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52/82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032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2分钟。

细悟"人才九条"破局开路"引育用"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劲引擎。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感悟"人才九条"中人才振兴的道理,牢固树立人才是基石的理念,破局开路"引育用",让更多优秀人才能够扎根乡村、大有可为,推动乡村振兴。

广开门路"引",树立"人才为本"理念。"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把引好人才、引对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资历的条条框框,杜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等问题,坚持"能者入选";要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需求导向,立足本地急需人才,短板人才,因地制宜,精准引进与地方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相适应的对口人才,避免"水土不服";要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主动拆除引才"围墙",开辟"绿色通道",为人才引进敞开大门;要拓宽引才路径,胸怀"不拒众流"的引才姿态,以"云"为媒、以"网"为桥,向高校大学生发出"招贤令",打好亲情牌、创业牌、乡情牌,以发出倡议书、举行座谈会等有效形式,架起在外优秀人才与家乡之间的桥梁,吸引更多在外优秀人才关注、支持家乡发展,投资兴业回报桑梓。

创新思路"育",树立"人各有才"理念。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有力支撑,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强化教育培训,积极拓展培养渠道,为人才"浇水施肥",打造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要根据乡村振兴特点,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性,着力培育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的乡贤、实用人才、职业农民;要坚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探索有效的培训形式,结合人才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特点,精准制定培育方案、培育内容,邀请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激发农村种植能手、产业大户学想要学、主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完善传帮带制度,聘请本地特色行业、领域专家教授开展"1+N"导师帮带模式,搭建师带徒的大课堂,通过理论辅导、技术指导、实践操作,为本土培育更多"土专家""新乡贤""田秀才";要将人才放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锻炼,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经验弱项,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升"育才"效能。

精心谋路"用",树立"人尽其才"理念。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的落脚点在于"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精准"人岗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开辟新气象,取得新进展。要坚持"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的用人理念,从岗位需要出发,按照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科学合理"给位置"、精准无误"压担子",让人才力量用在"刀刃上",激发人才内在动力,让想干事者有方向、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大展其才、大显身手,让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能容人之短、谅人之过,为人才使用建立良好环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消除人才"不敢与不能"的顾虑,解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枷锁",充分尊重人才、呵护人才,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以"创新之力"全面推进"民族复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他强调,"中国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上半年,已有超40位外企高管访华,掀起了一股"访华潮",科技领域的深化合作意味着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持"登高远眺"之态、"顶天立地"之姿、"乘风破浪"之势,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要有"登高远眺"之态,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党的XX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科学奇迹,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精神气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争当勇闯科研"无人区"的探险家、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的急先锋、甘坐"冷板凳"的坚守者,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要有"顶天立地"之姿,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党的XX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因素,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计。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用制度红利汇聚人才,用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用政策福利留住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用人才优势积累技术胜势。

科技创新要有"乘风破浪"之势,汇聚自立自强磅礴力量。党的XX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载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仍然有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存在短板。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创新自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跑出科技创新的"加速度",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以学正风"廉洁味"粽香扑鼻"清风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以学正风"作出系统阐述,强调"要弘扬清廉之风"。廉不廉看过节,恰逢端午节将至,不妨伴着粽叶清香,开启一场"别具风味"的"包粽课",从中体味传统工艺积厚流广的"廉洁味"。

"浸糯米"--饱饮学识清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原材料处理得当,才能事半功倍。糯米只有经过充分浸泡,才能饱饮水分而发胀,让颗粒之间摩擦力增加,更容易压得紧实,使口感黏糯、精而不烂。内修"里子",赶跑"心中贼"。"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涵养浩然正气同样如此,要时时刻刻勤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充实"知识库",提升能力、增长才干,以免在时代的裹挟中"漏米"。时代发展瞬息万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思潮并存,各种利益交织,外在的干扰诱惑纷繁杂芜。党员干部要融通"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常学常新、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自觉补足精神之"钙",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洗粽叶"--涤荡思想尘埃。粽叶干净,粽子才会入味香美。清洗粽叶分三步,先是清水冲洗去除可视浮尘和异物,接着加盐煮沸杀菌消毒,最后简单修剪至整齐美观。清洗粽叶的过程也是在洗涤心灵、净化思想。在当下霓虹闪耀、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作为党员干部面对糖衣炮弹的诱惑更多了、灯红酒绿的魅惑更深了,纸醉金迷的蛊惑更强了,被"围猎"的危险充斥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一粒"扣子"系错,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要摒弃"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心态,让检身自省成为习惯,在慎独、慎微、慎言、慎行中练就"火眼金睛",勘破"魑魅魍魉",棒斩"妖魔鬼怪",在喧嚣尘上的人世间,永葆不染红尘"赤子心"。

"包粽子"--扎牢拒腐篱笆。粽叶包得紧密、粽线扎得牢固,米粒才不会漏出。正如同粽子需要紧扎塑型,开展主题教育也需要红线"保驾护航"。党员干部要自觉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剖析、及时纠偏,增强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必须在法纪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办事、在规矩界限内作为。要带头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主动接受组织监督,把不敢腐的震慑效能与不想腐的思想优势融为一体,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群众"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关键大事"来办,让"人民公仆"印刻于心。

"煮粽子"--烈火淬炼真金。慢工出细活,耐心熬煮,是粽子软糯香甜的"窍门"。粽子通常冷水下锅,水沸后以文火慢烹2~3小时,再焖上1小时,这样煮出的粽子才能透而不烂、唇齿留香。党员干部成才之路同样如此,唯有经历烈火"焚烧"、沸水"洗礼",才能"粽香"四溢。要将甘于清贫、守住寂寞与慵懒散漫、消极懈怠区分开来,拒当躲事的躺平干部。新时代风高浪急,国内外考验愈加严峻,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要将民族复兴作为干事创业的"定海神针",在惊涛骇浪的考验中砥砺意志、锤炼作风,锻造出堪当大任的真才实干。常言道:小火慢炖熬成色,千锤百炼出真金。面对"矛盾冲突""瓶颈挑战"时,要静心修炼,稳坐"冷板凳",在笃行求索中稳扎稳打,让廉德与担当的双莲"并蒂"绽放。

重读"人才九条"绘就竞相奔腾"人才画卷"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1983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读细悟"人才九条",应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将人才工作引、用、留做细做实,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潜力,为人才创新发展加足马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