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69篇(第32/165页)
谨防警示教育"走马观花",在深思细悟中淬炼过硬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一些党员干部违法乱纪受到惩处的案例可以看出,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动摇和滑坡开始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经常对表对标,自觉把党章党纪党规当成"紧箍咒""护身符",深入思考、反思警醒,通过检视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深刻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纠正偏差,锤炼过硬作风,牢牢守住拒腐防变防线,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谨防日常工作"应付了事",在实干实效中锤炼过硬意志。"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认真,要害是从严。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严的基调,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干部身份,带头遵守党纪党规,紧绷廉洁自律之弦,不以"小事一桩"纵容自己,不以"下不为例"放松自己,把《条例》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做政治清醒的明白人和规范履职的规矩人。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守法纪底线,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党纪底线,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以"三千万精神"筑起防汛救灾"红色堤坝"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防汛救灾抢险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守土尽责、冲锋在前,积极投身防汛救灾抢险工作。
随着主雨带北抬,长江中下游及江南部分地区强降雨持续性、极端性和致灾性凸显,湖南、山东、河南等10个重点省份汛情频出,防汛救灾抢险形势复杂严峻。灾情就是命令,支部就是战线。面对严峻的汛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当闻"汛"而动,发扬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的"三千万精神",组织和引领广大群众抢险救灾,在风雨前线筑起牢固的"红色堤坝",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靠前发力,保持"说尽千言万语"的耐心,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让部署"跑"在汛情之前。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防汛,以"防"字为先,当以万全的汛前准备,打好防汛"主动仗",以周密的部署安排,守好防汛"主阵地",做好"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密切关注、科学研判汛情发展变化,健全预案、强化预警,提前做好各种应急物资、方案等准备工作,以最充足的保障、最严谨的态度、最务实的举措,闻"汛"而动、听令而行。要靠前发力,主动出击,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善当"婆婆嘴",一遍遍地把灾害预警、防范措施、应对情况等信息宣传到每一户、落实到每个人,树牢"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极限思维,弘扬"宁可听骂声一刻,不可听哭声一片"的担当精神,组织受威胁区域群众转移避险,做到应撤尽撤、应转尽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冲锋在前,坚定"吃尽千辛万苦"的决心,将风险消灭至萌芽处,让"红流""挡"住洪流侵袭。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防汛救灾抢险,责任重于泰山,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下足绣花功,抓实抓细隐患排查工作。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优势和网格化治理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全面排查,重点加强对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易涝点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巡查,确保重点区域"无死角"和薄弱环节"无盲区",第一时间如实报送险情灾情等信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换取"处处放心得下"的安全感。以党员干部无惧"山高路遥"、不怕"风高浪急"的坚定决心,逆风而行,迎风而战,到灾情最严重、抢险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担难、担重、担险,与风竞赛、同雨赛跑,全力做好固坝、抢通、转移、清障等工作,筑牢防汛救灾抢险的坚强战斗堡垒。
众志成城,秉承"走遍千家万户"的初心,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值,把政策"送"到受灾一线。群情但愿重雄起,脚踏残墟再发家。灾后恢复重建是重要的民心工程。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建带群建,汇聚基层党组织、团委、妇联志愿服务队伍与社会人士等多方力量,凝聚起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同心共向、同步共进、同力共举,筑牢服务群众的"红色堤坝"。一方面,要做好经济建设工作,组织卫生防疫、农业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居民中、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指导防治病害、恢复生产等,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组织帮扶干部着眼长远,把生产恢复与产业振兴、重建家园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做好精神重建工作,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一线走访调研,向受灾群众问需问暖、问政问情,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疏导、心理创伤疗愈,稳定他们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以"新"作"图"绘就乡村振兴"斑斓画卷"
《求是》杂志第11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问题。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创新为引领,绘就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新质生产力要"起笔"于"产业赋能",在致富增收中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党员干部务必要学好、用好、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开拓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尤其是要切实抓好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选准主导产业,遵循"因地制宜"与"市场需求"原则,引导、推动发展适合本地种植、市场销售较好的优质品种,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龙头",以群众的致富增收绘就一幅老百姓"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
新质生产力要"运笔"于"人才驻基",在科技创新中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兴则乡村兴,基础坚实方可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吸引和培养一批拥有知识、技能和情怀的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量身打造"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善用"新技术"的"新农人",给乡村绘就一幅"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
新质生产力要"收笔"于"人民立场",在深化改革中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祥和图。新质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增强乡村经济的活力和争力,让乡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村美民富"的目标。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和治理,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落实,实现"美丽和谐"的愿景,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工作,继而绘就出一幅"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祥和图。
勇扛"民族复兴"使命校准"为民造福"坐标
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再次旗帜鲜明地点明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时代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勇扛"民族复兴"使命中,涵养为民情怀、竭诚为民服务、奋力为民攻坚,用滚烫初心、赤诚决心、坚毅恒心,在细处、实处、深处校准"为民造福"坐标。
勇扛"民族复兴"使命,用"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滚烫初心,在站稳人民立场的细处,校准事事关心的"为民造福坐标"。文章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回应群众关切,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广大年轻干部要勇扛"民族复兴"使命,涵养为民情怀,用"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滚烫初心,在站稳人民立场的细处,校准事事关心的"为民造福坐标",把群众"日常小事"当作自己"终身大事"来办,时刻牢记使命担当,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勇扛"民族复兴"使命,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赤诚决心,在走好群众路线的实处,校准处处在线的"为民实干坐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就得看我们的实干作风怎么样。广大年轻干部要勇扛"民族复兴"使命,坚持为民服务,用"扎根基层、服务山乡"的赤诚决心,在走好群众路线的实处,校准处处在线的"为民实干坐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立足所学、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用好调查研究方法,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情入基层,常到田间地头、村寨院落,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群众"心坎"上。
勇扛"民族复兴"使命,用"攻坚克难、滴水穿石"的坚毅恒心,在践行为民宗旨的深处,校准时时给力的"为民奋斗坐标"。文章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无论前方会遇到多大风险、碰到多大挑战和遭遇多大困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广大年轻干部要勇扛"民族复兴"使命,奋力为民攻坚,用"攻坚克难、滴水穿石"的坚毅恒心,在践行为民宗旨的深处,校准时时给力的"为民奋斗坐标",敢啃"硬骨头"、善打"持久战",持续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放低姿态,紧盯攻坚短板,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深处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提升能力。
用心用情用力写好防汛救灾"责"字篇
近日,习近平对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汛救灾不仅是抗击自然灾害的战场,更是检验党性、叩问初心的考场。值此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务必坚定政治立场,在非常时期担起非常之责,做到知责铭记于心、担责当不仁让、履责竭忠尽智,用心用情用力写好防汛救灾"责"字篇。
知责于"心",用心笃定"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爱民之志。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件"天大的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当以"汛"为令、闻"汛"而动,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始终绷紧责任之弦,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全国"一盘棋"思维,把防汛救灾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将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贯穿整个汛期,做到汛期不完、排查不停、整改不止,对薄弱环节在哪里、哪里会发洪水、发多大洪水、往哪里疏散避险等关键信息,必须随时掌握、实时跟进,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确保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在实处。
担"责"于身,用情恪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为民之责。防汛抗洪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党员干部必须将防汛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始终紧紧盯住人民生命安全开展工作,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应急准备做得更细、责任措施落得更实,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确保责任不留空白,防汛不留死角,以万全准备之"不变"应洪涝灾害之"万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主动担当、敢打头阵,不断提升履责能力、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永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汇聚团结抗洪的强大力量,把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更好保江河安澜、护群众安康。
履"责"于行,用力践行"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利民之举。洪涝灾害频发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们将长期面临洪涝灾害威胁。勇担防汛之责,不仅仅在汛期,更要贯穿于长远发展之中。要有"图之于未萌"的科学预见,也要有"于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从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国情、适度超前,大力推进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完善新时代防洪方略,持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防洪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江河洪水监测预报和调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洪涝灾害社会风险管控能力,久久为功,夯实基础,守牢水安全底线,从而实现人水和谐。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展最美之"姿"
近日,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文章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员干部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展最美之"姿",奋进不止、擦亮底色,用实际行动交出时代答卷。
读懂"何以奋斗",在扛起使命、劈波斩浪中展现信念坚定的最美之"姿"。没有接续奋斗,没有砥砺前行,就没有接连不断的"成绩单"。党员干部要读懂"何以奋斗"的深刻内涵,也要读懂"何以创造"背后艰苦卓绝的努力。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许下的誓言,不忘开始的"原点",不忘启航的"红船",在回望过去中坚定赶考信念,在接过"接力棒"中扛起时代的使命,在艰苦奋斗中赓续精神血脉,做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楫者",让"巍巍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奋斗既是时代的"主题词",也是贯穿党员干部一生的"关键词",只有牢牢将之镌刻在心,才能踏出铿锵有力的"节拍",奏响直抵内心的"旋律",以坚定的信念、坚实的脚步去"赶考",努力创造出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