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办”文章、典型材料-147篇(第11/33页)
四是狠抓开放睦边,进一步拓展边境地区发展空间。印发《包头市"十四五"时期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规划》、《包头市"十四五"时期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规划的实施方案》,正在编制完善《满都拉口岸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和《满都拉口岸发展战略规划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口岸跨境基础设施建设,4月28日包满铁路巴音花站正式通车,总投资500万元的满都拉口岸出口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提升疫情期间口岸过货能力,今年1月起满都拉口岸边境零公里处实施吊装方式运输,实现蒙方司机不入境、无接触。加强中蒙经贸合作,合作领域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五是狠抓生态护边,进一步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边境地区生态恢复保护,达茂旗完成生态修复治理210万亩,完成重点生态工程63.3万亩,调整优化口岸、机场、园区等重点建设区域基本草原10万亩。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石宝镇水源地、希拉穆仁镇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和百灵庙镇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新达茂稀土尾矿库综合利用项目已经竣工。2021年,达茂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年均达92%以上,为全市最优,获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六是狠抓民生安边,进一步提升边境群众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达茂旗实施4所校园活动室、操场改扩建工程,修建学校防坠落设施1053处,2021年百灵庙中学本科上线率由2020年的42%提高到69%。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组建紧密型医共体2个,服务范围覆盖全旗城乡居民,2021年达茂旗苏木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蒙医馆)建成率达到90%。加大就业服务力度,2021年以来达茂旗城镇新增就业187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0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31人。达茂旗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累计为26484人发放养老待遇5.18亿元,累计为448人支付工伤待遇1019万元。通过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
奋进绽芳华---展翅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凤凰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吴东林---通讯员---黄俊---田仁华---龙贵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凤凰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一业带三化"特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三产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纵深推进。凤凰县坚持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文化旅游管理服务"五大体系"建设,实施线路大优化、景区大提质、产业大融合、市场大开拓、品牌大提升、环境大改善等六大行动,"一心一区两线"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山江镇成功创建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中华大熊猫苑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竹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农业发展扩规提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万亩、年均产量14万吨以上,实现三大牲畜饲养量17.58万头。大力发展"6个10万"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54.59万亩。打造万亩特色产业镇6个、千亩特色产业村38个,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92个,实现农业总产值17.58亿元,农产品加工、家庭农场、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廖家桥镇被评为全省产业强镇。
-新型工业基础不断夯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厂房26.5万平方米,园区给排水、电力等一批配套设施投入使用,"五好"园区创建加快推进。严格落实"链长制",以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为主的"3+4+N"产业链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
凤凰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凤凰县委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凤凰县入选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菖蒲塘、大坡、竹山成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禾库安置区荣获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菖蒲塘、"竹山旅游扶贫模式"分别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和行业扶贫样板。
10年来,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实现了持续改善,凤凰已迈进"高速时代""航空时代""气化时代""5G时代""高铁时代""磁浮时代""大数据时代"。
-交通条件越来越优。铜仁·凤凰机场成功升级为国际机场,张吉怀高铁正式开通,磁浮文旅项目正式运营;千云公路、凤木公路等一批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356公里,比2012年末增加1600多公里,G352、G354等项目有序推进,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品质越来越高。完成城区主干路网建设,新区骨架基本形成。改造老旧小区98个,完成城区主街道外立面改造,旧城更新有序推进,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和居住小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水、电、气、通讯等配套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加快,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正式运营,完成大湘西天然气主管道建设,新增城市停车位0.3万个。
-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顺利通过中央、省环保督察,全面完成"夏季攻势"整改任务。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12座,户厕改造3.78万户,成功创建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7个、最美农户1885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就。
-基层治理成效越来越好。实施"党建引领、扁平化治理"城市治理新模式,凤凰经验被省委以专报形式上报中央,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复检达标,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四爱五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验全省推广。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六大行动","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统筹抓好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园区体制、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殡葬制度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增强。凤凰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工作经验全国推广。实施全员招商、精准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合作伙伴93家,落地项目81个,完成投资236.95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州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73所,两所芙蓉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6万个,化解大班额271个,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和校园安全综合整治,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
文体事业稳步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特色文化推广工程,成功举办全国乡村春晚、银饰服饰文化节、摄影双年展等系列文化活动。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善。新区综合医院一期基本建成,完成17所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疗设施全面改善。实施"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社会保障更加牢固。新增就业1.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低保、五保、残疾人等低收入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建成高标准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州第一家县级盲人阅览室。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获评全省"双拥"模范县。
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信访积案办结率达100%。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扎实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隐患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战"疫",守住了零感染、零病例的"凤凰净土"。打击医疗欺诈骗保,医保基金运行安全。金融债务风险防范成效明显,获评全省金融安全区、化债成效突出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伟大事业继往开来,新的征途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凤凰县委、县政府正带领43万凤凰儿女,永葆"闯"的精神、铆足"创"的劲头、保持"干"的作风,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奋力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凤凰的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争取战略主动---加快全面振兴
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李乐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这为新时代辽宁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战略主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工业基础雄厚、历史文化厚重、发展优势独特,地处经济发展黄金纬度带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资源丰富、海陆通达。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振兴发展实践,走过了改革脱困、艰难转型、化险除痼、政治重塑的不凡历程,具备了实现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只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战略下行动、为实现国家战略服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锚定共同富裕目标、聚力全面建设现代化,保持战略定力、奋力赶上时代,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织就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锦绣画卷。
肩负战略责任,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东北、辽宁的战略使命,也是赢得振兴发展战略主动的根本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们既要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力保障落实,又要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见效成势,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统筹谋划推动15项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工程,以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抓手,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强有力支撑。一是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发挥优势。产业安全是保障各领域安全的基础。我们大力实施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和数字辽宁工程,突出抓好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贡献辽宁力量;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筑牢"压舱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们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和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障工程,抓好黑土地保护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持续巩固提升辽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主产省地位,畅通国家北粮南运通道。三是念好"山海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绿满辽宁、水润辽宁等生态环保领域重大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屏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防止"碳冲锋"和"一刀切""运动式"减碳,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把"两高"项目"压"下去、把高质量发展项目"拎"出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四是打好"能源牌",聚焦清洁、高效利用。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们扎实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深入实施能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以建设清洁能源强省为目标,抓住"十四五"重要窗口期,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安全有序发展核能、光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储能技术,打造清洁能源新模式,发挥好国家能源安全通道作用。
抢抓战略机遇,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辽宁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高等院校1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两院院士达到58人,数量居全国第8位。迈上新征程,辽宁振兴取得新突破,首先应在科技创新上迈出新步伐。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和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法宝,始终聚焦"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一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我们大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采取科技成果折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方式,依法实行产权激励,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二是做强做优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重大创新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在高标准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黄海实验室、滨海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加强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实现更多"从1到10""从10到100"的创新突破。三是全力集聚创新人才。我们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采取"带土移植"方式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十四五"时期,辽宁将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千里马"在辽宁大地竞相奔腾。
强化战略主动,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于辽宁而言,如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能否把握振兴发展战略主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不断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2021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6%,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接踵落地,成为辽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辽宁担当、推动辽宁振兴。一是以畅通海陆大通道为重点,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畅通海陆大通道是辽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一招。我们全力支持大连港建设国际性枢纽港,推动沈阳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海铁公空多式联运,做强节点、疏通管道,为国内和日韩等国货物通过辽宁北上、西进通达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便利快捷高效服务。统筹投资、贸易、通道和平台建设,主动寻求在RCEP框架下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加快把辽宁打造成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中心枢纽,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二是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牵引,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扩大内需是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动力。我们着眼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多措并举开展全省促消费系列活动,加快推进沈阳机场第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引洋入连"输供水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高水平供需平衡和引领性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发挥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强引擎"和区域商贸流通"长纽带"作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共设施提级扩能,统筹推进燃气、热力、供水等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让乡村振兴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三是以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为目标,共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充分发挥辽宁交通区位、特色产品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决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各类商品要素资源在东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添砖加瓦、贡献一域之力。
坚守战略定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党中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辽宁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石油化工、钢铁等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正在着力做强做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16个,5G基站突破5万个,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正当其时。迈上新征程,我们要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振兴发展集聚强劲动能、赢得战略先机。一是调优产业结构。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工业振兴就必须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我们坚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方向转型升级;对石化、冶金等"原字号"产业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减油增化";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字号"产业,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升级产业链条。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围绕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做好各行业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着力解决缺芯、缺柜、缺工等"卡链""断链"问题,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优势领域"链主型"企业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加快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三是拓展数字应用。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我们顺应数字化发展新趋势,稳妥有序推进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信息传播"大动脉",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数字蝶变",为东北地区数字产业发展和信息网络安全提供更大助力。
增强战略动能,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我们要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根本,下好解放思想的"先手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抓住关键领域,以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勇气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努力蹚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市场化改革路径。一是坚持以改革优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提出六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辽宁振兴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聚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全面加强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力求在小切口、小场景上不断突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二是坚持以改革防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全面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通过深化改革堵漏洞、强弱项。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领域改革风险,严格管控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健全安全生产防控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总策略和总方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坚持以改革增活力。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强身健体、提质增效;实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城商行、农信机构等金融机构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实施"加减乘除"系列金融政策,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让市场主体的新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日绿树成荫。四是坚持以改革强治理。牢固树立、矢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围绕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强化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持续净化社会生态、汇聚全面振兴伟力。五是坚持以改革惠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更要弘扬好作风
青海省委书记---信长星
只有树牢抓早抓小的意识、拿出敢破敢立的勇气,锻造过硬作风,弘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检验的实绩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站在新的起点上。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崇尚实干、求真务实,以优良作风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要抓住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这个关键,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要讲政治、转学风。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个根本要求,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真功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还要掌握履职尽责的各种知识,主动了解前沿科技进展,把学习作为一种日常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地谋划推动工作。
要办实事、强担当。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好作风、好形象来赢得民心、凝聚人心。党员干部来自群众,也要能回到群众中去。回到群众中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把党政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作为转变作风的一个有力抓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一个具体举措,在为民办实事中改进工作作风。要真抓实干,对当务之急,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对长期任务,须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用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履职尽责,担当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要促团结、严纪律。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员干部必须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把加强团结变成自觉行动,把大家的心暖起来、气提起来、劲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要始终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决不能碍于情面而丧失党性,更不能拿原则做交易、用党性换人情,必须坚守纪律底线,弘扬清风正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绷紧这根弦,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作风建设关系青海的发展和未来,只有树牢抓早抓小的意识、拿出敢破敢立的勇气,锻造过硬作风,弘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检验的实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优良传统传承好、把优良作风弘扬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青海省委书记信长星不久前在全省作风建设会议上说
为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愿景作出积极贡献
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