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材料合集16篇(研讨发言、心得体会参考)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66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6分钟。

目 录

1.中共林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达瓦: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2.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王珏:

培根铸魂: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7

3.兰州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杨巧燕:

培育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5

4.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青觉:

同心共筑中国梦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思考 17

5.央视网新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

6.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

7.北方海南:

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之一 23

8.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莫兰:

在历史前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

9.海外网:

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8

10.杨胜才:

在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

11.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包银山:

在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5

12.铁岭市委党校任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9

13.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郑大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2

14.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点认识 44

15.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陈联俊: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7

16.杨川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51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林芝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达瓦

(2019年11月19日)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最终铸造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环环相扣的链条。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需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包括民族团结在内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局势和严重的挑战。环顾当今世界,民族的纷争和分裂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不稳乃至战乱纷争的根源。审视当今中国,也存在着显在的或潜在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就会一盘散沙乃至分裂。必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层次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使全体中

华儿女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中华民族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具体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具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表明,中国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五个认同"的现实需要。"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各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在林芝的实践综述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5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表达了对西藏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民族团结犹如阳光、空气,是林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委、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建成民族团结典范"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创建载体,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林芝立足自己的特殊市情,充分发挥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融合的重要财富和重要优势,坚持把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贯彻落实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根本举措,作为推进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推进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作为顺应各族群

众共同期盼的具体体现,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断夯实民族团结思想基础的同时,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特色优势产业,补齐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短板,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实际成效,促进民族团结。林芝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本级财政的70%和援藏资金的80%投向民生领域,办实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从而让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提高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是统战工作的重点领域、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以及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的回信精神,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五个林芝"建设、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

(一)认真履行政策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发挥好党委统战部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全面贯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紧紧围绕"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9月民族团结月等重大节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根基。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始终做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开明包容,不能把其他民族同志因不理解不了解而出现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视为不尊重民族习俗、宗教信仰,遇事不随意和民族问题挂钩。三是探索开展城镇民族工作。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团结的有效载

体,探索建立各民族干部群众互帮互助互学机制,推动形成各族干部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创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民生需求,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劳动者创新创业。

(二)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资源丰沛、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作用,为示范市建设献计出力。示范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积极向宗教界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四个意识"与"五个认同"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营造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人人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浓厚氛围,树立人人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好导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二是支持工商联和党外人士紧紧围绕示范市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协商渠道和提交提案建议、信息专报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研究示范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示范市建设,以参与资源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形式,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同时,弘扬光彩精神,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三)发挥好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特殊作用,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作贡献。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与本民族、信教群众有着天然联系,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发挥好他们联系本民族群众紧密、了解熟悉本民族风俗习惯的优势,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宣传政策、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积极配合组织部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对政治素质好、年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使用,做到系统培养、择优使用,着力培养壮大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保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合理的民族结构。

三、顺应新的历史条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同时强调,要坚持尊重民

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营造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如果我们客观观察中国民族现象的历史和现实,一个基本事实是,民族差异本身或者只有差异,并不能构成什么特色和有利因素。如果只有差异和多元,只强调差异和多元,所导致的必然是民族之间的对立,乃至无休止的争斗和国家的分裂。只有在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的大前提下,差异性写各民族的共同性、一致性并行,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并行,才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才可能成为某种优势。

(二)自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发展演化都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民族混居、迁移中,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断地吸收、容纳其他民族成分的过程中完成的。费孝通老先生指出"民族并不是长期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而是在历史过程中经常有变动的民族实体",特别强调"过去对于历史上民族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研究得不够,特别是对汉人融合于其他民族的事实注意不够"。历史上的交融,使得中国各民族间界限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相对性、变易性,是动态的而不是凝固的,是弹性的而不是刚性的。如果我们违背民族现象规律,企图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融合,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可能招致损失,但也不能由此而放弃引导,甚至绝口不提促进交融。事实上,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点长处不是被忽略,而是得到更有力的弘扬。

(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国家建构问题上,我国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单一制统一国家基础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彻底与任何形式的"联邦制""民族自决""自主分离权""自治权高于国家主权"划清界限。邓小平同志1981年在新疆考察时鲜明指出"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搞共和国还是搞自治区的问题。要把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要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新疆稳定是大局,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这段话清楚表明了当年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初衷和根本考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系列论断有力阐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大原则,无论是搞理论工作还是搞实际工作的同志,对此都应加

深理解。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发展意识。历史经验表明,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血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是相对贫困地区。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是历史形成的,在新时代要着力予以解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获得感、荣誉感。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通过深入人心的细致工作,以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就一定能筑得牢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铸得牢牢的。

培根铸魂: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王珏

(2021年)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有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之重要体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出,挖掘、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中华民族精神,筑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精辟的论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如何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筑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视角来看,加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情怀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精神资源,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筑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不同民族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形成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化秀传统文化为各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生成空间

学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腐朽的文化和不利于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错误思潮也乘机进入校园,消解着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之效果。在信息来源复杂化的今天,要抵制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去堵并非解决之道,这就需要因势利导,变"堵"为"导",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校园高地,这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认真地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加以汲取和升华,使传统文化中现成的文本形式和内容升华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当代价值。因此,在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民族精神,开阔青少年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视野。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发扬,其实质是把承接下来的传统文化通过宣传、贯彻、倡导和发挥等方式将其发扬光大。在学校场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报刊、专栏、广播、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宣扬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对其推陈出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使青少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下,准确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特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向拓展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空间。

(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为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宽实践路径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落脚点在于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的本质在于实践,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转化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标志性文化符号。标志性文化符号主要指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独有特点的具有中华民族整体历史记忆的一些文化符号,比如长城、故宫、京剧、端午节、针灸、书法、中华武术等,这些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是青少年能够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让青少年在参观和体验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是标志性人物。标志性人物是指在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比如秦皇汉武、孔孟诸子、祖冲之、拓跋珪、松赞干布、札马鲁丁、马哈穆德?喀什噶尔、明安图、曹雪芹等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去了解这些人物对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让青少年在这些标志性人物的故事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境内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

三是标志性事件。标志性事件主要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一些历史文化事件,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彝海结盟、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土尔扈特部东归等。这些标志性事件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卡通动漫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还原这些事件,可以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是经典思想。经典思想主要是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有助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等精神产品,比如"华夷一体""华夷共祖"思想"、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等,这些经典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渊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同同宗,引导青少年学习、领悟这些思想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再现,承载着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一)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石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回答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理论基础;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一论述确立了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回答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4]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有助于在青少年中形成强大的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延续性以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培养的重要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价值引领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也日益突出,加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特点,面对多元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浸染,部分青少年价值取向会出现偏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这就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渊源,其在历久弥新中所培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多民族背景下促进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共识,其所蕴涵的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以及强大的包容力、整合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可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