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69篇(第103/165页)
坚定不移迸发"奋进之声",锐意进取、脚踏实地,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改革的伟大事业。"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业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奋力谱写新的时代篇章。要把所有的勇气和胆量用在谋发展上,用创新举措化解矛盾,用斗争碰硬破解难题,蹚前人没蹚过的"深水区",啃前人没啃下的"硬骨头",谋"新"谋"实"谋"细"谋"远"。要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业上,以务实态度追求卓越,以坚忍的意志勇攀高峰,抓紧抓牢各项具体工作,让每一个细微的努力汇聚成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磅礴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心""心"相印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民"字题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改革"一词出现了50多次。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画卷,"民生为大"始终是党领导和推进改革不变的初衷、不竭的动力。而今,迈向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置顶"群众冷暖",以"问需于民"察民情、听民声,确保"心之所向皆贴民",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就在人民的"呼"声中,只有从"呼"声中懂民意、解民苦,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到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再到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污染防治攻坚战......每一项改革举措都紧贴民生脉搏,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起兼听则明的"风向标",做到应"问"而为、"竖起耳朵"听、"开门问策"知真伪,真正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把"问题清单"变为"改革清单",推动解决一批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的"呼声"变成"笑声"、"急难愁盼"变成"满满幸福"。
置顶"群众智慧",以"问计于民"汇民意、聚民智,确保"众志筑就凌云巅",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开好全面深化改革这条大船,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掌舵引航",更需要亿万人民群众"齐心握桨",方能在改革的深水区中破冰前行。抚今追昔,有天津"一枚印章管审批",也有浙江"最多跑一次",更有福建三明综合医改,这些改革的规章制度,无一不闪烁着群众智慧,更彰显出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可以说离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改革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站稳群众立场、汲取群众智慧,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意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在群众建议声中发现、总结、凝练出"新做法""好点子",从中获得新认识、作出新概括,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置顶"群众利益",以"问效为民"惠民生、利民情,确保"政之所施皆惠民",做人民群众的"暖心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褒奖",人民满意是工作成效的"标杆尺"和"试金石",更是对落实好"人民至上"工作的肯定,坚持问效于民,问的是"实效",求的是"民心"。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方向行不行,群众最有发言权,改革成效好不好,群众评价最准确。因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做到问效于民,让老百姓参与改革的验收和评判,从老百姓的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老百姓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使改革举措更温暖、福祉更有质感,真正实现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
"新"火燎原映初心党旗高擎指向前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与肯定,更是为全体党员谋划了新的奋斗方向。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新"赋能,翻开新篇章,聚焦新作为,展现新担当,点燃"燎原之势"。
深化改革"新"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我们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关键依靠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出的改革举措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深化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等,同时,将"中国式现代化"一词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这些新要求的提出,不仅是对以往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更是对全体党员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动员令。如今正是斗罢艰险再出发的关键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开放工作全过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转身即抓落实"的使命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聚焦民生"新"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最动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因为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遇到的矛盾问题和新任务就越错综复杂。二十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背后,"人民"是逻辑起点,民心是改革所向。我们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注重总结推广"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枫桥经验"、农村"厕所革命"等基层经验,让人民与全面深化改革"双向奔赴",凝聚起改革向前的磅礴力量。我们必须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身入"基层日常化,"心入"群众常态化,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从而更好地纳民意、聚民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创新实干"新"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嘉兴南湖出发,我们党在百废待兴的"一张白纸"上起笔,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敢开前人没垦过的荒,跨过了一道道坎,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创造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我们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众多的人口以及各领域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乃至超越,依靠的是实干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与以往强调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会议不同,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驱动"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在守正的基础上多创新、真创新,牢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细细叮嘱,传承"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拼搏斗志,具备"敢为天下先"的探索思维,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等一线战场,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多推出一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
"一撇一捺"看改革"三问于民"惠民生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改革"一词出现了50多次。改革是党的主张,亦是人民的要求。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正是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时刻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多谋民生之利、切切实实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政于民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对我们的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民生政策准不准、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制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好政策,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身子向下扑,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访民情,既看发展情况好的更看差的,既听干部群众的表扬更听批评,做"明眼人""有心人",真正把社情民意摸实摸透,把对策方法找准找实。要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制定出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做到为政之策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
问需于民知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树牢"民生之事无小事"的公仆意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领域中,充分把握好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深入学习践行"四下基层""千万工程"等优秀工作经验,时常主动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唠家常、问生计,在嘘寒问暖中化解隔阂、拉近距离,真正听到群众心里话、问到冷暖安危、了解到急难愁盼。要真诚回应群众所求所需所盼,通过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急难愁盼"等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计于民知虚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源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向人民学习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题中之义。要敢于问,问清惠民政策、就业住房保障、民生工程建设是否落实到位;要勤于问,拜人民为师,用"地方话""家常话"与群众探讨交流工作实践中的"土办法""金点子",从民声民意中检验出政策的绩效、工作的得失。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做决策、定政策、抓落实中倾听民声、采纳民意、顺应民心,让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
"一撇一捺"中诠释深化改革"何以人民至上"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文件聚焦教育、科研、收入、就业、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民生新举措、勾勒发展新图景。
立足关键时期,把一次次重大改革"串联"起来看,一撇一捺组成的恰恰是一个"人"字。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读懂《决定》中的"人民至上",在"一撇一捺"中写好"人"字,切实做到改革为民、为民造福,奋力书写"矢志为民终不悔"新篇章。起笔于"常",常修为政之德,于"一撇一捺"中树牢"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古人云:"政德兴,则政权安;政德衰,则政权乱"。政德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体现的是个人的品格与修养,关乎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这场"第二次革命"也已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常修为政之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改革走向纵深。要常明大德,旗帜鲜明修好理想信念这一终身课题,毫不犹豫践行绝对忠诚这一政治准则,保持对党百分之百忠诚的政治定力。要常守公德,立足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要常严私德,始终坚守底线、不越红线,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在思想上、作风上时刻用纯洁性来对照自己,慎独慎微慎初,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行笔于"深",深悟民生为大,于"一撇一捺"中夯实"改革之深,根在民心"的坚实根基。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一百多年来,党的队伍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之所以日趋兴旺发达,关键在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深化改革聚力开放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一枝一叶总关情",修好"人民"这堂必修课,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关心群众安危冷暖,从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改革工作成效,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切实拜人民为师,真心真意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和实践创新灵感,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以人民之"智"探索改革之"制"。
落笔于"实",实践为民之诺,于"一撇一捺"中尽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古往今来,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做好改革为民这篇大文章,同样也要念好"实"字诀,在火热实践中践行为民承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民忧我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将"民生堵点"变成"民生亮点",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要坚持"民盼我行",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期盼,用群众的"幸福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
把握"三个坚持"点燃改革"新引擎"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立了改革原则,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方面部署了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牢记、笃行会议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推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落地生根,点燃改革"新引擎",激发创新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