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材料合集16篇(研讨发言、心得体会参考)(第3/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66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6分钟。

自秦朝建立首个统一王朝后,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执掌的中央王朝,都以建立大一统政权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改革是一个重要背景,其中尤以"书同文"影响深远。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推进文字统一,文书行政之制的大体确立,为大一统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撑。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也是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交流、互动、融合,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在长期演进中,各民族逐步实现了文化认同、心理与共、情感相通,构筑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亡国灭种危机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御外侮、赴国难,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在历史的互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得以巩固。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根基。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使命。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各族人民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被载入宪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苏联和东欧出现的动荡,邓小平同志对一些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例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问冷暖、听心声,以精准扶贫实际举措,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告别绝对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持续推动社会

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才能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团结进步伟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增强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大力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研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强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帮助支持自治地方解决好本地方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善于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力量、平衡利益、调节关系、规范行为,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融通渠道,巩固和强化民族团结。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应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外网

(2021年5月6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各地各部门周密安排、创新落实,党史学习认真扎实,巡回指导高效精准,专题宣讲全面铺开,办好实事同步推进,舆论氛围日渐浓厚,党史学习教育在宁夏进展顺利、态势良好。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关键环节,着力加强组织领导,自觉学党史,深刻悟思想,真情办实事,奋力开新局,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怀信心投身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新实践、满怀豪情奋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抓住关键环节,紧锣密鼓推进

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以后,自治区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要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2月28日,宁夏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区上下精心组织部署,认真制定方案,坚持统筹推进,抓好任务落实,并全覆盖督促指导,全过程严格把关,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推动工作的成果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效。

3月2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听取党史学习教育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等"1+6"实施方案。

3月30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举行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集中研讨,围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进行研讨交流。自治区党委常委一致认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自治区党委制定了《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谋划安排了31项重点工作。

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到奋进新征程、建设新宁夏、谱写新篇章的实际工作中。

银川市成立综合协调、学习实践与实事督办、成果运用等5个工作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序开展。吴忠市设计了"强化价值引领""文明提升润民心"专项行动等,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教育。

宁夏全区共组建各级各类宣讲团75个、成员1966人;已开展宣讲1720多场次,受众11万余人次;自治区11个巡回指导组深入5个市、22个县(市、区)和91个区直部门开展巡回指导工作,做到真督实查严导,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二、办好实事,解决群众面临的难事

宁夏各地各部门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难事、基层面临的难题、发展面临的难点,聚力开展"办好实事惠民生""创新治理保平安""推动发展增福祉"3个专项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网民留言办理为载体,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八个持续紧抓"30条重点任务和"正面清单25条""负面清单30条"的落实,持续整治村(社区)、学校、园区、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形式主义等问题。

宁夏消防救援总队紧盯13个制约队伍发展和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调研,针对宁夏少雨干旱的实际,成立55支"抗旱送水先锋队",实现全域覆盖,有效帮助驻地群众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吴忠青铜峡市将老旧小区居民意见整理成27个施工子项目,从排水、供电、道路、安防,到健身器材、活动中心,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的"烦心事"。"路灯亮了,下水通了,道路平整了!"居民李玉侠说。

三、各地各部门迅速开展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专题活动

4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集中组织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把这一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自治区党委提出,要通过开展此次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区各地各部门迅速开展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专题活动,并督促推进落实。

固原市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举行党史学习研讨会,集体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观看微党课,重温峥嵘岁月。

吴忠市同心县利用红军西征纪念馆等重要场所,开展"认认真真学党史坚定信仰悟思想"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参加现场体验学习上万人次。来自QQ群【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在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杨胜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于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具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解决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根本问题的集中指向是实现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反映历史、现实与未来交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强国家统一之基、固民族团结之本、铸精神力量之魂,都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共担民族复兴责任,共创民族复兴伟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大批契合时代发展、适应时代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作为时代新人的重要特征和使命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推进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主题,是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之魂。高等学校要从世界大势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时时对标首要问题,处处对焦关键问题,事事对表核心问题,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强化思想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引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落实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立德,注重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树人,在于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具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和有德行的奉献者相统一基本特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肩负起这一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既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也是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时代新人的核心素养。为此,高等学校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人才成长的底色,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

三、高校建设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一命题意味着我国大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着力解决好为何办大学、办何样大学、如何办大学的首要问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一命题意味着我国的大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应着力解决好大学为何、大学何为、大学何以为的基本问题。必须立足大学根本任务,坚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以理论自信引领发展方向,以道路自信形塑中国模式,以制度自信完善大学治理,以文化自信铸就大学精神的逻辑路向,把握好立德树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对外开放和党的建设五个基本点。这一命题同时意味着我国大学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大学显著特性的大学,必须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为根本指向。要将社会主义大学人民性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初心、发展历程、培养目标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培根铸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交流互鉴,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坚持价值引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坚持理论先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众基础。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研究我国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及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的示范窗口,建设成为培养具有"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特质的人才摇篮。

四、高校工作根本标准的现实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育

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衡量立德树人的成效,就是要考察高校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定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不动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是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教材体系建设,优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思政工作体系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必须落实根本任务,对照根本标准,紧贴国家发展实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好党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内涵形式,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构筑全方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在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包银山

(2021年1月21日)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内蒙古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增强"五个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根本保证就是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确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史沉淀后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更是责无旁贷,要在落实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中央部署上再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内蒙古建设成为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民族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背景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引导全区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祖国最高

利益,建设和守护好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