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学习总书记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33篇)(第66/7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2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41分钟。

二是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长期坚持的。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一条重要总结,便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3]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4]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党的十九大之后,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不仅把"稳中求进"作为年度经济工作的总要求,而且上升为长期重要原则,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9]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且将其具体化为"六稳",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7]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要求"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10]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提出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剖析了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把坚持"稳中求进"上升为我们党在应对风险挑战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要求当前"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把"稳中求进"作为对于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是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是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首先,稳中求进作为长期坚持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坚持这一总基调。其次,对稳中求进的具体内涵伴随实践和经济发展态势变化而不断丰富,对"稳"的认识,从稳经济增长到稳定社会经济大局,从防止大起大落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从实现既定宏观经济目标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作出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调整;对"进"的认识,从强调深化改革到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强调结构演变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强调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拓展。再次,对"稳"与"进"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逐渐加深,既强调"稳"与"进"之间的根本性内在联系,强调稳是前提,进是根本,"稳"为"进"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窗口","进"为"稳"奠定基础,创造长期稳定的可能;同时又根据经济态势和矛盾运动的具体演变,确定一定时期里"稳"与"进"的政策重点,以把握时度效。最后,对"稳中求进"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从明确"稳中求进"为经济工作总基调,到将其作为经济工作需要坚持的"最核心"的内容,再到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进而从理论上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高到党对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思想的重要创新。

三是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的又一突出特点在于强调统筹协调,强调宏观治理上坚持系统观念。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一条在应对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平稳健康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而这一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也是一贯强调的宏观经济治理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2012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指出宏观经济政策,要在统筹兼顾中突出发展重点。[3]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强调"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4]实施相互配合的政策支柱,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8]强调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党的十九大之后,更为强调宏观经济治理的统筹协调和系统性,进一步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作为一项重要认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11]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统筹协调和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一条党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加以明确,并且特别强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的统筹,以及宏观政策与其他方面政策之间的协调。

就宏观经济政策本身而言,突出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系统性统筹协调。其一,统筹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突出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战略目标导向,使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与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能够有机衔接,"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年度短期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调控政策纳入"十四五"规划,这种短期宏观经济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能够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具有客观性,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深刻体现了这一客观规律性。其二,统筹协调供给与需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与需求侧管理相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动态循环。西方传统的宏观调控是以调节总需求为基本对象,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国也试图推动"供给革命",试图克服以总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的局限,但并未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多党执政制)使之宏观政策难以深入企业、产业等生产者领域。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一方面抓住我国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这一特征,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优势,使供给与需求形成有机统一。其三,统筹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政策手段,形成政策合力。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主要手段,构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的调控方式。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还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就政策体系而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之所以不同是有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经济制度及体制背景的。一方面要求货币、财政、产业、就业、投资、消费、区域、社会政策、价格政策等相互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强调以财政、货币政策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手段,构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的调控方式,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体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高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宏观调控效率。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方式而言,自2010年我国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扩张轨道退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这一组合方式便被长期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一基本政策下,强调要不断提升其政策时度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进一步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14]其四,统筹协调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降低经济波动性并提高持续发展的稳定性。逆周期调节是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宏观政策主流理论强调的重点,即面对经济短期波动,宏观经济政策针对经济增长过热或趋缓,相对应地采取反方向的紧缩或扩张,使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逐渐恢复并趋向于零。但长期以来宏观政策实践累积起来体现出短期逆周期调节的局限与缺陷。一方面,为使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迅速回归至零上下,宏观政策逆周期力度可能过强,从而既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也会刺激大量经济泡沫;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短期内进行较大力度和频繁的逆周期调节,既可能降低政策边际效应,也会快速压缩政策空间,降低宏观政策的可持续性。因此,为克服逆周期调节的局限性,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16]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12]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目的是既保证宏观政策在短期里反周期的力度,也能够预留必要的政策空间,以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地平衡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经济结构等多重目标间的关系。其五,统筹协调双循环下的内外均衡,注重制度型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在以往我国宏观政策体系中主要是聚焦国内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更多被作为外在的前提。但在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中,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11]这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经济面临严重的衰退风险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才能有效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恢复;就国内经济发展而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以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宏观经济治理应当在坚持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之上,畅通双循环,加强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