了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阐发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气度。"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大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行进在努力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雄壮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世界政党建设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矢志不渝推动党的政治建设。

新征程上,要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根基,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统领提携、纲举目张的作用。在日常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都要自觉贯彻加强政治建设的要求。比如,积极开展基层组织"三会一课",做到政治性、思想性、纪律性、艺术性相统一。

用哲学--

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是树牢正确学习观的核心问题。"学而时习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劝学、促学智慧。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现在、走向未来的"金钥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漫步人生旅程的重要良方。

现实一再表明,一些党员干部或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或"三观"特别是政治、经济等方面出问题,根子是学习观出了问题。一些"老虎""苍蝇"在纪律规矩面前没有"红绿灯"意识,归根到底在于没有树牢正确的学习观,为学而学、学用脱节。

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斗争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制胜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悉心领悟、学思践行,凭借顽强斗争披荆斩棘、开创新局、赢得未来,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鲜明特质。从陈树湘的"宁可断肠也誓死不投降"到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从黄大发的"水过不去,拿命来铺"到张定宇的"面对病毒,我必须跑得更快"......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数共产党人依靠宁死不屈的斗争品格舍生报国;在国家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依靠激情澎湃的冲天干劲奉献祖国;在困难挑战面前,无数共产党人依靠锲而不舍的拼搏意志造福百姓;在惊涛骇浪面前,无数共产党人依靠攻坚克难的无畏品质全心为民。实践证明,无论面对多么危急的时局、多么深重的苦难、多么巨大的风浪,只要我们不屈服、不低头、不退缩,充分发扬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无惧无畏士气,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拦路虎"和"绊脚石",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广大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绝不会一马平川,必定会历经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为此,必须坚定斗争信念、增强斗争意志、树立斗争决心,矢志不渝地依靠斗争精神凝心、铸魂、聚力、干事。

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并非蛮干,而是要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善于把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正确立场原则,抓住斗争基本规律,讲求斗争战略策略,紧盯关键要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斗争。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具备与堪当重任所匹配的斗争能力。理论上始终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着重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升华思想,通过持之以恒地补充理论养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敢斗争、能斗争、善斗争的思想根基。过硬的斗争本领更需要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磨砺和锻炼。如今,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党员干部要主动应对和化解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在化危机、克风险、战巨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快成长,努力打造成为迎难而上、冲锋陷阵、坚不可摧的"钢铁战士"。

凝聚斗争伟力。斗争的力量不会凭空产生的,需要在经历无数的艰苦磨难中去积累,需要在经受无数的困境锻炼中去蕴蓄,需要在经过无数的风浪考验中去凝聚。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书写宏图伟业。百年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当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为之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发展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取得斗争胜利的强大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解决的各领域、各方面突出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团结人民,聚合起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全力排除阻挡事业前进的一切"障碍"和干扰。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着眼为百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依靠坚定斗争一仗接着一仗打,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斗争勇士"。

永葆"三个清醒"答好组工"赶考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深刻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将此行比喻为"进京赶考"。如今,新的赶考之路已经启程。组织部门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职能部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中贡献组工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争当旗帜鲜明、竭尽忠诚的典范。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组织部门肩负着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责任,必须旗帜鲜明地把"讲政治"当作第一要义,紧紧围绕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总原则,坚决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以思想铸魂为统领,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思想伟力、真理力量和实践要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方向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要把学习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前三卷作为一个整体,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确保履职尽责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要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每月主题党日等制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办好任职培训班等各类主体班次,推动理论宣讲"有高度""接地气",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淬炼党性、提升境界,始终对党赤诚、坦诚、真诚,以学习贯彻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能力清醒"消除本领恐慌,争当业务精湛、专业精通的标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当前,新时代组织工作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要提高专业素养。全面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紧紧围绕组织工作的"矛盾点""症结点",突出组工特色,常态化开展"组工讲堂""干部夜校"等学政策、比业务活动,丰富知识储备、强化求解思维、发扬钻研精神,打造业务精湛、专业精通的复合型组工干部队伍,大力推进组织工作流程化、标准化、精细化。要践行服务宗旨。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职责,带着感情落实好组工干部直接联系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才制度,着力化解干部思想困惑和工作难题,帮助解决群众关切小事和急难愁盼。要在深入持续推进"四亮创建"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六共联建、先锋同行""小区吹哨、党员报到"等活动实效发挥,综合运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就近办"制度抓手,让党员干部下沉奉献在一线、助力发展当先锋、服务群众"零距离",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务实管用,充分体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要提高斗争本领。将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融入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之中,顶得住压力、顶得住歪风,敢同不正确的思想、言行作斗争,善于用主流声音、正面声音教育引导其他人,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组工干部履职的基础和保障。

以"作风清醒"彰显担当作为,争当坚持原则、清廉自律的表率。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实践证明,好作风是战斗力、推动力、凝聚力,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保障。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以过硬作风彰显组织担当、组织作为。要弘扬公道正派的作风。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履职之要。在干部选拔使用、公务员考录遴选、党员评先推优、人才招引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坚持事业为上、不搞远近亲疏、做到一视同仁,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准",始终坚持正确主张、客观公正对待。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充分发扬组工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对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埋头苦干不浮躁、少说多做不张扬,多讲奉献境界、少讲条件借口,做优秀的干部、不做优越的干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提升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要秉承清廉自律的作风。"打铁必须自身硬。"组织部门不是"保险箱",组工干部也没有天然免疫力。坚持不存私心、不掺私货、不徇私情,在各项组织工作中,杜绝口风不紧、谨防以权谋私、力戒人情举荐。时时处处检点行为、自重自省,牢牢树立组织部门从严律己、从严守纪的工作权威,树立组工干部言行一致、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以"一心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以赴做好惠民生、解民忧、纾民困等工作,以"一心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聚焦发展惠民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抓机遇,凝心聚力干事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持共享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创新治理解民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基层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更为复杂多元,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社会治理要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治理格局,丰富治理手段,激发基层活力,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务实举措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