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得体会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得体会

近日,我们区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下面结合近期读书学习情况,简单分享一下我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活着才会幸福?我想,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2019年度感动中国栏目有这样一组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习总书记关心的文化,关心的敦煌,关心的敦煌的女儿。敦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次旅行;但对樊锦诗来说,却是一辈子的修行。在耄耋之年,樊锦诗终于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部口述自传中,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回忆录对于读者而言,并不是按图索骥,去寻得成功人士的掘金之道,它更像是引导读者从细微处感受讲述者做出决定时的心境和态度。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张樊锦诗的近照,剪短的发已是繁霜尽染,细长而清瘦的手指似乎可以划过千年的痕迹,轻巧的镜片后是一双淡然而又深邃的眼睛,真可以说是"风雨既霁清尘路,心有青天眼有云"。樊锦诗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是孤独的,那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苦修之地。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樊锦诗说"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敦煌是我的宿命",但实际上她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出走敦煌"。

樊锦诗出生于北京,长大于上海,求学于北大,她称自己是"南国女儿"。1962年经学校安排,她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实话实说,我当时并不想去敦煌。"1963年,樊锦诗并没有想到,最后的毕业分配把她分配去了敦煌。系里知道她身体不好,知道她有男朋友,也知道她男朋友被分配到武汉大学,而莫高窟距离武汉大学2473公里。她不是没有想过拒绝,甚至她父亲还给学校领导和系领导写了信,讲述了很多事实和实际困难,希望学校改派其他同学去。系里的领导找她谈话,说北大今后还有毕业生,过三四年再把她替换出来,就是这个理由让她看到了一点希望。

只是樊锦诗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五十余载。敦煌的美震撼人心,敦煌的苦同样令人心惊。初见敦煌,惊艳无比。可只有真正留在这里才知道,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洗过的头发是黏的;住土房,睡土炕,最稀罕的美食是树上的榆钱......这些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最痛苦的是骨肉分离,莫高窟人的命运都非常相似,只要你选择了莫高窟,似乎就不得不承受骨肉分离之苦。从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到樊锦诗自己、再到后来的王旭东院长,都有相似的境遇。她是可以离开敦煌的,她也不是没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她曾是愧疚的妻子,为长期两地分居而困扰;她也曾是自责的母亲,为没有好好教育两个儿子而忧心;而她的爱人彭金章,则一生毫无怨言地支持着她的事业,陪她走过风风雨雨。

任何命运的安排都有无数的铺垫。在樊锦诗的敦煌宿命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任何一个决定实际上都是价值观的选择。樊锦诗无数次在内心和自己斗争,反复在组织需要、个人生活和对敦煌的热爱等方面权衡。这种一步步地妥协和纠结,慢慢塑造出了一个甘于寂寞的伟大形象。而真正的英雄,不是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是在无数次和自己内心的交锋中逐渐磨砺出来的,这,才是人间真实。这里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父亲知道了女儿的决定,只说了一句话"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好好干吧"。这里有北大精神的影响,苏秉琦先生对她说"你要去的是敦煌。将来你要编写考古报告,这是考古的重要的事情"。这里更有个人兴趣的无限吸引,樊锦诗说:"所有种种,都在向我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敦煌的空间意义非同凡响。也许,我倾注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

书中有一段极其打动我的描述:那是在困境中的樊锦诗,她常常会在黄昏时分,爬上三危山去眺望远处,某一天,她发现,洞窟好像成百上千双眼睛,每双眼睛里都充满了沧桑和神秘,向她传递着敦煌不同凡响的意义。她说,她在那一刻,决定要倾尽她一生的时间去探寻敦煌的谜底,也在那一刻,她的心安顿下来。我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对话时刻,那是天和地、人和物、魂和魄的对话时刻,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重构时刻。在这样一个时刻,当个人的归属和国家、和民族、和祖辈留下来的文化相依存的时候,个人世界也生出根来,守一不移。

现在,让我们回到分享开始时的那个问题"人怎样活着才会幸福?",对于此,樊锦诗给出了她的答案: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诚然,这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但书里所描述的力量和纯粹令人向往,也令人脱离生活中的惯性审视自己。对于读书,我很喜欢的一个编剧说过,阅读的力量弱一些,但它所开启的灿烂的精神世界,则为人提供不可估量的支撑与思考的火花。

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